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制造業還有出頭之日嗎?你怎麼看?

趙倚樓


傳統制造業還有出頭之日嗎,這個問題問得特別的好;借這個機會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製造業是一切商業的基礎!

首先,傳統制造業是整個商業的基礎,沒有製造業,我們拿什麼來出口,我國經濟的三架馬車之一就是出口。

正是因為我們的製造業強大,我們才能成為貿易大國,也是全球許多國家投資的首選地區。

沒有強大的製造能力,我們的零售業賣什麼,直播帶貨賣什麼;我們現在看到比較火的產業,其實都是建立在強大的製造業基礎之上的。

包括這次抗擊疫情,及我們支援全球,正是因為我們的強大製造能力,我們才能把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源源不斷送到抗疫前線。

製造業還有出頭之日嗎?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感覺製造業沒有未來,因為我們的製造業,大部分都是傳統制造業,完全就是在毛巾裡擠出水來,利潤比較微薄。

因為製造業的投資相對比較大,從廠房到設備,因為投資比較大,所以投資週期也比較長。

大部分行業的現狀是產能過剩,沒訂單也發愁,有訂單也發愁,因為基本不賺錢。

除了家電等,大部分的製造企業都是處於產業鏈的後端,賺的就是加工利潤,沒有享受到品牌及技術的紅利。

製造業會越來越重要!

這次疫情之後,從美國到日本,都在鼓勵本國企業遷回到本土或者轉移到東南亞等地,並且進行補貼。

近年來我國也開始從政策方面對製造業進行扶持及引導,因為我們現在是製造大國,但我們還不是製造強國。

許多核心技術依然被歐美或日本等發達國家企業掌控,我們唯有提升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

否則,我們只能賺一些“組裝”的微薄利潤,並且容易被競爭對手以停止供應核心零部件“卡著脖子”。

製造業是華夏復興的根基,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是你的樓房高度;而是你擁有多少世界級的企業,及能夠掌握多少核心技術!

歡迎關注 讓我們一起交流,一起成長。


總裁商業認知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有許多新產品推出的同時,舊的產品就如夕陽般墜落。尤其是數字經濟的時代,新興產業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傳統制造產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過去為了控制石油資源國家之間不惜刀兵相向,如今數據資源成了爭奪的焦點,過去擁有一輛自行車是身份的象徵,現在共享單車堆積如山,無人問津。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工業機器人等新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傳統制造業還有出頭之日嗎?

1564年英國的牧羊人為了在羊毛上做標記發明了鉛筆,17世紀徳國紐倫堡開始有工廠生產鉛筆。目前,全球最大最老的鉛筆廠商是德國輝博文具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1761年。這個有著260年曆史的家族企業至今已經有九代傳𠄘人。到了第八代時他們經歷著一波又一波技術變革的衝擊,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計算機的發明,它們生產的計算尺產值幾乎歸零,於是他們開始思考能不能用既有的技術開拓新的客戶群?繪圖軟體推出以後如何開拓新的領域?在數位時代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市場?針對第一個問題他們推出了眉筆、眼線筆等,拓寬客群。針對第二個問題他們推出彩色鉛筆,並定義為"你一生的陪伴"引入人文概念。針對第三個問題,他們捨去低端市場,追求高價路線,主打品質、高貴、優雅的產品定位,開拓高端客戶。為此,他們還在巴西購買1萬畝林地種植松木,目前它們的市場已經擴展到全球,2015年銷售額達到5.8億美元。

瑞士的機械手錶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產值就佔到全球的80%,到了六十年代出現了石英錶,儘管技術是瑞士人發明的但它們並不重視,後來被日本發揚光大,精工和卡西歐的低價石英錶反過來衝擊瑞士製表業,使其出口產值從55%下降至30%,2/3的廠商倒閉,剩餘的也轉而製作石英錶,5萬人的匠人失業。到了,80年代有個瑞士人叫比博買下了一個老字號機械錶品牌寶博,買下時寶博已經歇業20年,買下後的第一年做了97隻手表,賺了7.5萬美元,到第五年生產了3000只,取得940萬美元營收。現在瑞士機械錶已經成為奢侈品的代表,人們樂意花大價錢去購買具有工藝感、設計感、高貴感的機械錶,從而奠定了瑞士表的地位。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為熟悉還有實體書店,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電子書已經成為我們主要閱讀方式。英美等國家他們的獨立書店和連鎖書店都經歷了虧損的痛苦,他們在門店分權後,強調店的功能、與網絡書店做區隔、結合社群等,使書店重新恢復了活力。上述我們看到鉛筆、機械錶、出版業,在新技術的衝擊下通過商業模式的調整都煥發了生機,由此我們看到打敗傳統制造業的不是科技,是與時俱進的理念和文化的魅力。大家知道的LV品牌,在泰坦尼克打撈中,儘管LV的皮箱在水底沉睡近百年,但仍然完好如初,這種匠心獨運工藝打造的品牌讓LV在奢侈品中獨佔鰲頭,這就是傳統制造業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烏蒙金融號


相比於傳統產業的另一面就是現代製造業、科技產業、金融產業和新興產業等,而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一些低附加值、汙染嚴重、勞動密集型、能耗高的產業自然是被加速淘汰中。傳統制造業未來的路越走越窄是一種必然趨勢。

可傳統制造業走向了快速下坡道中,並不意味著傳統產業就是一種夕陽產業,而是需要在危機中尋找亮點和方向。如果說普通的低端產業是越走越窄,那麼一些高附加值的傳統產業就是一種希望和方向。我們就以傢俱產業來說,如今的一些高端紅木傢俱就是一種高附加值的最底端產業,有些甚至可以賣到幾十萬/套。而在上世紀70~80年代,瑞士機械手錶受到了電子手錶的巨大沖擊,幾乎要被擊垮。可瑞士手錶經過了艱難抉擇和不懈的努力,硬生生地把機械錶打造成為了一個高端的奢侈品,直到今天依然在鐘錶領域獨領風騷。

可是,在我們面臨著時代變革和產業升級之時,最多的選擇就是逃避和迴避,一些中低端產業在本世紀初以來就開始向周邊地成本國家轉移,包括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等國家,還會遠走非洲國家。另外,一些企業還索性關門大吉,把餘下的資金投入到房地產和金融領域。

一個傳統制造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堅持,還需要一定的創新思維,精益求精、刻苦鑽研,而是還不可能是一二個企業在奮鬥,需要一個傳統產業鏈和一批企業一起來努力。但這對於一些熱衷於求快的傳統制造業來說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我們的傳統制造業要想重新振作,還要出類拔萃,確實是要求高了一些。但也不是無處尋覓,在珠江西岸的中山、佛山、珠海等地就有無數的傳統制造業在那裡創造一個個奇蹟。如燈具、傢俱、陶瓷、工藝品等傳統高附加值傳統產業也是做的風生水起。只有傳統產業看到了希望,那麼一個工業體系才是完整的體系,否則一些是一種殘缺和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