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第一賢宦張承業:身體可以殘缺,但靈魂一定要飽滿

前言

一部宦官史,就是中国漫长封建史的一个缩影。

作为古代政治版图中一个特殊又不容忽视的存在,他们的形象,多半不太阳光,再加上士大夫们对于他们潜意识的妖魔化,使得他们不幸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洪水猛兽,赵高、张让、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这些阉宦届的天皇巨星,俨然成了罪恶与黑暗的代名词。

其实,这是有失公平的,虽然绝大部分宦官来自于走投无路的社会底层,素质不高,但他们的队伍里并不总是恶人。

就像在黑暗的夜空中总能看到熠熠生辉的星光一样,那些身残志坚,充满正能量的宦海遗珠,是不应该被选择性遗忘的。

张承业,就是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名字。

半百之年,出镇监军

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尾大不掉,坐在长安龙椅上的皇帝们无时无刻不感觉芒刺在背。

但中央政府的能力实在捉襟见肘,以至于黄巢之乱的烽火硝烟中,羸弱不堪的李唐王朝不得不依靠“地头蛇”们勤王救驾,从此便彻底失去了对藩镇们的控制。

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努力过,穷途末路的唐昭宗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了半天,憋出一个办法,不过还是新瓶装旧酒——派太监去各个藩镇监军。

公元896年,从小净身进宫的张承业因为勤恳敬业,表现突出,在50岁这年被朝廷挑中,作为唐王朝仅剩的一点尊严,带着昭宗镜中花月般制约藩镇的幻想,来到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帐前。

五代第一贤宦张承业:身体可以残缺,但灵魂一定要饱满

张承业(剧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承业没用多久就凭借自己在后宫多年培养出的卓越理财能力征服了李克用,这位大唐晋王对眼前的监军不得不刮目相看,甘愿抛弃成见,引为心腹。

当宰相崔胤在独裁者朱温的支持下大肆发动灭宦运动时,李克用为了保护张承业,先是想办法将他藏在佛庙中,后来甚至不惜以死囚偷梁换柱,才终于救了张承业一命。

公元907年,朱温正式篡唐自立,建立后梁,又是李克用坚持奉唐朝正朔,对抗朱温,让张承业对李克用由衷地感到钦佩。

李克用真心对待张承业,张承业感铭肺腑,自然倾心尽力回报他的救命之恩、知遇之情。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公元908年,由于长期独扛反梁大旗,在巨大的军事压力和心理压力下,李克用一病不起,在满怀希望将长子李存勖交到张承业、李克宁、李存璋等心腹重臣手上后,最终心有不甘地闭上了双眼。

年轻的李存勖正式承嗣王爵,成为新的晋王。

初掌大权的李存勖内忧外患,对外,朱温的梁军虎视眈眈,对内,父亲麾下曾经的悍将们心怀鬼胎,暗流汹涌,其中尤以亲叔叔李克宁为最。

五代第一贤宦张承业:身体可以残缺,但灵魂一定要饱满

军中威望甚高的李克宁

李存勖一时手足无措,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张承业心急如焚,不顾旁人劝阻对着李存勖一通咆哮,归根结底一句话:保住祖宗基业才是大孝!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李存勖如梦初醒,在张承业的督促下,李存勖收拾好心情,重装上阵。

李存勖的叔叔李克宁,当时总揽兵马大权,在部队中威望甚高,在周围不怀好意的人煽风点火下,果然对晋王之位产生了非分之想。

张承业从李克宁的言行举止中察觉出不详的端倪,当即提醒李存勖要早做准备,但李存勖始终不愿相信,狐疑不决。

李克宁欺负李存勖年少,暗中布置,竟然准备将李存勖母子绑架后进献给朱温,幸亏下人行事不周,消息走漏,李存勖接到密报,才总算证实了张承业之前的判断。

震惊不已的李存勖立即召集张承业、李存璋商讨对策,危急关头张承业慷慨陈词,让李存勖下定决心大义灭亲,但是口号喊得再响也是没有用的,关键还得看实际行动。

五代第一贤宦张承业:身体可以残缺,但灵魂一定要饱满

献计献策

在张承业的建议下,为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李存勖决定请君入瓮,在佯装不知情的情况下,事先在府中设下重重伏兵,然后静待李克宁赴宴。

旁若无人的李克宁刚刚落座,突然伏兵四出,双拳难敌四手的李克宁只能束手就擒,引颈就戮。

李克宁的死,杀一儆百,其他有异心的人再也不敢造次,李存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场危机就这样化险为夷了,张承业居功至伟。

坐镇后方,萧何再世

李存勖,放眼整个五代,都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天才,太原作为他的后方根据地,更是他的大本营。

李存勖常年领兵在外,四方征战,想要披荆斩棘,摧城拔寨,一切后勤供给,粮草兵器,都需要过硬的保障。

张承业以其出色的业务能力,被李存勖委任为太原留守,全权操办一切事宜,成为李存勖得以稳定军心、乘风破浪的压舱石。

兵者,诡道也。

作为对手,在前线吃尽了李存勖苦头的梁军自然很清楚他的软肋所在,所以,在经过周密部署后,梁军趁李存勖大军东征之际,紧急抽调精骑,出其不意进行闪击战,奇袭太原,想要一举夺占李存勖的老巢,来一招釜底抽薪。

太原城内空虚,没有正规部队驻守,面对城外旌旗招展的梁军,张承业临危不乱,一边快马加鞭派人送信求援,一边紧急发动城内所有男女老少,不管是工匠还是商人,统一上城驻守。

五代第一贤宦张承业:身体可以残缺,但灵魂一定要饱满

坚守太原

战事吃紧的关头,他灵机一动,打开库房,将原本准备发往前线的武器分发给留守城中的将领子弟和已经退役的士兵,然后命令老将安金全率领这支生力军频繁夜袭梁军,为主力部队的回援争取宝贵时间。

最终在张承业的有序指挥和安排下,孤城太原的军民们依靠顽强的意志坚守到了援军的到来,成功确保了大本营的安然无恙。

张承业不负李存勖所托,在太原城苦心经营,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提供钱粮,在将太原梳理得井井有条的同时,更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草、军、马等急需物资,为李存勖的霸业撑起了坚实的后盾。

毫不夸张地说,张承业之于李存勖,犹胜汉初萧何之于刘邦,他在后勤保障方面的贡献,直接决定了战场的成败。

铁面无私,主亦敬重

李存勖战场上没得说,披甲执锐,天下无敌,但骨子里爱享乐的他一旦摘掉盔甲,就很快掉进了糖衣炮弹的陷阱里,如果说创业时条件艰苦,没办法享受的话,当天下初定,志得意满时,他这个坏毛病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来。

李存勖爱看戏,是个深度戏曲发烧友,没事还喜欢自己上台走穴,物以类聚,他身边很快聚拢了一堆不学无术的票友,平时掷掷骰子,唱唱曲子,身为晋王的李存勖免不了要打赏大家,打赏的钱哪里来呢?

李存勖一拍胸脯,整个河东都是我的,这点小钱算什么呀,于是大大咧咧把手伸向了张承业。

张承业的态度让李存勖大跌眼镜:不给!

李存勖不死心,玩起了小伎俩,他故意在国库门前设宴,并且专门安排爱子李继岌为张承业起舞助兴,张承业碍于情面,回赏了李继岌一根金带、一匹骏马,李存勖不乐意了,指着库房说:“这里面钱多如牛毛,就赏这么点,太寒碜了吧,看在我的面子上,多拿一点呗?”

张承业摇头对答:“这里钱多不假,但姓公不姓私,望大王自重!”

李存勖一听,借着酒劲发飙了,大骂张承业“老东西”不识抬举。

五代第一贤宦张承业:身体可以残缺,但灵魂一定要饱满

横眉冷对,坚持原则

张承业犟脾气也上来了,堵在库房前,指着李存勖说:“老奴无子无孙,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大王的社稷着想,如果大王非要拿,我也不拦着,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日后一事无成可别怨我!”

李存勖哪里这么掉过面子,气得满脸通红,抽着剑就要招呼张承业,张承业不卑不亢,挺着脖子在那儿等着。

幸亏周围人及时劝阻,悲剧才没有发生。

作为明白人,李存勖的母亲曹夫人闻讯后,第二天赶紧领着李存勖登门谢罪,诚恳认错,这才总算平息了张承业的怒气。

张承业就是这样铁面无私,有原则并且坚持自己的原则,李存勖虽然时有无理取闹,但毕竟还是明事理的,事后对张承业也愈加敬重。

也正是因为有了张承业的存在,在他不断的纠偏和反正下,李存勖才能长期保持在正确的航向上。

一生仕唐,忠贞不贰

张承业作为大唐遗老,内心深处始终对生他养他的唐朝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唐朝早已寿终正寝,他却依然坚持以唐朝官职自居。

公元917年,李存勖为了表达对张承业的感激之情,特意擢升他为左卫大将军、燕国公。

张承业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决绝——坚辞不受!

公元921年,李存勖在梁晋争霸中逐渐取得优势,众将趁机怂恿李存勖登基称帝,李存勖在众人的前呼后拥中也不禁飘飘然。

五代第一贤宦张承业:身体可以残缺,但灵魂一定要饱满

一心称帝的李存勖

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张承业听闻之后,不顾疾病缠身,愣是命人把他从太原抬到了前线,劝阻李存勖。

理由很简单:你李存勖口口声声以复兴唐室为己任,老奴为此殚精竭虑,招兵买马,供给前线,如今梁敌未灭,却先想着称帝,这不是欺骗我感情吗?

李存勖本来就很是忌惮这位元老,又被他几句话问得哑口无言,无奈之下只能耍起滑头,打圆场了事,不过内心还是执念不忘。

张承业一辈子阅人无数,自然知道李存勖心底的想法,他深知无力回天,抑郁难消,原本有恙的身体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一年之后,张承业病逝,一代贤宦就此落幕。

终张承业一世,李存勖都没有正式称帝,后来建国,也仍然以唐为国号,这既是主仆之间的一种心照不宣,也是对张承业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吧。

结语

张承业是阉宦出身,从生理角度讲,不是一个完人,在那些士大夫眼中,更是所谓的“刑余之人,阉宦遗丑”。

但是他一生坐镇后方,执掌机枢,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一不敛财,二不贪权,犹如萧何再世,而且穷尽毕生精力,以忠于唐室为己念,这一点又像极了三国时代的贤士荀彧。

张承业的正直、气度、人格魅力,足以令同时代那些如墙头草一般的士大夫们汗颜,在精神层面,张承业无疑是他们需要仰望的完人。

空谷幽兰,遗世独立,张承业作为混沌乱世中的五代第一贤宦,是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