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佛教造像藝術巔峰:明永樂銅鎏金摧破金剛賞析


永乐佛教造像艺术巅峰: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赏析


明永乐宫廷 铜鎏金摧破金刚

估价: 450.00-650.00万 成交价: 517.50万

拍卖公司: 中国嘉德(北京) 拍卖日期: 2019-06-02

此尊明永乐宫廷铜鎏金摧破金刚像,造型标准,题材罕见。造像一面二臂,三目圆睁,呈微忿怒相,左手于腰侧持金刚铃,右手于胸前托十字金刚杵,持物保存完好。摧破金刚属于藏传佛教密宗事续尊神,有净化、除秽、毁灭敌人的威力,为元、明宫廷共同信奉的密宗尊神。此像结合了汉、藏两地的佛教艺术传统,为明代永乐宫廷造像的标准范例,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呈现了摧破金刚无坚不摧的力量以及明代宫廷造像辉煌华丽的皇家风范。

来源:北京匡时2006年秋拍,Lot1184,成交价418万人民币


威慈合一

——记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像

文/王翰驰

这是一尊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像(“大明永乐年施”款),造像的题材在明代永宣宫廷造像中是比较少见的。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永乐摧破金刚像,与本尊在造型上基本完全一致(图1),见王家鹏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藏传佛教造像》,页224,编号213;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图2);布达拉宫存一件,见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著,《西藏的佛造像(第一卷):西藏与中原》,页1256,图346D;另一件藏于大昭寺,见同上,图346E。

本件摧破金刚跏趺坐,躯干呈微妙的三折枝式,一面二臂,右手结期克印,托十字金刚杵于胸前,左手亦结期克印,握金刚铃于腰际。头面方阔,三目圆睁,唇含笑意,贝齿微露,既不同于慈眉善目的寂静相,又不同于青面獠牙的忿怒相,属于二者兼有的寂忿相。寂静与忿怒合二为一是本像的特点,在明永宣宫廷造像中是罕见的。

孩童般的纯粹、洁净,和无坚不摧的威猛力量,两个看似矛盾的特点在这件摧破金刚像中得到了堪称完美的融合。尊像方圆的脸庞透着威猛之气。舒展的弯眉下杏眼圆睁,目光毫无畏惧地瞪视前方,眉心另开一目,三目齐睁以威慑凶邪。鼻梁秀丽提拔,嘴唇笑意盈盈,唇际却隐约露出了一排齐整小牙,似欲慑止敌人,却又显得有些顽皮。造像的手臂粗壮,手、脚宽大,关节分明,富力量感。童真却不柔弱,威慑而非凶恶,在古今造像艺术的历史中都少有成功之作。本文将例举几例15世纪创作的摧破金刚像,从威慑与慈悲、寂静与忿怒的平衡点来分析本件明永乐宫廷造像。

摧破金刚(Vajra-Vidarana)在藏传佛教中属于密宗事续,有净化、除秽、毁灭敌人的威力,与秽迹金刚相似。藏名多杰南炯,多杰(Dorje)是为“金刚”之意,“南炯”(Namjom)为“破坏”之意,汉语也被称为摧碎金刚、坏相金刚,是金刚手的忿怒化身之一 。摧破金刚在藏传佛教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西藏大藏经中存有丰富的摧破金刚的坛城以及成就法,多达四十余件,且不乏无垢友、佛密、莲花生、旃陀罗阁弥、萨瓦日巴等佛学大师和大成就者的著作 。此法很早就传入了汉地,其经文有两个汉译版本,先有契丹国师慈贤译出了《金刚摧碎陀罗尼》,再有元代国师沙·巴所译《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图3),后者流传至今。元代译本详细地描述了此尊的威力:

无断无坏谛实坚固,无有能碍亦无怯退。

(指此尊坚固非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让他退缩。)

一切众生皆令怕怖,能与众生摧伏烦恼。

(世上没有不惧怕他的,能为众生消除烦恼。)

断诸明咒镇诸明咒,及摧诸行能破他行。

(能破除对自身不利的咒术和恶行。)

摧折诸魔解诸魔执,勾摄一切诸部多众。

(斩断恶念,消除心魔,威吓诸部多众。)

————《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沙·巴·译,收录于《中华大藏经》

摧破金刚法从元代开始在中原流行。蒙元入主中原,推崇藏传佛教,奉西藏、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管理中原的佛教事务,摧破金刚法成为了元代宫廷佛事活动奉行的主要密法之一 。元人骁勇善战,崇尚武力,对摧破金刚的推崇也许源于其毁灭敌人的威力。飞来峰第53窟存有一尊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开凿的摧破金刚像(图4) ,造像右手于胸前托举十字金刚杵,左手结期克印于腰间持金刚铃,三目圆睁,紧闭双唇,表情平静,身形微胖。飞来峰石窟是蒙元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佛教造像群,由元朝统治者授意藏传佛教僧人修建,因此飞来峰此像可为摧破金刚在元代中原地区的流行提供佐证 。

继元之后,摧破金刚在明代宫廷的佛教体系中继续得到推崇。永乐、宣德年间明宫廷直接参与创作的摧破金刚有三类形象留存:1. 永宣宫廷铜鎏金造像,2. 青海瞿昙寺三世殿北壁中的摧破金刚壁画(图5),3.明永乐内府御制泥金手书经咒集(简称明内府金藏经)中的摧破金刚插图(图6、7)。这三个形象创作的年代非常接近。

摧破金刚是藏传佛教密教的常见本尊,在明代的西藏壁画中亦有表现。西藏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其二层摧破金刚殿存有绿摧破金刚像壁画(图8),其形象是完全的忿怒相:三目圆睁,眼球爆凸,血口张开,露出两排尖利的牙齿,上肢粗壮,大腹便便。本件明永乐造像、瞿昙寺壁画、以及明内府泥金写经,与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壁画的创作年代相差不多。同一时代,同一题材,但面貌却并不相同。这种不同可归纳为,从西藏江孜白居寺、 到永宣造像和瞿昙寺壁画、再到明宫廷内府写经,摧破金刚的“忿怒化”被削弱了,从忿怒相演变成了寂静相。

这里所说的“忿怒化”主要有几个考量标准:1. 眼睛的数量和开阖程度;2. 五官表情的凶恶程度;3. 身型的壮硕程度。这几个例子中只有明内府金写经中的摧破金刚像是两目微阖状,其余的皆为三目圆睁。从面部表情上,虽然永乐造像与瞿昙寺壁画中的摧破金刚都是三目,但表情总体上是喜悦平和的,牙齿的暴露程度也不及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壁画。最后,明代宫廷的摧破金刚之像,身形匀称,更接近菩萨像,在比例和形态上都与大腹便便、四肢短粗的白居寺壁画大为不同。这些造型上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创作目的。

首先,明永宣宫廷佛造像最初是明成祖朱棣为了赏赐西藏远道而来的藏传佛教僧侣和使团而创制的。历史上对永乐宫廷佛造像的最初记载,出现在五世噶玛巴从南京明永乐宫廷带回西藏的礼物名录中。明成祖于永乐初年邀请噶玛噶举派第五代教长得银协巴(1384-1415)前往南京为他的父母举办法事。得银协巴于1407年4月抵达明廷,在长达22天的法事之后,得银协巴获得了“大宝法王”的称号,接受了丰厚的赏赐,于1408年启程返回西藏。金铜佛像出现在了他从南京带回西藏的礼品中。根据《明史》以及《西藏史料》的记载,在明永乐六年(1408年)到永乐十七年(1419年)这十二年间,西藏僧侣使团至少六次从永乐宫廷带走佛像 。

明永宣宫廷造像具有浓郁的藏地风格,这些造像的诞生离不开藏族僧侣和工匠的参与。明代宫廷档案并没有留下关于佛像制造的记载。但根据王家鹏在《明永乐宣德佛像源流新证》一文中论述,2012年在青海岷县发现的《西天佛子源流录》中记录了康区的大师班丹扎释在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起在明成祖的旨意下,跟随老师班丹坚措指导宫廷匠按经依法制造佛像、法器、供器的经过。大宝法王于永乐六年从南京带回西藏的造像,应该就是明永乐宫廷制造的首批佛像。

用于赏赐西藏、甘青地区藏传佛教僧侣和寺庙的明永乐、宣德宫廷铜鎏金造像,是中原佛教艺术历史中的一座高峰。这些造像用细腻坚硬的黄铜以失蜡法铸造而成,鎏以明亮的黄金,营造出辉煌灿烂而又细腻丰富的艺术效果。一般在佛像莲座顶面依照藏文阅读习惯从左至右刻汉文“大明永乐年施”款识。在明永乐宫廷佛造像之前,中原地区从来没产生过类似风格、达到同等工艺水平的造像作品。制作这些艺术品的工匠明显对印度、喜马拉雅地区造像有着成熟的认识,同时掌握着娴熟的工艺技术,将中原佛像与藏地造像的风格融合得天衣无缝。

明永宣宫廷造像与瞿昙寺壁画性质相似,都是明代帝王赐予藏区佛教团体的礼物,它们虽然都有藏地僧侣和工匠的参与,但明朝宫廷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瞿昙寺位于青海省瞿昙县,自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得到皇家护持,获赐名“瞿昙寺”。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先后下了7道敕谕,派太监率工匠历时36年完成了瞿昙寺的建造。瞿昙寺的三世殿基本完整保持了15世纪永宣时期的原始风貌 ,其三世殿壁画中的摧破金刚与永宣宫廷造像的面貌非常接近,因此可以看出明代早期对于甘青地区强大的控制力。

如果说永宣造像与瞿昙寺都是有其政治目的的,那么明内府泥金手书经咒集(故宫博物院藏,简称明内府金写经)的用途就显得更为私人化了。这套精美的泥金写经是明内府司礼监以汉字抄写的,共收录了21位尊神以及其经咒,其中就有坏相金刚(摧破金刚)及其《坏相金刚根本咒》。开本小巧,以泥金小楷两面书写于墨笺纸上,经折装于木匣内;经咒集中的内容“以佛教徒日常唪诵的经咒为主,多数经咒前有泥金绘制的佛教诸尊像” ,都说明这本经卷可能是为了宫廷日常生活中的佛事活动制作的。

明内府金写经应为永乐年间明成祖皇帝御制,以皇帝及其家眷的私人需要为创作目的,由内府宫人写就,因此其中的摧破金刚形象汉化程度更深。而明永乐铜鎏金造像是为赏赐西藏僧团而造,既遵循着藏传佛教造像的仪轨,又结合了汉地注重宁静、婉约的艺术传统,但汉化的程度不及写经,在汉、藏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此件明永乐宫廷摧破金刚像正是绝佳例证。

综合以上所述,摧破金刚与元、明宫廷都有深厚渊源。在明永乐宫廷造像中,这个题材的特殊性即在于寂忿交加,具有艺术张力。明宫廷改变了西藏藏传佛教体系中的摧破金刚面貌,用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了一个威严与慈蔼、力量与纯真、 藏地与汉地的审美传统相结合的形象,既让人感到庄严非凡,同时又觉得亲近可爱。以“威”震慑之,以“慈”驾驭之,这亦“威”亦“慈”的双重属性,也许正是一个强大王朝的两面。


永乐佛教造像艺术巅峰:明永乐铜鎏金摧破金刚赏析


明永乐 铜鎏金摧破金刚

估价: 200.00-280.00万

成交价: 494.50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北京)

拍卖日期: 2019-06-03

说明:拍品为明永乐宫廷造像,根据莲台上錾刻“大明永乐年施”款识,可知应为永乐帝赏赐佛寺之造像,其题材较同时期观音、文殊菩萨等少见,颇为难得。

此尊与故宫博物院、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藏永乐摧破金刚题材相同,尺寸相近。摧破金刚面相饱满方正,三目皆圆睁,神态威严,头戴花冠,肩披帛带,饰华丽复杂的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纹流畅优美,生动表现出丝织物的质感。跏跌坐于莲台之上,右手托十字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造像做工精细,莲瓣饱满有力,堪称明代宫廷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永宣宫廷造像充分继承了元代以来阿尼哥炉火纯青的失蜡法,做工精致入微,气质典雅唯美,具有典型的皇家气象。风格上弱化了梵藏造像之特点,融入汉地传统审美文化,表现为高度融合的艺术特征,并以铜质细腻、鎏金纯厚明亮、装饰华丽而著称。

藏传佛教于元代传入内地,即受到皇室的大力扶植。明代宫廷笃信藏传佛教,永宣时期朝廷为加强与西藏地区之间的关系,实施多封众建政策,宫廷造像作为颁赐的定例品,铸造工艺精美,形成了独特的永宣宫廷造像风格,令后世赞叹不已。

永宣宫廷造像充分继承了元代以来阿尼哥炉火纯青的失蜡法,做工精致入微,气质典雅唯美,具有典型的皇家气象。风格上弱化了梵藏造像之特点,融入汉地传统审美文化,表现为高度融合的艺术特征,并以铜质细腻、鎏金纯厚明亮、装饰华丽而著称。

摧破金刚是金刚手菩萨的另一种形象,常见金刚手菩萨为立像,双手分别持金刚铃和金刚杵为其身份标识,而此种坐姿、双手持十字金刚杵和金刚铃的形象,存世不为多见。

永乐元年(1403)二月,明成祖朱棣“遣司礼监少监侯显赍书、币往乌思藏,征尚师哈立麻(注:即噶玛巴)”,此举意在为“皇考太皇帝……皇妣高皇后……已薨逝者修成解脱仪轨。”哈立麻于永乐四年(1406)从楚布寺出发至南京,驻锡灵谷寺“建普度大斋,资福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永乐五年(1407)三月,成祖封哈立麻为大宝法王。

明代对西藏僧俗的赐封,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授国师、大国师者不过四五人”。而明成祖不但“兼崇其教”,而且对进京朝贡的各教派僧众待遇优厚,凡来者皆授加封号,厚与赏赐,“自阐化等五王及二法王外,授西天佛子者二,灌顶大国师者九,灌顶国师者十有八,其他禅师、僧官不可悉数。”

除施行“多封众建”政策外,明成祖对藏传佛教经典的刻印和藏传佛像的铸造亦大力支持。永乐八年(1410),朝廷于南京刻印藏文《甘珠尔大藏经》一百零八函,由明成祖亲自作《藏经赞》刊以篇首,这部首次在藏区以外刊印的藏文大藏经,广泛布施寺庙,推动了藏传佛教更加深远的传播。

明成祖每行赐封,必馈赏丰厚,时有宫廷铸造的金铜造像。这些由朝廷赏赐的贵重佛像慈祥和美、雍容大度,装饰华丽但毫不累赘,具有典型的汉藏交融艺术特征,被受封者视为拱璧,世代珍藏。它们见证了永乐时期宫廷与藏区的紧密联系,开启了永乐宣德两朝三十余年的宫廷造像艺术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