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近期,市農牧局組成農牧業產業發展調研組赴各旗區就全市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並結合全市農牧業龍頭企業統計數據進行了梳理分析,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當前我市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情況

近年來,我市農牧業產業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級業務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下,圍繞基地建設及主導產業發展,積極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狠抓項目爭取、招商引資、品牌建設、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等關鍵環節,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全市農作物總播面積達707萬畝,其中現代農業節水基地338萬畝、設施農業園區6萬畝,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1254萬頭只,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45萬噸左右,肉、乳、絨、毛、禽蛋、瓜果蔬菜產量分別達到16萬噸、20萬噸、0.2萬噸、1.2萬噸、0.8萬噸、120萬噸,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我市已成為自治區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二)農牧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經過近年來我市對各類經營主體的不斷扶持,到2019年,全市共培育公司化養殖園區525處、家庭農牧場1210戶、專業大戶1285戶、登記註冊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社6436家。全市市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42家,其中國家級3家、自治區級62家、市級277家。從現有龍頭企業經營情況看,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加工企業達150家,佔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數量的43.9%。從150個企業創造的增加值來看,佔全市一產增加值120億元的23.7%,直接帶動了全市74%、39萬農牧民增收致富,成為推動傳統農牧業向規模化、集約化農牧業邁進的領頭羊和強勁動力源。

(三)農牧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企業生產加工鏈條逐步延伸拓寬。從產業角度來看,在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150個加工企業中,絨毛類產業49家,數量佔比32.7%,從業人員達1.1萬人,總資產198.2億元。林沙等特色產業32家,數量佔比21.3%,從業人員1萬人,總資產69.5億元。糧食產業20家,數量佔比13.3%,從業人員0.3萬人,總資產82.4億元。肉產業32家,數量佔比21.3%,從業人員0.2萬人,總資產30.1億元。飼草、乳、蔬菜、油料等其它產業17家,數量佔比11.3%,從業人員0.1萬人,總資產14.3億元。

從產業發展規模來看,我市絨毛、林沙等產業相對發展較好,企業數量、從業人員、總產值、利潤佔比合計達到54%、77.8%、89.6%、62.1%,在全市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7家龍頭企業中,兩類企業佔5家之多。這兩大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但充分利用、發揮了我市的資源優勢,更有效帶動了農牧民就業,提升了產業發展水平和層次,龍頭企業在佔領行業領軍地位、創建地區知名品牌方面也發揮了顯著作用。特別是林沙產業已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體系,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條,並逐步向生物質發電、飲食品、化妝品、藥品延伸,實現了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環。

(四)農畜產品流通及市場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基地、園區建設穩步推進。為使產業化龍頭企業產生聚集效應,加強合作,實現資源互利,我市開展了產業化園區建設工作,建成了鄂爾多斯現代羊絨產業化示範園區等5個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園區。目前,沙柳、沙棘、甘草、山杏基地種植養護面積分別達到626萬畝、357萬畝、487萬畝、105萬畝。產業園區及基地的建成運行,不但實現了地理區域上的整合,更加快了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步伐。

(五)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增強。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自治區的重要指示,我市堅持把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建設作為發展農牧業產業化的重要工作緊抓不放。一是探索利益聯結的有效形式,主要有股份合作型、訂單合同型、服務協作型、流轉聘用型4種模式,其中,種植業以訂單模式為主,養殖業以服務協作型為主,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型為主,大型現代農牧業企業以流轉聘用型為主。二是通過部門協調配合,繫緊農企利益聯結的紐帶。市農牧局在與扶貧辦、金融辦、各商業銀行、工商聯等單位開展產業扶貧、金融服務、百企幫百村等活動中,充分調動、發揮龍頭企業的幫扶作用,積極建立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特別是龍頭企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工作。三是把發展和支持產業化聯合體作為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工作的重點,通過產、供、銷全產業鏈相關企業聯合,帶動相關產業從業農牧民與企業形成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全市已經培育了24家產業化聯合體。四是示範引領。全市總結了17例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的典型,充分利用媒體廣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協力支持農企利益聯結的良好氛圍。

(六)品牌建設取得新進展。我市在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注重實施品牌戰略,扶持、引導企業創建名牌產品,打造名優企業。通過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推進標準化生產、認證“三品一標”(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參加各類農業展會、申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評選活動等途徑,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名優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記註冊了512個農畜產品商標,其中國家級馳名商標5個、自治區著名商標63個、鄂爾多斯市知名商標134個。全市認定綠色農畜產品77個、有機農畜產品25個、地理標誌產品11個,培育內蒙古“名優特”農畜產品13個。標準化生產種、養殖規模達到270萬畝、251.4萬頭只。全市“三品”總產量約73萬噸。每年組織企業參加各類農業展會10餘次、組織參展商200個次以上。在品牌創建與推廣過程中,不僅提升了企業與產品的知名度,更調動了企業維護自身形象、加強內部生產管控、提升產品質量的自覺性、主動性。

(七)項目建設有力推動龍頭企業的發展。2019年我市出臺了《鄂爾多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資金扶持辦法》,拿出5億元設立產業振興專項扶持資金,通過財政資金和金融工具的引導和槓桿效應,為農牧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貼息,已為農牧戶及企業的242個項目發放貸款3.27億元。

(八)休閒農牧業發展後勁充足。全市共創建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2家、示範點5家;自治區級示範縣2家、示範點13家。有農(牧)家樂、休閒觀光農園(莊)366個,從業人數4607人,其中農牧民就業人數3626人,帶動農牧戶1.4萬戶,年接待人數145.3萬人次,年營業收入9.4億元,實現利潤0.53億元,全市農牧民旅遊增收比重達11.2%。

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發育不完善,農牧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從全產業鏈角度看,產業發展比較單一,傳統種養殖生產、加工企業佔比高,而流通、專業市場類企業佔比小,現代農牧業服務業比較落後,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培育嚴重不足,農牧民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性改變。

(二)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業鏈條短,經濟效益差。從企業數量、質量來看,我市涉農龍頭企業除鄂爾多斯集團、億利資源集團等少數企業外,大多數企業規模都比較小,且從事農畜產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生產經營成本高,企業效益低下。

(三)資金投入不足。農牧業企業投入大、見效慢、利潤薄,且面臨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企業一般投資3年以上方可產生經濟效益,利潤大多維持在10%左右。而我市農牧業企業大部分經營者受制於自身資金實力限制,投入不足、發展緩慢。從金融扶持方面看,一方面政府部門產業扶持項目不多、資金投入又少,加之金融部門貸款門檻高、程序複雜、授信額度小、週轉期短,難以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企業因自身種種原因難以爭取到銀行貸款,企業難以爭取到扶持資金的原因如下:一是龍頭企業普遍貸款需求大,土地草牧場目前還不能作為貸款抵押物,企業可向銀行提供的有效抵押物少,而我市農牧業融資擔保公司剛成立,尚未開展擔保抵押業務;二是龍頭企業普遍效益不好,且有些企業存在失信等不良記錄,不能滿足銀行放款條件。

(四)品牌建設滯後。我市現有農畜產品品牌除鄂爾多斯、東達蒙古王等少數知名品牌外,其餘品牌雜亂且知名度不高,缺乏全市統一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在打造、宣傳、推廣品牌方面普遍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導致我市優質農畜產品的市場認可度不夠,難以進入中高端消費市場。

(五)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現代企業經營理念。一些企業在投資建設中,缺乏嚴謹細緻的前期市場考察與科學合理的行業發展規劃,沒有準確的市場發展定位,表現為“信天游式”發展:一個基地內種植、養殖種類應有盡有、五花八門,主業不突出;生產隨意性大,在沒有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盲目大幅縮減或擴張生產規模,市場行情好時一哄而上,市場行情不好時則一鬨而散;產業定位不切實際,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全產業鏈式發展,貪大求全、顧此失彼;家族式管理盛行,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特別是沒有健全的財務制度和專職的財務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現有經營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相對較弱,難以跟上當前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加之部門的技術服務不到位、市場信息分析研判滯後,作為市場經營主體,企業及合作社很難捕捉千變萬化的市場動態,容易導致經營決策失誤。

(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不緊密。從我市農牧業發展的客觀情況來看,龍頭企業、合作社作為利益聯結的主體,總體規模偏小、實力弱、產品附加值不高,帶動農牧戶的增收能力較差;而農牧戶種養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生產能力不足,不能保質保量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的原材料,制約了雙方利益的密切聯結。雙方尚沒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或契約約束機制,企業、合作社與農牧戶之間沒有簽訂具有法律效應的產供銷合同或利潤返還合同,雙方缺乏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意識,重權利、輕義務,重利益、輕誠信,市場行情好則抵制合作,市場行情差則依賴合作。

(七)合作社管理鬆散、運行不規範。目前我市合作社運行規範、組織有效的較少,大部分合作社主要以爭取項目資金為主,管理鬆散、運行不規範,組織帶動農牧民的作用不明顯,多數合作社名存實亡或名不符實,起不到聯結龍頭企業與農牧戶的作用。

(八)休閒農牧業發展形式單一,缺乏深度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休閒農牧業存在發展思路不清、融合發展不夠、管理模式落後、文化內涵不深、效益不高的問題。

下一步發展思路及工作建議

針對我市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下一步要緊緊圍繞我市絨山羊、細毛羊、肉羊、生豬、肉牛、瓜果蔬菜等主導產業及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從三個層面提升我市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一是切實加大產業發展政策及金融方面的鼓勵扶持力度,做大做強主導特色產業;二是圍繞主導特色產業,重點培育行業龍頭企業,不斷建立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整體行業發展及農牧民增收;三是學習借鑑區內外成熟經驗,創建全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立區域公用品牌市場化運作機制,整體提升全市農畜產品美譽度及市場競爭力,同時倒逼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及檔次。

(一)圍繞主導產業,培育行業龍頭,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與檔次。一是對於肉羊、肉牛、生豬、蔬菜瓜果等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後的產業,一方面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外地龍頭企業投資建設,同時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努力打造年產值超億元的農牧業產業鏈條,引導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和產業園區集中;另一方面下大力氣扭轉龍頭企業從事簡單初級生產加工的不利局面,支持主產區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逐步形成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加工“三位一體”的農畜產品加工體系。二是做好農畜產品倉儲、冷鏈、流通、交易市場建設,滿足農畜產品收儲、保鮮、運輸、交易需求。三是大力培育農牧業生產性服務主體,服務於農牧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堅持市場為導向,著力培育、支持、引導服務主體發展,為農牧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序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提升產業發展動能。一是落實全市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意見及促進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意見相關扶持政策;二是積極爭取市政府、農業部、自治區農牧廳產業化項目資金支持,通過項目建設促進企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改造升級;三是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用好用足5億元農牧業產業扶持基金,重點從絨山羊、細毛羊、肉牛、瓜果蔬菜、小雜糧等優勢特色產業中篩選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大力資金扶持,解決企業資金短缺的困擾。

(三)實施品牌戰略,創建區域公用品牌,提升全市優質農畜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一是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通過各種渠道,大力宣傳我市優秀企業及優質產品品牌。二是著力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按照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點到面,由產品品牌、小地域品牌到區域公用品牌循序漸進,強產業根基與品牌創建同步推進的發展思路,以現有的7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2個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阿爾巴斯絨山羊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為基礎,培育區域產業發展優勢,扶持相關產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打造企業產品品牌、“小而美”的小地域產品品牌,逐漸整合相關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知名品牌,分年度逐步打造全市區域公用品牌。三是積極引導企業推進標準化生產,進行“三品一標”認證,在企業內部配備專業設備及專業人員,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內部管控,努力打造本行業、本企業質量過硬、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拳頭產品。四是出臺補貼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各級各類農展會,探索電商平臺、展示直銷、零售體驗店等綠色農畜產品展示、銷售模式,拓寬銷售渠道,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綠色農畜產品的輸出。

(四)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農企互惠雙贏。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牧民之間產、加、銷、資金、技術等多方位的利益聯結模式,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構建緊密聯結機制。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努力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將發展農牧民合作社、扶持種養殖大戶作為增加農牧民收入、創新農牧業生產經營機制、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農牧民合作社上聯企業、下聯農牧民的紐帶作用,通過合作社積極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發展產業化聯合體,將聯合體的建設、發展作為農企利益聯結的重要抓手,利益聯結的扶持措施重點向產業化聯合體傾斜。梳理總結我市各地典型經驗,主動開展全方位、立體式的新聞宣傳,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針對龍頭企業或農牧戶不履行訂單合同的誠信問題,加快構建經營主體的誠信體系,對失信主體採取不再給予項目扶持、信貸擔保等手段進行懲戒。

(五)加強行業指導與服務,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從各行業主管部門來說,要充分發揮本行業、本部門職能職責,加強對企業發展的技術服務與行業管理,特別是在前期的行業發展規劃、主導產業確立、產品定位、技術措施採用以及中期的質量管控、品牌創建、市場分析研判等方面加強服務與指導,幫助企業熟悉、掌握行業發展方向及相關政策,積極應對、規避市場風險,引導龍頭企業在面對當前經濟下行、企業運行困難的形勢下,走出“調結構、壓成本、抓創新、拓市場”的發展路子。從企業角度來說,要主動學習現代企業經營理念,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規章制度,逐步擺脫家族管理的發展模式,聘用職業經理人及專業技術人員,建立財務管理制度,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加強技術升級改造,堵漏洞、優流程、補短板,不斷提升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