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家鄉的那條鐵路

文:袁战利

图:来源网络

1

家乡的那条铁路在村子东边,呈东北——西南方向,它饱含了我少儿时期的回忆。这回忆里有欢乐,也有忧伤。有我无限的憧憬,也有父老乡亲无奈的惆怅。铁路上的那座小站曾给了我多少美妙的幻想。有多少家乡的优秀儿女通过这条铁路走向了全国各地,走进了首都北京,甚至走向了边防哨卡,他们在各自的人生坐标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家乡的那条铁路,一头连着家乡,一头连着梦想。有多少次在寂静的夜里,在恍惚的梦中,那"咣当咣当″的节奏,亦真亦幻,似有似无,直让人摸不透,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

家乡的那条铁路,就像是一串长长的糖葫芦。那修长的钢轨就是竹签,那一串串五味杂陈、流光溢彩的记忆,就是那酸酸甜甜的山楂果。

大概在我朦朦胧胧的四五岁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西安″、"谁谁到西安去了"等,竟天真地以为大概离家两公里的那个停火车的地方,就是西安了,那时候竟不知道有车站。心想只是因为火车在那里停,那里就是西安。再到后来稍大些,和伙伴们每每在下午放学之后,或者星期日常到铁路上去玩耍或者拔猪草,渐渐地才知道那里停火车的地方是显落村车站,而西安其实还在很远的地方呢。那时真不知道西安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大人们为什么都要到西安去呢?西安对于我倒还真是一个神秘的所在。

乡情散文:家乡的那条铁路

2

家乡的铁路叫西余铁路,修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为了配合秦岭脚下的大型军工企业惠安化工而修的,又沿途修了好多小站,通了客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那时候公路交通不很发达的情况下,确实给沿途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很困难的。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因为人们在生产队劳动挣的工分,一年到头分不了几个钱,就是分些粮食而已,养猪就相当于零存整取了。所以那时候放学之后和整个暑假里,我们就提着草笼满铁路的跑,拔猪草是借口,大多数时间都玩了。

铁路离我们村很近。我们村正好处在两个小站的中间位置。这两个小站非常近,相距不到三公里。我和另一个伙伴经常提着草笼,从这一站上去,又从那一站下来。我们并不进到车厢里,而是站在外面的车梯上。车刚一到站还未等列车员开门就跳下来,这样既不用买票,还坐了不掏钱的车。

那时候一到下午放学,火车路上就显得特别热闹,有放羊的,有拔猪草的。如果放羊的话,火车过来就要把羊看好,通常是把羊绳缠在树上,再用手紧紧地拽住绳头,然后人和羊依偎在一起。这样火车过来,羊就不至于过分受惊了。

有时候,也会遇到铁路东边那个村的孩子们。如果在两边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打仗"。有时候我们会奋起直追,有时候我们会落荒而逃。那场面难保那飞起的土块或者瓦片不落到谁的身上或者头上。不过这种事很少,因为一般地,双方都会看情况,能打则打,不能打就趁早跑远了。

那时的铁路,俨然就是我们一帮乡村孩子的乐园。

再到后来长大一点了,才知道大人们坐火车是到西安或者更远的地方去工作,或着去打工。也曾经见三哥不止一次地扛上自家面粉,和同村的人坐火车去西安打工。后来听三哥说有一次他到西安去,没留神他家的老黑狗也跟到了火车站。结果他上车了,火车开动了,狗却不愿回去,竟然狂追火车。最后,直到实在追不上才放弃了。三哥说那次他实在是感动的要哭了。

在那通信、交通普遍落后的年代,那条铁路和铁路上的绿皮车,承载了多少家庭的欢乐和希望!那铁路有多长,亲人的牵挂就有多长。大概在二姐刚结婚的时候,二姐夫就在东北铁路上工作了,一年才回家一次。二姐夫说坐火车要坐三天三夜。那时给我的感觉是东北怎么那么远。

我记得有一次坐火车坐的是那种闷罐车,当时大人们叫"拉牛车″。车厢里既没有窗子,也没有座位。乡村小站也没有站台,那种车也没有梯子,显得车厢非常高,很难上。

乡情散文:家乡的那条铁路

3

其实最值得回忆的还是大约十二三岁时候的事。那时有村人到西安去“扫炭″(即打扫拉煤车中未卸净的煤炭)。在"扫炭″的那些人中,最有名的是我村南门外硬蛋他爸,那人个子不高,黑而敦实。装一百多斤煤的口袋,别人挪都很吃力,他却可以轻松地扛着走。不过这人命太苦,五十多岁上就死了。

受大人"扫碳"的影响,我征得母亲的同意,拿上袋子就坐上了给西安去的火车。那时车上查票也不严,常常混水摸鱼,十有八九都是不用买票的。有时独自去,有时叫上伙伴。总之,暑假里几乎天天给西安跑。说是去西安,实际连西站都不到,不是在新西北下,就是在三民村下,仍然不知道真正的西安啥样子。

开始,母亲不放心,去过两三次之后,母亲也就不太管了。记得有一次,我扫了有30多斤大青盐回来。我看见了母亲脸上的惊喜。

但最不能忘记的还是跟春和去的那次。

记得那次是在三民村下的车。我俩兜兜转转地,临近中午时分,忽然发现一片菜地,长势特别喜人,煞是好看,在我们那里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好的菜呀。于是我俩就打起了菜地的主意。也不知是谁提出的,反正是一拍即合。

我们看四下无人,便来到一片莲花白地头。一个人胡乱地掰了五六个莲花白急忙扛起就走,心中正暗自庆幸,忽然后面有人大喊:"站住,不准跑!”我心里一惊,回头一看,一个老头就在后面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正大步流星的追上来。我想这下全完了,跑是跑不脱的,跑只能是加大罪过,干脆朿手待擒吧。

我俩战战兢兢的被他带到了一处生产队饲养室。屋里面还有一间炕。开始,那人说着吓唬我们的话,好像后果非常严重。我不停地叫伯,不停地求饶。春和垂头丧气地即乎要哭了。后来他又问了我们家在哪里,家里还有谁和为什么要跑出来,我向他哭诉了我俩家里是如何如何地穷等等,最后那人说:"看你俩谁先回去,把家里大人叫来再说"。我忙不迭地说我先回。就这样,那晚我先回了家,回来给春和他妈撒了个谎,说春和没搭上车,明早就回来了。果然第二天早晨,春和坐八点的火车回来了。看见春和回来,我的心才踏实了。

从那以后,去了再也不敢动人家地里的东西了。

乡情散文:家乡的那条铁路

4

听母亲说,刚修铁路那阵子,人们都好奇地去围观。有时火车司机看围观的人特别多,就故意猛地鸣一下喇叭,那巨大的叫声把人们吓得呼啦一下朝后退。可那调皮捣蛋的司机却笑的前仰后合!

二哥说,铁路刚修起来的时候全是木枕木。两边的电话杆也全是木电杆,到后来才换成了水泥的。细心的二哥还数了两边的电话线,说西边架了七根线,东边架了四十根线。我那时整天在铁路拔草放羊,也从未数过那些电话线的根数,但却曾经把耳朵紧贴那乌黑的电杆,往往可以听到很大的"呜呜"声。有人说响声大,就是有人在打电话。也曾经把耳朵贴住那明晃晃的钢轨,试图先知先觉那远方火车的到来。当然,在那铁道两侧的小路上,除了滚铁环、打四角、抓三角和狼吃娃等游戏之外,玩的最多的还是"抓桃儿”。那本是女孩儿玩的游戏,但是我们一帮男孩竟也玩的不亦乐乎。

有时也会在家中偷出一两个大洋钉子放在钢轨上轧小刀。开始火车过后很难找到小刀。后来我用根细绳把钉子绑在钢轨上。这样火车过后,钉子就不会飞出很远了,很好找。

当然在那路基石和枕木的缝隙中捉蛐蛐的时候,最容易碰见壁虎了,那玩意儿虽小,看着却挺吓人的。竟还碰见过壁虎蛋,不过都让我们拿石头给砸碎了。

那时家乡的铁路,真的就是我们一帮熊孩子的乐园。

其实在所有活动中,最有意义的应该还是拾地软了。每每几天的连阴雨过后,雨过初晴的半下午或者清早,总会有人拿着盆盆碗碗,出现在铁路两侧的土坡上。小心地拨开草丛,就会发现那黑而亮的地软一片一片的,还带着晶莹的露珠在朝你眨眼。捏在手里有湿湿的、滑滑的、软软的感觉。不用说那阵子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啦。拿回家去,经过母亲的一番劳作,就是我们一家人不可多得的美味了。

那年月,谁能拒绝这大自然的恩赐呢?

乡情散文:家乡的那条铁路

5

大约九零年前后,我们那里塑料厂特别多。以至于周围几个村悄然兴起收塑料热。其中有部分人骑自行车上咸阳收,但更多的人则是利用了铁路的便利,上了西安。早上九点坐火车去,下午五点半返回。其中以妇女为最多,也有夫妻齐上阵的,也有贩鸡蛋的"捣蛋队"。收塑料的身上背个兜兜,里面装上干粮和水,手里提着杆秤,风风火火地。他们都是农村中的能行女人。

每天下午五点半,乡村小站接亲友的人就已经三五成群了。随着远处进站列车的一声长鸣,人们纷纷退后,列车停稳之后,伴随着吵杂的喊声,只见从那车门、车窗处一个个硕大的编织袋翻滚而下。列车员也往往在帮着朝下推。因为小站停车时间很短,而这些收塑料的人往往卡着车门,她们不下完其他人就没法下,所以车上边往往是拥挤不堪,个个争先恐后。车下更是熙熙攘攘,你呼我应,人头攒动。紧张的三分钟过后,一声长笛响起,列车徐徐启动出站。但见人人满载而归,虽然脸上流淌着汗水,却也荡漾着胜利的笑容。很快,乡村小站又回归了它的宁静。

有谁计算过这条不起眼的铁路,它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带来了多少便利,又带来了多少财富呢?在那公路交通相对滞后的年代,这条铁路无疑就是乡亲们心中的一条希望之路,一条财富之路,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神奇之路。

乡情散文:家乡的那条铁路

6

很小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会了我儿歌:“火车头,冒个烟,人民见了都喜欢”,这无疑也是那个年代家乡孩子们除了"光光爷,开白花,有个女子嫁谁家……“之外,念过的遍数最多最简单的儿歌了。然而如今母亲已经长眠于铁路东侧的集体公坟中了。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跟随母亲沿着铁路用脚步丈量过我村到县城之间的铁路长度。我想母亲不会寂寞,因为那里不但有她熟悉的父老乡亲,更有我的祖母、我的父亲和我的大哥这些亲人在为她日夜作伴。每每寂静的夜里列车那低沉的长鸣,那既是母亲听惯了的声音,也无疑一次次地唤起活着的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

随着城乡交通设施的完善,公路客运的繁荣,家乡的铁路客运在九八年被铁路部门取消了。虽然是现实的必然,但还是让人们无法接受。因为这条客运线毕竟伴随了人们四十多年呀。为了回复客运,起初人们结帮在铁路上阻拦货车通行,后又几次在县政府表达诉求,但终于没有恢复。

然而随着户县撤县设区和大西安被确定为新的国家中心城市和新的一线城市,据说将把家乡的这条铁路改造成城市轻轨,届时这条铁路将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连接鄠邑区和西安主城区的一条快速通道。

让我们翘首以盼吧。

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接受乡情、乡愁、乡忆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以及个人原创的声明,带图片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