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傳統上說,長輩能給晚輩掃墓嗎?應該怎麼掃?

都市混口飯


[贊]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雖然東西南北文化習慣各有差異不盡相同,但是在對待“生老病死”這方面,觀念基本一致。比如家裡添人進口肯定是喜事,全家眉笑眼開,但如果家裡有人去世肯定悲痛欲絕,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無盡的悲哀之中……[祈禱]

所以,人們每逢清明冬至總會去墓地為逝去的親人掃墓,緬懷先人,寄託哀思。但從傳統文化上說,一般是晚輩給長輩掃墓,因各地習俗差異,祭祀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水果紙錢炮仗等必備,在世時晚輩膝前盡孝,死後永生永世也不會忘記。[贊]

如果晚輩不幸夭折,肯定是非正常死亡,或病故,或災禍,或自殺,或冤死,屈死等等,從陰陽風水上來講屬陰氣重,主凶兆,有些孤魂野鬼很難進入六道輪迴,於是自古以來都有陰魂不散之說,想要往生,只有超度。長輩年紀大了應趨吉避凶而遠之,更不宜在清明冬至親自前往,一來恐及傷心過度身體染疾經不起折騰,二來有折壽招災之嫌,與已與家人都不吉利。若實在悲情思念甚切,選擇陽光燦爛陽氣旺盛前往晚輩墳頭轉轉,看幾眼,嘮嘮嗑,但不可行任何跪拜祭奠等禮節,不要在墓地長時間停留,此吋造訪,純屬不速之客,“人死不能復生”,“只有錯生的,沒有錯死的”寬慰寬慰自我而己。[祈禱]

總之,老祖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祭祀習俗文化虛無縹緲,玄幻莫測,信則有,不信則無。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沉浮15831


掃墓是生者寄託對亡者的哀思,無輩分親疏之分,只要有心祭掃都可以。

晚輩給己故長親掃墓是孝道,給已故平輩掃墓是懷念,給已故晚輩掃墓是哀傷。掃墓是告慰亡靈,在世的親朋還在想念他,沒有忘記他,和他在生時一樣,親情友情還在。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祭祀祭掃有著重要地位,在古代被擺與戰爭征伐同等重要的位置,看成是關係存亡續絕的大事。

從傳統文化上講,長輩給晚輩掃墓,比晚輩給長輩掃墓更重要。因為晚輩在生而長親辭世是常事,是世之常態,人之常情。相反,長輩健在而晚輩已辭世,往往是逆亡,是真正的傷心事,白髮人送黑髮人,是很悽慘的,所謂人生三大不幸事:幼年喪父、中年喪偶、晚年喪子,都是深哀巨痛。人在哀痛之中弔唁已故親人,尤其弔唁親子親孫,是必要的。

在古漢語中,晩輩為已故長輩掃墓謂祭,有祭祀、祭拜、祭掃、祭祖的意思。莊嚴的禮儀不僅要叩拜,要焚香爐紙錢,還要備三牲。晚輩祭拜已故長輩的墓地時所致悼詞稱祭文。行文用題可稱《祭XX文》或《拜XX文》。晚輩憑弔長親是經常的,是每年進行的。如果是嫡長親,按傳統概念剛離世時應在家中設靈堂,有的地方一年,有的地方三年,早晚拜祭。許多地方三年之後仍在家中設有靈位,以為紀念。我國有貼春聯的習慣,一般嫡長親去世,第一年春聯用白紙書寫,第二年用綠紙,第三年用黃紙或藍紙。

同輩之間如存在親情或友情,也應吊唸,稱悼,就是沉痛懷念的意思。莊嚴禮儀與憑弔長輩一樣,所致悼詞稱悼文。行文用題可稱《悼XX文》或《哭XX文》。李商隱就有一首七律《哭劉蕡》,就是悼念同輩的作品。平輩之間的弔唁,不象晚輩弔唁長親一樣經常,不設靈堂,但至親有心的會留牌位供香,如果墓地在就近處,也是每年必至祭掃。貼春聯則用通用的紅紙,因為不是重孝,不須改用其它色紙。

長輩給晚輩掃墓,一般非至親不掃,只有直系長親才掃,稱哀,就是傷心的意思。不叩拜,莊嚴禮儀其餘項同。所致悼詞稱誄文,行文用題可稱《哭XX》或《哀X義》或《XX誄》。如《紅樓夢》中賈寶玉悼晴雯,因是主悼僕,相當於長輩悼晚輩,用題是《芙蓉女兒誄》。長輩弔唁晚輩不是經常性活動,不設靈堂牌位,只在墳頭設祭。如果是成年晚輩,堅持的時間會比較長,但如果是未成年晚輩,通常幾年之後就不再弔唁,以免釵起傷心往事。


深圳鄭海洲


從人的情感上來說,人更加愛自己的下一代,你的所有,你的奮鬥,都是在為下一代打拚。生物的世界也是如此,這是有基因決定的,動物世界裡,照顧幼小,繁衍後代是許多生命唯一的至高的目的。

孝,是人類社會自我約束的產物,是維護社會關係的紐帶,並非生命的本能。

生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能代替了誰,所以,你可以選擇孝,也可以選擇愛。孝是被動的,是犧牲一個生命的許多去回報另一個生命。愛是主動的,是平等的,沒有相欠,無須回報。

所以,如果我們的文化傳統上有愛,長輩在哀思的時候就可以給自己的晚輩帶去你的思慮,在人的情感上,本來就不應該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難道我們對親人的懷念也要受到傳統文化的約束嗎?如果有這樣的傳統文化,還是不要遵循的好。

管他什麼規矩呢,任自己的情感自由的飛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