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77)

耳聰目明

“耳聰目明”這一成語是說聽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典故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宋國人墨子的著作《墨子·貴義》:“昔者湯(商湯)將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女(汝)所知也。今有藥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悅)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於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這一記載是說,過去,商湯將到有莘國去見伊尹,叫彭氏的兒子給他駕車。彭氏之子半路上問商湯:“君主要到哪兒去呢?”商湯答道:“我將去見伊尹。”彭氏之子說:“伊尹只不過是天下的一位普通百姓。如果您一定要見他,只要下令召見而問他,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何必要親自到他那兒去呢?”商湯說:“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現在這裡有一種藥,吃了它,耳朵會更加靈敏,眼睛會更加明亮,那麼我一定會喜歡而努力吃這種藥。現在伊尹對於我國,就好像良醫善藥,而你卻不想讓我見伊尹,這是你不想讓我好啊!”於是叫彭氏的兒子下去,不讓他駕車了,自己親自駕車去見伊尹。

伊尹不是一般的百姓。據史籍記載,他原是一個被拋棄的嬰兒,被有莘國君庖人收養。他的養父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是夏朝有莘氏的家奴。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小時候隨養母躬耕於有莘之野,並跟養父學會了高超的烹調技術,隨養父在君主家當庖丁、行廚事。勤學上進且善於思考的他長年在有莘國館舍(相當於國家賓館)服役,有機會接觸各方官員和學士,自己又刻苦好學,勤於鑽研,日積月累,見識越來越廣,對天文地理知識、養生保健知識、人際交往禮儀等的認識都有獨到之處,尤其是精心研究三皇五帝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深懂治國的學問。《墨子·尚賢》記載:“伊尹為有莘氏女師僕。”即做了有莘國國君女兒的老師。於是名聲大噪。諸侯國官員出使有莘國時,與伊尹攀談,發現他博學多聞,堪稱奇才,便向自己的國君推介。有莘國國君把他推薦給了夏桀。夏桀殘暴無道,窮奢極欲,濫殺無辜,把國家搞得分崩離析,民不聊生。夏桀欲授其宰相之職。伊尹不想助桀為虐,於是逃回有莘國,在山野耕田度日,採藥行醫,向人們傳授文化知識,使窮鄉僻壤增加了活力,文化禮儀日漸深入人心,當地人民視伊尹為聖人。仲虺在任薛國國君時曾到有莘國,聽說伊尹是經天緯地之才,後來便向商湯推薦。

商國是夏朝的一個方國,湯是商國的國君。商湯十分重視人才,禮賢下士,用人不論其身份貴賤,希望能找到賢能之人輔佐自己。《夏商野史》載,商湯和一個叫巫軼的臣子去請伊尹,到那裡之後,先讓巫軼前去聯繫。巫軼見了伊尹,“拿出商侯之幣,拜而致辭曰:‘蓋聞夫子之道,上達乎百王,下溢於當世。寡君雖不肖,願受教命。先君之世,慕夫子之賢,為王事不已於驅馳,故待於今,敢請命駕。’伊尹亦拜辭曰:‘吾聞有道之士,已不自有,人安得而有之,是以能實有也?今我耕莘野,而君以我為有道。我非有道人也。吾不愛玉帛馬匹金銀,愛在田野耕種,閒時品味堯舜之道,神農醫藥之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足以樂也”,堅辭不去。“巫軼回過神來,又請之三次,尹終辭之亦三次,脫身隱蔽在彎曲山腳處不見湯王”。商湯知道不能強勉,懷著遺憾之心返回亳都(今商丘)。

湯王沒請到伊尹,茶飯不香,夜不安寢,決定誠心誠意再次前去聘請。於是選定吉日良辰,又一次帶上一哨人馬、禮品,直奔伊尹耕莘樂道處。伊尹正在耕田,商湯使者帶著禮品找到他,上前施禮,說明來意。伊尹對使者說:“你轉告湯王吧,我什麼都不愛,就愛在此耕作,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以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益,五肉為補……”話沒說完,聽到有人馬喧譁而來之聲,便棄牛而走,隱身樹林躲避了起來。

湯王請不出賢人,決不罷休。據《伊氏家譜》記載,於夏後癸己卯年春天,又讓人駕車前往有莘國誠聘伊尹。於是就有了《墨子·貴義》記載的這一故事。

由於《墨子·貴義》記載的商湯的話“今有藥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後來就有“耳聰目明”這一成語。

例句:“此時服了朱草,只覺耳聰目明,誰知回想幼年所讀經書,不但絲毫不忘,就是平時所作詩文,也都如在目前。”(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 (2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