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狗不理”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出了个名人,因其父四十得子,按照河北当时的习俗,要给孩子取个小名,长辈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故取乳名“狗子”,狗子十四岁那年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铺子做小伙计,狗子勤学好问又心灵手巧,加上平日里会办事儿,师傅们都愿意精心指点狗子,尤其是做包子的手艺,后来连师傅们都自叹不如,练就这一手好活儿,很快就名声在外,。此人就是高贵友。


津门“狗不理”


三年师满,已经精通做包子的高贵友,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店儿,取名“德聚号”。每个包子都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开放,味道更不必说,由于高贵友(狗子)手艺称绝,做事认真,包子口感柔软不腻,独具特色,引得十里八乡的人只要来此地办事必来“德聚号”吃包子。走时还要带着几个回家,名声很快就在当地响了起来。


津门“狗不理”


渐渐地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食客搭话,这一来二去,吃包子的都戏称他“狗卖包子,不理人”。时间一长,人们喊顺了嘴,又有高人给这句话变成了歇后语,在后面加了三个字“狗不理”,就变成了“狗卖包子,不理人——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戏称“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甚至外地人慕名而来,却找不到这家“狗不理”铺面,没办法高贵友,只好把“德聚号”更名“狗不理”没想到这一改却名满天下。


津门“狗不理”


传说,袁世凯“袁大脑袋”时任直隶总督时,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曾把包子“狗不理”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品尝后大悦,说:“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从此,狗不理包子更是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甚至各国外交使臣,只要来直隶,都要尝尝这个中国太后慈禧夸的狗不理包子究竟什么滋味。


津门“狗不理”


其实狗不理包子关键在于制作讲究、用料精细,在配方、选料、拌馅儿甚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做工上特别讲究,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8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齐整,面柔色白,香而不腻,让人垂涎三尺。


津门“狗不理”


被誉为 “津门三绝”之首。历经一百七十多年的传承与创新、改良,已从当初的猪肉包儿、逐渐发展出三鲜包儿、海鲜包儿、全蟹包儿、肉皮包儿、野菜包儿等,高贵友的大名渐渐被人遗忘,小名儿却随着他独创的包子,相传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