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父女之間的故事,“戀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编者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最近鲍毓明性侵养女的新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4月9日,鲍毓明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不会触犯法律底线,并称“事情并不是像她说的那样,事情说起来话长,但我和她从来没有以“养父女”的关系相处”。

“养父女”和“恋童癖”成为了评论区的热议话题。说到这些话题,不禁让子葉联想到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洛丽塔》。

1998年,作品在阿德里安·莱恩的执导、杰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万的主演下,拍成了同名的剧情片《洛丽塔》,在美国上映。

剧中经典一幕,相信不少朋友对这部作品也都印象深刻。

养父女之间的故事,“恋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洛丽塔》

看似不谙世事的少女,慵懒地趴在草地上看书,阳光和水花洒落在她贴身的棉袍,浑身上下都却散发出诱人的气息。

相信很多人即使没有读过这部作品,都有听说过这个名字。科普一下,“洛丽塔”是什么呢?

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大多是指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的少女。在日本,“洛丽塔”是可爱少女的代名词,一般是指9到14岁之间的少女。

《洛丽塔》是20世纪最受争议和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在谈性色变的社会里,很多人对它的看法就如《金瓶梅》、《黄金时代》等,每每谈及,听名字就足以令人脸红耳赤,羞涩不已。

作品讲述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年男子亨伯特,逾越道理的约束,与外表可爱,言行性感诱人的养女洛丽塔之间疯狂的情爱故事。


1

一个养父爱上继女的故事

《洛丽塔》这篇记述还有一个标题《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作品的记述者为亨伯特,他以第一人称叙述着这个令人不耻的故事。

年过中年的亨伯特是大学的法文教授,这部小说如他所言,这是他纷乱揪心的自白。

“洛丽塔”是小说中的第一个词,也是最后一个词。小说的开头就是介绍洛丽塔。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养父女之间的故事,“恋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亨伯特成为了夏洛特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

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的夏洛特爱慕自己的房客,并要与亨伯特结婚。为了能够继续跟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

在洛丽塔的一再挑逗和诱惑下,亨伯特沦陷了。

后来,夏洛特在亨伯特的日记中意外发现了他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悲怒交加的她冲出家门遭遇车祸,意外身亡。

夏洛特死后,洛丽塔彻底沦为了亨伯特的情人。亨伯特假借父女名义带着洛丽塔四处游玩,以躲避警察和审查。

养父女之间的故事,“恋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经过了两年的乱伦生活,洛丽塔对继父亨伯特感到厌烦,随着奎尔蒂逃走。

三年后,已为人妇并怀有身孕的洛丽塔由于经济上的窘境,写信向亨伯特求援。

故事的最后,为爱疯狂的亨伯特被内心的嫉妒和欲念所支配,在杀害情敌后也结束了自己的余生。


2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亨伯特出生在巴黎,身上具有法国和奥地利混合血统的瑞士公民。父亲是一位文雅随和的人,母亲在他3岁时在野餐会上遭遇电击离世。

亨伯特不受道德约束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与他的父亲有着相似之处。外表文雅随和的父亲,内里其实是个不守道德的花花公子。

小说中写道:

我母亲的姐姐西比尔嫁给我父亲的一个堂兄,后来又遭到遗弃,于是就到我家来充当不拿薪酬的家庭教师和女管家。有人后来告诉我说她曾经爱上了我父亲,我父亲在一个阴雨的日子轻松愉快地趁机利用了她的爱情,等到雨过天晴就忘却了一切。

由于幼年的创伤,亨伯特的爱欲对象停留在12—14岁的性感少女。

养父女之间的故事,“恋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在他看来,在9岁至14岁这个年龄段里,往往有好些少女在某些比她们的年龄大两倍或好几倍的着迷的游客眼里,显露出她们的真实本性,那种本性不是人性而是仙性,就如精灵一般。

他的疾病在医学上称为“情欲增生”,意思是,一个人受到仙女蛊惑后,突然感到了一种精灵般的热情。

自小缺失父母的关爱的亨伯特,自小在规矩刻板的姨妈的教育下成长,他恪守本分。

尽管私下里,亨伯特对每个经过他身边的性感少女都怀有一股地狱烈火凝聚起的欲望,他清楚自己身体的渴望着什么,但是他的头脑却拒绝了身体的每项请求。

多年来,清规戒律的遏制是他内心饱受折磨,对于他内心的欲望,他一会儿感到羞愧、惊骇,一会儿又变得盲目乐观。

他竭力想安分守己,事实上多年来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他对纯洁、软弱的普通儿童十分尊重,不去玷污这类孩子的天真无邪。

但是,洛丽塔是个例外。

养父女之间的故事,“恋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洛丽塔是少女,一个过于早熟的少女。对于其言行,很难将她定义为孩子。

小说中,亨伯特提到:

在英国,一九三三年《儿童和青少年法案》通过以后,“女孩”这个词被定义为“八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少女”(其后,从十四岁到十七岁,法律上的定义是“青年”)。另一方面,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一个“任性的孩子”,从法律上讲,是一个“七岁到十七岁之间的孩子”(而且,他们习以为常地跟邪恶淫乱的人混在一起)

无疑洛丽塔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个天真又堕落,如精灵般的“性感少女”。

在作品中,亨伯特陈述到,自己所爱的其实是自己想象中的人。他意识到自己疯狂占有的并不是洛丽塔本人,而是自己的创造物,是另一个想象出来的洛丽塔——说不定比洛丽塔更加真实,这个幻象与她复叠,包裹着她,在他和她之间漂浮,没有意志,没有知觉——真的,自身并没有生命。

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后,一开始,他只是一个在黑暗中观察她,尽力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此时,他的内心是喜悦又纠结的,他以最强烈的力量保护她的清白。

养父女之间的故事,“恋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但是任性的洛丽塔却把他当成了施展魅力的对象,自小缺少父爱的洛丽塔将对亨伯特的好感当作爱情。

在她的一再撩拨之下,亨伯特终于坠入了深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3

恋童心理始于年少时无疾而终的爱情

在亨伯特青少年时期,曾疯狂迷恋上比他小几个月的安娜贝尔。

在亨伯特的记忆中,她是“蜜黄色的皮肤”,“细胳膊”,“褐色的短发”,“长睫毛”,“鲜亮的大嘴”的一张可爱的脸庞,一个披着自然色彩的小精灵。

谁知,相识四个月后,安娜贝尔死于斑疹伤寒。

自此,那个在海边光胳膊光腿、舌头炽热的小女孩儿成为了亨伯特的梦魇,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尽管对孩子保持着尊重的态度,可是当他在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中发现一个小精灵时,就会心跳得厉害。

洛丽塔,正是这样一个小精灵。

养父女之间的故事,“恋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他初见洛丽塔,她娇弱的、蜜黄色的肩膀,同样柔软光滑、袒露着的脊背,拥有一头栗色的头发,跟安娜贝尔简直一样,他的内心惊惧又激动。

他终于摆脱了安娜贝尔的魔力,但是却将对安娜贝尔的迷恋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

安娜贝尔的死引起的震惊成为亨伯特整个冰冷的青春岁月里任何其他风流韵事的永久障碍。他不断在洛丽塔身上索求精神和肉体的完美融合。

亨伯特通过对本身的反讽、间离和逃逸。他内心一再自问,在他青少年时期那个遥远灿烂的夏天,是否已经预兆着他会在生活中发狂,还是他内心对那个孩子的过度欲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怪癖的最早迹象?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痴迷是从安娜贝尔时候就开始萌芽的,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一个永远无法在一起的人。

书中制造了大量自由和反省空间,唤醒这着读者的警觉。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成为了精神病学界的一部经典作品。

养父女之间的故事,“恋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不管是亨伯特的道德沦丧和卑鄙手段也好,洛丽塔的任性、早熟与勾引,夏洛特的自私自利,忽视对女儿情感的关注等种种行为也罢,同样值得去反省和深思。

有人说《洛丽塔》是黄书,但看过原著的人,相信你翻完整部作品也很难找到一个淫秽的词。它是亨伯特以第一人称描绘着自己作为恋童癖者的内心世界,是一位有恋童癖的精神患者的回忆录,里面充斥着他混乱的思维和扭曲的心理。

对于猎奇者而言,《洛丽塔》意味着不伦之恋,而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却像一个迷宫。在这个清规戒律被颠覆的世界里,却意外地看见一个深情的精神患者和一个离经叛道的少女。

养父女之间的故事,“恋童癖”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亨伯特的行为无疑是令人发指的,他是道德败坏的典型。但《洛丽塔》这部作品更应该是一个警钟,引起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去思考该如何构建安全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去培养一个个优秀健全的社会人格?

在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该如何让孩子能接受到正确的教育,健康地成长?

一味地谈性色变,压制对性正确的认知和教育,反而容易适得其反,酿成苦果。

作者:秋子葉,90后自由撰稿人,爱读书、喝茶、跳舞,愿能在这世界深情地陪你走一程。

更多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秋子葉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