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不理解你,你會心平氣和嗎?

泰戈尔有句著名的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之后网络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比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些说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

世人都不理解你,你会心平气和吗?

但《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 学而》,“患”是怕的意思;“不己知”就是“不知己”的倒装,意思是不了解自己。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里的人应该不是一般的人,是前面所说的“君子”修养到更高阶段的人。因为这句话出现在《论语 学而》的最后一段。

那孔子为什么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呢?

这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只要自己修养到入则孝出则悌,对待父母竭尽全力,对待君主舍生取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而且还能不断反省自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完善自己,贤贤易色见贤思齐,这样的人已然是修养上学问上的完美者。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这种修养高深学问渊博的君子还愁没有人理解和发现吗?

当然,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其实并不是有了才德就能被人理解,受到重用。

就说孔子自己吧,我们知道,孔子十四年周游列国,这可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带着他的弟子到各国去宣传自己“仁”的思想。既然花了十四年去周游列国,说明当时统治者都不能接受孔子思想,不能理解孔子的政治观点。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带着学生们,艰难跋涉于四方,一路上备受冷遇,遭受着各种诋毁、谗言、羞辱和奚落。

甚至是自己的弟子们,也开始怀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为世所用。所以孔子用这个教诲来勉励自己的学生。

世人都不理解你,你会心平气和吗?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历史洪流中,有了才能的志士仁人能够一展宏图的真是少之又少。

汨罗江畔,那个吟唱着“世人皆醉吾独醒”的屈原,不是只能怀揣着一腔爱国之心举身赴清池吗?

梁王府内,那个曾经被汉文帝半夜招见的贾谊,不也因为梁王落马只能年纪轻轻就抑郁而终吗?

乱世离境,那个“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不也只能在“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慨叹中怅然离世吗?

那么,作为现代人,处在一个商品化的时代,我们也能够说: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吗?

很多人肯定说这种说法显然过时了,太迂腐了。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

首先,在积累阶段,我们应该奉行“不患人之不己知”,勉励自己不要急功近利。

一个人在知识积累和德行修养时,要讲究慢功出细活。古人讲究厚积而薄发,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才会形成一定体系,达到质的飞跃。修养也是一样,修养到了一定境界,你才会“人不知而不愠”,能够严于律己,宽恕别人的不理解。

一个企业在经济积累阶段,也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技术能力,积累口碑和人脉,有了这个基础,把企业做强做大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世人都不理解你,你会心平气和吗?

另一方面,在成熟阶段,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要反过来,注意宣传自己,让别人好好了解自己。

先说一个知识体系丰富渊博的人吧,如果你具备了别人没有的核心竞争力,你就应该把自己的成果公之于众。屠呦呦团队一直从事科学研究,经过一百九十多试验,终于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如果这一成果还不向外公布,不让它为老百姓治病服务,那这研究有什么作用呢?

再说一个企业,技术条件都成熟了,产品质量也都到位,那它就应该宣传自己和自己的产品。虽然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实社会同类产品多如牛毛,不宣传自己能够吸引消费者吗?所以,这个物质富饶的时代,酒香也要重宣传。

世人都不理解你,你会心平气和吗?

因此,我们应该奉行的原则是,在知识和技术积累阶段,让我们相信孔圣人的教诲,“不患人之不知己也”,谦虚谨慎地如饥似渴地丰富自我,积累财富;在知识和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可以摈弃就条原则,王婆有好瓜,需要自卖自夸,不断地宣传自我,这样才能在市场的潮流中,勇当时代弄潮儿,不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圣人之言,辩证待之。

你认为呢?欢迎讨论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