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智謀精粹-風 格

三国智谋精粹-风 格


三国智谋精粹-风 格

三国智谋精粹-风 格


形成一国执政者的用人特点,这与其人个性、爱好、道德观念及其处境

和所处的时代都有关系。孔明是荆州名士,以才名和德行见称于时,其用人

也就具有个人的个性:他选拔人才始终坚持一个准则,即德才兼备。曹操出

身于宦官家庭,难得士族的支持。因士人秉承儒学以忠孝相标榜,故多不愿

投靠曹操。曹操为了搜罗人才帮他打天下,不管有否德行,只要有才就要,

形成了他“唯才是举”的用人特点。孙权是个慎重、果断的人,他选拔人才

是经过认真考核、反复考虑的,当他确定了,便充分信任,做到疑之不用、

用之不疑。孔明、曹操、孙权的用人准则,虽为他们带来了许多英才,但却

不是尽善尽美,在长处中亦见其短,否则蜀中怎会无大将,曹魏奸逆萌生,

而东吴无能臣呢?究竟用人的上上策为何,从三国用人风格的比较中,我们

或可悟出一些道理来。

1 .德才兼备:孔明的用人特点

刘备死后,孔明执政时,他十分注意物色后起之秀,加以培养和大力提

拔。他选拔人才不仅重视才干,也极重视德行,如他在《前出师表》里推荐

费祎、董允时,特别强调他们为人“良实,志虑忠纯”,并告诫后主要”亲

贤臣,远小人。”古人所谓“贤臣”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济世之才的人。

孔明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

未之有也。为人择官则乱,为官择人则抬,是以聘求贤士。” (见 《诸葛亮·便

宜十六策·举措第七》)故孔明把择贤做为其重要职责,把德才兼备做为其

选拔人才的准则.他培养和提拔的后继者蒋瑰、费讳、董允和姜维都是德才兼

备之士,为时人所淮重,当时蜀人把他们四人并列,称为 ‘四相”,赞为 “四

英”(《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除了姜维外.

《三国演义》对蒋琬、费伟、董允仅简略提及,《三国志·蜀书》有关他们

的传记则写得较详。他们都是蜀国后期的实际执。政者,了解他们的为人及

其对蜀国的贡献,始能理解孔明用人的特点。

有才无德不能结人心

孔明用蒋瑰做为继承人,而不用时人认为”必代亮”的魏延,便是个很

典型的例子。《三国演义》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而史实并非如此。魏延是蜀

汉一员猛将,其武艺和才能都不在“五虎将”之下,刘备在世时对他是很重

视的,如他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后,需大将镇守,众论以为必用张飞,张飞

也认为非已莫“属。岂料刘备却破格选用魏延,把他从牙门将军提升为督汉

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使“一军尽惊”。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时倚他

为军中支柱,由于他屡立战功,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

侯。时人都认为他是孔明的当然后继者。可是事情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孔明早就选定蒋瑰为他的后继者了。他在给后主的密信中说:“臣若不幸,

后事宜以付瑰。”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孔明选拔后继者,是根据其德才

而定的。魏延虽有才干又勇猛过人,但“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因此,

不能团结人。如他与杨仪是孔明军中的左右手,却闹得水火不相容,甚至与

杨仪争论时,“举刃拟仪”,使“仪泣涕横集”。显然不能团结人的人,是

不可能把一国治理好的。孔明只

用魏延的才能而没有托之以重任,这说明他是善于用人的。后来

的事实也证明了孔明不把后享托付与魏延是正确的。孔明一死,魏延就

不顾大局,为个人私怨和权力,与杨仪火并,结果被其部属马岱所杀(《三

国志·蜀书魏延传》)。

蒋琬以德服人

孔明把后事付给蒋琬是对的。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他随刘备入

蜀,任广都长。刘备因事到广都,误以为他不理事,当时又恰逢他酪酊大醉,

心里很火,准备加罪把他杀掉。孔明对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

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听信

孔明,便不加死罪,仅把他撤职。后来,由于孔明的推荐和提拔,由尚书郎

至参军,后又升为长吏兼抚军将军。孔明率军出征,他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

相供给,对支持孔明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孔明很赞赏他,认为

“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孔明病逝,后主遵其所嘱,任蒋

琬为尚书令,主持国政。当时,蜀国新丧元帅,远近危悚,可是蒋琬既无戚

容,又无喜色,日理万机,镇静如常,因此,深得众望。蒋琬为人度量宽宏,

肯纳忠言,秉公办事,不计恩怨。蒋琬跟东曹掾杨戏谈话,杨戏常不回答。

有人对蒋琬说杨戏对上太傲慢了,蒋琬反表扬杨戏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戕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

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如督农杨敏曾对人毁谤蒋琬说“作

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有人将此告诉蒋琬,主者主张“推治”杨敏,蒋琬

不同意说,”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问其“愦愦之状”,蒋琬说,

“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杨敏因事

下狱,人们都担心他被处死,可是蒋琬秉公处理,杨敏得免重罪。由于蒋瑰

为人忠心耿耿,大公无私,度量宽宏,故深得众望。在他执政期间,做到人

和国安,没有辜负孔明的重任(《三国志·蜀书·蒋惋传》)。

保卫蜀国达 29 年之久

费伟、董允和姜维也对蜀国做出杰出的贡献。费伟是个很存才干的人,

他奉使东吴,吴人“论难锋至”,而费伟“据理以答,终不能屈”.孙权赞他

是“天下淑德”。他后代蒋瑰为尚书令,日理万机,应付自如;处理军务,

指挥若定,使边境无虞。(《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董允任侍中守尚书

令,他为人“秉心公亮”,守正下士。后主溺于酒色,要采择民女以充后宫,

他据理直争,坚决反对,后主无可奈何。得到后主宠爱的宦人黄皓也很怕他,

终允之世,黄皓不敢为非作恶。他不图名利,蒋瑰认为他辅佐后主有功,上

疏建议“宜赐爵士”,他固辞不受(《三国志·蜀书·董允传》).孔明对姜

维甚为赏识,认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

室,才兼于人”。蒋琬、费伟相继逝世后,由姜维负起保卫蜀国的重任,他

继承孔明的遗志,坚持北伐,互有胜负。由于后主昏庸。对姜维派重兵守卫

阴平等地的建议置之不理,使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直捣成都,蜀汉终于灭亡。

蜀之亡,不能归咎于姜维,除了形势所趋外,后主昏庸是主要原因之一。司

马昭说:“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孔明逝肚后,蜀国军国大政先后由蒋琬、费祎、姜维主管,时间长达 29

年,比之刘备、孔明两人治蜀时间还多 9 年。在蜀魏对峙中,蜀弱魏强,对

手又都是杰出的人才,客观上不存在蜀胜的形势。孔明曾竭尽全力,也劳而

无功,单靠姜维等的主观努力是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的。而蒋瑰、费祎、姜

维等竟能保卫蜀国达 29 年之久,如他们没有非凡的才能和无限的忠心,何能

如此!这不仅说明孔明善于”任贤举能”,也证明了孔明以德。才兼备做为

选拔人才的准则是完全正确的。

重操守,以身作则

孔明重用之人,皆德才兼备,这与他个人风格有关。孔明本 人就

是个德隆才高的大贤人,他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为刘备制订正确的战

略决策——“隆中对”;为北图中原,统一中国,他做到”鞠躬尽瘁,死而

后己。”他具有如此崇高风格,是由于他公而忘私,不谋私利,他病危时自

表后主说:”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

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

余财,以负陛下也。”孔明病逝后,经人了解,确如其所言。在孔明以身作

则的影响下,其僚属大都清廉自持。如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

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姜维也是“宅舍弊薄,资财无饰,

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

2.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特点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 年)春发布《求贤令》,第一次提出“唯

才是举”的方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

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又先后发表 《取

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进一步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

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主张对于有缺点的人,不能废弃不用,

不管是卑贱的,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都要

推荐,《三国演义》没有提及这些《求贤令》,它通过对曹操用人事迹的描

述,把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特点反映得很具体。

各路人马前来效命

由于曹操采取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有本事

的人大都投靠他,故魏国人才甚众,谋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崔琰、

毛阶、贾翊:武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名将及许褚、典韦等

猛将。这些谋臣、武将有不少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才。其中谋臣的佼佼者,

除了前面谈的杰出战略家苟或外,郭嘉也是个很了不起的谋士。他为曹操多

出奇计,而每计必中。在第三十三回”郭嘉遗计定辽东”里,特别谈及他的

超人智计。袁熙:袁尚被曹操打败后,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夏侯谆等将主

张乘胜追击,曹操笑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

至矣。”诸将皆不肯信。数日后,忽报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

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脱,”不出奉孝所料!”众官问其故,操遂

出郭嘉遗书以示之。书略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在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心并力迎敌,急不可下;

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这便是郭嘉的”急之贝“合,

缓之则离”的定辽东策略。“典韦寨门死拒敌”(第十七回),“许褚裸衣

战马超”(第五十九回),”张辽威震逍遥津”(第六十七回),“徐公明

大战沔水”(第七十六回),生动地描述了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等猛将

的英勇事迹。这些猛将,有的原是俘虏,有的是亡命之徒,有的是出身于行

伍,都因得曹操的赏识而被捉拔为大将。上述的谋士、广将来自“五湖四海”

聚集于曹保身边,为他出谋献策、效命沙场,故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

虽不得关羽其人,但得其心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他千方百计争取关羽便是典型例子之一。关羽温酒

斩华雄时已为曹操所赏识,故能接受关羽三事之约,以促其归降。尔后,封

官爵,赠美女,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极尽其笼络之能事。曹操如此敬

重,关羽便以斩颜良、文丑以报之。关羽之去,曹操遵约“开绿灯”,并亲

往赠袍送别。如非曹操放行,关羽纵有天大本事,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也

走不了。正因曹操如此爱才,他不得关羽其人已得其心,故关羽在华容道甘

犯军令状,义释了曹操。关羽不感其知遇之恩,曹操是逃不脱华容道的,他

早已成为刀下鬼了。

不念旧恶,唯才是用

只要是人才,且能为己用的,即便是仇人,或骂过自己的人,他也能 “矫

情任算,不念旧恶”。陈琳曾为袁绍写讨曹操檄。这篇檄文把曹操及其祖宗

三代骂个透,曹操见了,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操破翼州获陈琳,他不

加责备,仅问道: “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琳答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意思说为袁绍所使,不得不然。左右

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降将张绣叛变,夜袭操寨,如无

典韦以死拒敌,操将无法逃脱。这次战役,操折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爱

将典韦,史称”清水之难”。曹操对此痛恨不已,终生难忘。后张绣又降,

操因用人之际而宽恕之。曹操能不记私仇,这是因他能以事业为重。因要图

天下,就要搜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力量,这就不能老是计较个人的恩怨,只

要对事业有利,尽力化敌为友。不仅曹操能“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古之

明主也都如此。唐太宗并不因魏征曾是敌人之臣而对他有所疑虑,因其敢于

直谏,切中己弊,对他十分敬畏。诤臣遇明主,传为千秋佳语。雍齿曾助项

羽,几置刘邦于绝地,而刘邦统一天下后,为显示其宽宏大量,先封雍齿为

侯以安众心。武则天读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并不因其极力贬己

而恼怒,反而怜其才说:”此人不用,宰相之过也,”但唐太宗对魏征,刘

邦对于雍齿,不如曹操对于张绣的怨深;武则天愤骆宾王之才,而不能使之

为己用,而曹操则能用陈琳。故说曹操善用人才不下于古代其他明主。

不论出身,全凭本事

曹操因重视人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对于曹魏事业的发

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对封建社会人事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改

革。东汉未年,封建统治者取士大都以门第、品行作为首要条件,士人分品

作官,已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特别是由于外戚、宦官两大帮派争权夺利,

取士只讲派别而不问贤愚,那个帮派掌权,就都用那个帮派的人,一律排斥

另一个帮派的人。

当然对自己帮派的人仍分品做官。曹操实行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

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么门

第,或有否品行,只要有本事建功勋就有官做。这就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

广开仕进之路,但是,曹操用人不讲门第,并不是不重视“衣冠望族”(指

世代做官的),不拘品行,并不是不重仁孝。曹操终归是个封建统治者,他

的思想意识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虽然任用一些出身”微贱”的人,也竭力

争取“衣冠望族”的支持。如司马懿出身于“衣冠望族”,他起初看不起曹

操,诈装患风瘫病,拒绝征召,后在曹操威逼利诱之下,他怕被杀头,只好

出来任职。又如张邈叛变时,劫毕湛(是时为操别驾)母弟妻子。操对毕湛

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湛表示无二心,攥为之感动得流泪。可是,毕

湛一转身,便溜了。后毕湛被生擒,人们都认为他必死,谁知操不仅不杀他,

反任他为鲁相,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因

此,对曹操的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应作如此理

解:不管贵贱,不论品行好坏,只要有才能的,都要推荐。这就是曹操的用

人特点。不过,这种用人方针仅在曹魏初期施行,随着曹魏政权的巩固,北

方士族己都归附,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士族势力,迄曹丕继位,明令规定

九品官人法,规定士人等第,微贱的人被排挤不能入品,也就是说微贱的人

是没有资格被推荐做官的。这已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又走”唯品是举”

的老路了。

3.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孙权的用人特点

孙权不信任的人,决不重用;信任的人,始托以重任。曹操举兵南征,

张昭极力主张投降,反复陈述曹军势大难敌,降曹始安,孙权听了,口虽不

说,心甚反感。他是不肯轻易把继承的父兄之业奉送他人的,故听了鲁肃的

主战理由后,很为赞赏。对比了张昭主降和鲁肃主战的动机,他认为张昭是”

顾妻子,挟持私虑。”是为个人安全打算,而鲁肃是为公,主战是保卫江东

的良策,”正与吾见相同”。赤壁之战取胜后,他对鲁肃十分敬重,周瑜病

逝,提拔鲁肃为东吴主将。对于张昭,从此不加重任。

充分信任所用之人

孙权对于其所重用之人,都能做到深信不疑,让其独当一面,不加以掣

肘,放手让他们大干,故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力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在赤壁之战前夕,当他做出抗战的决定后,立即让周瑜挂帅,自己则甘当

后援之职。故周瑜得行其志,使其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彝陵之

战,东吴取得重大胜利,也是因孙权对陆逊的充分信任。当他提拔陆逊前往

迎战沙场老将刘备时,东吴大臣都为其年少而轻之,诸将也多不服,孙权乃

设坛拜陆逊为大将,赐以所佩之剑,说:”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

陆逊始能指挥如意,执行其坚守待机反攻的战略部署,终于以一把火几乎将

刘备全军烧个精光。

孙权用人能做到疑之不用、用之不疑,这主要是建立在对将领的深刻了

解和经过考验的基础上。用人,是疑是信,要有据,决不能主观用事,轻信

轻疑。因为轻疑,将会埋没人才,将会误事,轻信,会错用人,也足以误事。

孙权用人很慎重,既了解其过去,也了解其现在,既倾听其言论,也观察其

所行所为。周瑜曾与孙策生死与共,孙策对他很了解,认为他能胜任外事,

临危时留下“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孙权也了解周瑜其人,故当他对抗

操能否取胜仍有所疑虑时,乃请周瑜裁决。周瑜对敌情分析及抗操必胜之理,

孙权深为折服.便委之全权,让他将兵出战。孙权之能信陆逊,是因陆逊策划

袭取荆州之策已显其雄才大略,故当诸大臣反对陆逊为将时,孙权说:“孤

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勿言。”

关怀将士如骨肉

孙权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给予充分的信任,还由于他把将士视如

“骨肉”。他曾对众将说:“今日诸君与孤从事,虽君臣义存,犹谓骨肉不

复是过。荣福喜戚,相与存之。”这方面材料, 《三国演义》谈的很少, 《三

国志·吴书》关于吕蒙、朱然等人的传记谈得较多。孙权对将士确是关怀备

至。吕蒙病重,孙权迎置内殿,出千金募医治蒙病,并亲自监护,“时有鍼

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

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吕蒙既死, “权哀痛甚,为之降损。”

朱然”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中使医药口食之物,

相望于道。”

由于孙权用人能充分信任,视诸将如”骨肉”,诸将也对他推心置腹,

甘为效命沙场。如孙权为山越所困,周泰拼命相救, “身被十二创”,如“是

日无泰,权几危殆。”赤壁决战前夕,曹操派蒋干来做说客,周瑜对这位老

同窗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已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

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

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发挥“众智”“众力”

孙权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给予充分的信任,还由于他认识到“众

智”、“众力”的重要作用。因为他懂得:疑人不给予信任,则不能发挥”

众智”、“众力”的力量。在三国时代,能在理论上阐述“众智”,”众力”

的重要作用的, 唯有孙权一人而已。 这种认识在今天还是难能可贵的。 他说: ”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夫能以驳致纯,不惟积乎?

故能用众力,则无故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志·吴

书·孙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也正因东吴上下一心,出智拼力,故孙权能鼎足江东,魏、蜀都曾屡次

倾力来犯,吴国仍岿然不动。

4.破格用人,赏罚分明:三国用人共同点

前面已对孔明、曹操、孙权的用人特点分别作了叙述,在此特归纳其用

人共同之处,将可使我们悟出一些用人之理。

不论资排辈

孔明、曹操、孙权用人不是看其资历长短、辈份高低,是否亲人好友、

同乡同学,也不因其会阿谀奉迎,能说会道,而是根据其人在实践中表现出

来的胆识、才能,以及功勋大小,给予官职。

孙权提拔的东吴四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因他们才智超人、

战功卓著而被重用,其中,除了周瑜早被孙策所倚重外,其他三督都是孙权

提拔于“凡品”,破格录用。孙权继承父兄之业时,年才 15 岁。也许是青年

人重视青年人吧,孙权重用的大多是青年人,东吴文武老臣对此多不服气。

周瑜 33 岁就挂帅,孙氏三世老臣,在诸将中资辈最高的程普则只被任以副将

之职。程普见周瑜爵居其上,心中不服,故当周瑜点兵时,他托病不出,令

长子程咨自代。程咨回来告诉程普说周瑜调兵如何动止有法,程普大惊,乃

亲诣行营谢罪。在事实面前,程普不得不服孙权用得其人。鲁肃出身于地主

家庭,是一般平民,他投奔孙权时才 20 来岁。孙权并不因张昭进谗言而影响

对他的重用,故鲁肃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吕蒙出身于

行伍,因作战勇敢, 20 来岁便被孙权提拔为横野中郎将。但其人粗野,缺

乏文化,连鲁肃也看不起他。后孙权鼓励吕蒙读书,蒙折节好学,谋略大进,

鲁肃与谈,觉其学识英博,大惊说:“非复吴下阿蒙。”后代鲁肃,袭取荆

州,建立大功。陆逊原是一个书生,年少未被人所知,但孙权却知其有奇才。

故不因众人反对而影响他拜陆逊为大将。

孔明先后破格提拔庞统和蒋琬也是破格用人的典型例子。庞统和蒋琬两

人原都是小县官, 开始都不被刘备所重用。 而孔明认为他俩都 “非百里之才” ,

而是王佐之才,在孔明的推荐或提拔下,庞统被封治中从事,亲待仅次于孔

明,与孔明并列为军师中郎将;蒋琬从被任为相府东曹掾一直官至尚书令。

姜继原是魏将,孔明攻天水郡,其玄机屡被姜维识破,姜维还将计就计,屡

败蜀军。孔明对具有文武全才的姜维十分赞赏,乃用反间计,使姜维欲归不

得,只好投降,孔明高兴地执维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

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孔明培养“接班人”的

迫切之情,溢于言表。是时,姜维才 27 岁。孔明写给蒋琬的信说:”姜伯约

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永南)、季常(马良)诸人不如

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孔明确慧眼识人,姜维后成为西蜀后期的”擎天

柱”。

曹操所用谋士、武将也大多是少年英俊之辈,荀彧来投曹操时年才 29

岁,因其屡立功勋,从司马升至尚书令。操认为“天下之定,荀之功也。”

乃表荀彧为万岁亭侯。郭嘉 27 岁就被曹操表为空军祭酒。曹操与郭嘉论天下

事,深为其才智所折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追随曹操

十有一年,多立奇勋。后随征乌桓途中病逝,亡年 38 岁。 《三国演义》引“后

人”诗,对他评价很高:“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远谋如范蠡,决策似

陈平。”曹操对郭嘉之死很为惋惜,他对众将说,“诸君年齿,皆孤等辈,

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以后每提

起郭嘉,仍伤心不已。被曹操赏识而成为名将的,有的是提拔于行阵之间,

如于禁、乐进;有的则取于亡虏之内,如张辽、徐晃。

不论亲疏,以功过定赏罚

孔明、曹操、孙权用人,是根据其功过来酌情赏罚,而不管其是否亲疏。

故将士用命,官吏不敢怠于职守。孔明赏罚不计恩仇,有功者赏,有罪者罚。

马谡违背孔明军事部署致失战略要地街亭,虽然孔明和他情如父子,也挥泪

斩之。蒋琬曾加以劝阻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

之士,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说:”昔孙武所以能胜于天下者,用法

明也。今四方纷争,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孔明

也因其用人不当而自责,上表奏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费■等“勤

攻吾之缺,责吾之短。”魏降将王平是守街亭的副将,他反对马谡的错误指

挥,且坚守阵地有功。被加拜参军,从稗将军进位为讨寇将军,封亭侯。刘

巴与孔明有宿怨,孔明认为刘巴是个人才,数称荐于刘备,乃得重用,位至

尚书,董恢出使东吴,能正确回答孙权提出的难题,显示其见识卓越,回蜀

未及三天,孔明便调他到相府,不久提升为巴郡太守。孔明处分下属,用心

甚平,且谁有罪处分谁。决不株连家族,故受罚者多无怨言。建兴九年春二

月,孔明出帅伐魏,李严负责供应军粮,他因军粮不济,为遮饰罪责,便使

奸计:一面发出告急,说东吴将兴兵寇川,促使孔明回师:一而向后主奏称

军粮已办,丞相却无故回师。孔明回师后知道此事,大怒说:“匹夫为一己

之故,废国家大事!”欲斩之,后因其同已都是托孤大臣,便上疏后主废为

庶人,仍让他过富裕生活。但孔明并不因李严有罪而连及其子,反而任其子

李丰为丞相府长吏。孔明病逝五丈原,李严闻之,大哭病死。因严尝望孔明

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

孙权,时人赞他“赏不择恩仇,罚必加有罪。”虽然他曾冤杀和错误处

理了一些人,但一般来说确是如此。甘宁英勇善战,曾有功于黄祖,而黄祖

以他曾是“劫江贼”不予重用,他拟投东吴,又恐江东恨其救黄祖杀凌操之

事,不被东吴所容。后得吕蒙推荐,乃投东吴,孙权见他大喜:”兴霸此来,

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请无怀疑。愿教我破黄祖之策。”甘宁乃陈述先

破黄祖后取巴蜀的策略,权认为是”金玉良言”。后果破祖。之后,他又多

立功勋,拜折冲将军。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大功,孙权立即拜为偏将军,领

南郡太守。从此,对他的功勋念念不忘。瑜病死,孙权流涕说:“公瑾王佐

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孙权称帝,对公卿说:”孤非周公谨,不

帝矣!”对周瑜遗下两男一女,都予照顾;但对于他们的不法行为则绝不纵

容,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都乡侯周胤是周瑜次子,他自恃是

功臣子弟,“酗酒自恣”,横行不法,孙权曾“前后告喻”,却毫不改悔,

孙权不因周胤是功臣子弟而宽恕他,便将他徙庐陵郡。诸葛瑾、步骘因胤是

功臣之子不忍他因罪见徒,便上疏为他求情,要求复他原职。孙权不同意说:

“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退,且欲

苦之,使自知耳。”这就是说,周胤有罪,不能不处罚,要让他吃点苦头,

使能改过自新,才能挽救他。由于孙权能赏功罚罪,故将士肯为之卖命。

曹操,《魏书》称他:”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

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曹操统

一北方后并没有把功劳全归自己,而是充分肯定部下的功劳,说:”吾起义

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攻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便于

建安十二年,下令大论功行赏,封功臣 20 余人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如

果拿袁绍和曹操的赏罚相比,更显得曹操英明。袁绍决定出兵与曹操一决雌

雄,田丰力加劝阻,认为现时出战非宜,应积蓄力量以伺其机。袁绍不听,

后兵败大悔说:“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

因羞见田丰乃杀之。曹操拟西击乌桓,曹洪等将谏之不从,后历尽险阻始胜。

曹操定乌桓后回师,重赏先曾谏者,谓诸将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

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全之计,是以相赏。

后勿难言。”对此,毛宗岗引用苏老泉的话说:”此孟德、本初之所以兴亡

乎!”“为明主谋而忠,其言虽不验而见褒,为庸主谋而忠,其言虽已验而

见罪,何其不同如此哉!”言验见罪,故人不敢言,言不验反见褒,故人不

难言。人不敢言,将使己闭塞无知;人不难言,则可用“众智”。赏罚明与

否,效果大相径庭,也是曹、袁之所以兴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5.各有短长:三国用人不同比较

孔明与曹操、孙权虽都是一时之“伯乐”,但其用人并非尽善尽美,而

是各有短长,优劣互见。且事物是辩证的,其用人之优点也往往含着其用人

之短处:其长处从某方面看比别人优,从另方面看则劣于他人。

偏重于德、周延性不够

孔明以德才兼备做为用人的准则,如抽去具具体内容,仅从抽象方面去

借鉴,对于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是适用的。因为任何社会都有它的道德规

范,而这些道德规范都是为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孔明所说的“德”,

当然是指封建社会的”德”,从他的言行中,主要是指:一、“志虑忠诚”,

“心存汉室”;二、“忠勤时事”,三、“进尽忠言”;四、正直、良实、

清廉。概言之,孔明所要求的德是公而忘私,即“心存汉室”、统一天下,

不计较个人私利。他所要求的才主要是治国、争天下的才智。由于孔明以德

才兼备取士,其继位者如蒋琬、费■、姜准等都能忠于蜀汉,清廉自持,团

结列敌,故没有出现魏、吴两国内部那种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

现象。因此,仅占天下不及 1/10 的蜀国能抗拒占有天下 7/10 的魏国近半个

世纪之久。也因此,阿斗才能安坐宝座 41 年。当然,孔明的德才兼备用人政

策也有其不足之处,他虽不是有才缺德的不用,但有点偏重于德。如对魏延,

他虽“凭其骁勇”,因嫌其“性矜高”、不能团结人,对他不大放心,延有

奇策,也不认真考虑,故延“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孔明这种有点偏重于德

的用人方针,未尝不是蜀国缺少奇才的原因之一。而曹操的“唯才是举”的

用人方针与之相比,在这方面就有其优点。

唯才则用有奸逆之虞

曹操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即使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是有才干的,都尽

量录用,故曹魏人才济济,人才辈出。如荀彧等之后有司马懿等,司马懿等

之后有钟会、邓艾等。不过,从巩固政权这方面来看,曹操这种只讲才不讲

德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与孔明的德才兼备的用人方针相比,却大为

逊色。对曹操的延揽人才,清代顾炎武说,“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

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

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顾炎武看不到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

方针的可贵之处,却一味抹煞,这是不对的,但他说这种政策引致“权诈迭

进”是有根据的。司马懿虽是一时之杰,但他控制曹魏政权的手段之诡诈,

不下于曹操挟持汉政权,后来司马氏也学曹家逼使汉家皇帝禅让的故伎,夺

取了曹魏政权,并把曹氏集团的人大体杀绝了。钟会、邓艾灭蜀后,也各怀

异心,想除掉对方,以独霸西蜀。钟会首先叛变,结果两败俱亡。在这里,

我们并不是想议论司马氏代魏和钟会叛变的是非问题,而是想阐明这样的一

个道理:任何一个政权要巩固,首要的是:其执政的核心人物必须忠于这个

政权。

互相猜疑如何能成大事

在用人方面,孙权是用而放心,曹操是用而疑心。曹操是个权欲极重的

人,他懂得权特别是军权的重要性:有了军权就可为所欲为,有可能达到其

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丢了军权那是很危险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欲孤委

捐兵众,归就所封武平侯之国,实不可耳,诚恐一解兵柄,为人所害。”所

以,尽管他是“唯才是举”,各种人才都任用,但任用到什么程度,他心中

是有数的,他最信任的还是曹氏亲属,如曹洪、曹真、夏侯■、夏候渊等,

曹魏的军权主要是掌握在他及其亲属手里。曹操不随便让其他将领独自带兵

出征,征伐大都亲自出马。为了巩固曹魏政权,他不惜采取了各种残酷手段

来对待异己分子。他外宽内忌,表面上不念旧恐,甚至对部属私通敌人也装

作不过问,可是暗地里却予以严密的监视。他设“校事”组织,刺探将士及

吏民的私情,”校事”刘慈数年之间“就检举案件以万数”。“校事”组织

即特务组织,因此,可以说特务组织的设立在曹魏时已开始,曹操是特务组

织的创始者。这样,不可能做到上下同心同德,以诚相见,必然是互相猜疑,

各怀鬼胎。其部属也整天患心忡忡,提着脑袋过日子,如他的椽属何夔就常

怀毒药,以备不测;不少人则因其猜疑而被杀、崔琰、许攸、姜圭等都因一

言见疑而遭杀戮。

善用众人的力量

在对待部属方面,孙权恰恰和曹操相反。孙权对将领既信任又放手,大

凡征战,他与部属议定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后,就委托得力将领统帅迎敌,

他自己安坐建业,听候捷服。赤壁和彝陵两次大战,关系到东吴盛衰存亡大

事,而孙权却先后让周瑜和陆逊挂帅出战,结果取得了辉煌战果。这说明孙

权善于用“众智”、“众力”,这方面他比曹操高一筹。孙权之所以能如此,

一是因他认识到发挥“众智”、“众力”始能“无畏于圣人”、“无故于天

下”,而要能使“众智”、“众力”为已用,必须充分信任人,二是他从父

兄的失误中得到了教训。孙坚、孙策都恃一己之勇,轻而无备:孙坚以 30

骑轻出送死,孙策以单骑轻出被刺。这说明光凭个人勇敢是不能图天下的。

孙权也曾轻敌出战张辽,如无程普相救,几乎被张辽所杀。长吏张紘谏说:”

主公恃盛壮之气,轻视大敌,三军之众,莫不寒心。即使斩将搴旗,威振疆

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仰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权服其

言,表示“从令当改之。”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使他认识到:作为一个统帅,

主要是确定决策和使用人,光靠自己拼命沙场是不行的。

蜀中无大将

在用士人和对待士人态度方面,孔明和孙权各有所不同。孔明成为刘备

的谋主后,在求贤以辅助蜀汉方面不遗余力。益州初定,他在任用“荆楚宿

士”的同时,竭力争取东州、益州两个集团的士人,因而使西蜀三股势力团

结一起,为刘备效力。杜微,原是刘璋从事,以疾去官;刘璋投降后,他诈

称耳聋,闭门不出。孔明亲往拜访,因他装聋一问三不答,便跟他笔谈,恳

请他“以德辅时”,社微为之感动,同意任谏议大夫。许靖是名士。原任巴

郡、广汉太守,刘备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吏,后任太傅,孔明十分敬重他,

常向他下拜,虚心请教。孔明虽以法治国,但对士人的小过也不计较。法正

协助刘备取蜀立大功,刘备重用他,以为谋主,并任蜀郡太守,他大权在握,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认为法正太

横行了,应当报告刘备,”抑其威福”,孔明却因法正的功劳而原谅他。由

于孔明竭力争取和团结士人,士人多为之用,而蜀国之治,与士人效力有关。

也许孔明是名士之故,对文士有所偏爱,对武将则不很重视,在《三国志·蜀

书》中关于对待武将如敬重文士的事迹很少,这也许是”蜀中无大将,廖化

做先锋”的原因之一吧。

重武轻文,而无能臣

孙权在这方面又恰恰和孔明相反,他是敬爱将士而轻视文人。对于将士

他是关怀备至,甚至对于他们的错误也不追究。如甘宁为人粗暴,“时违权

令”,他也能宽恕。但对士人就不一样了。沈友是个才高博学之士,时人公

认:“其笔之妙,舌之妙,刀之妙,三者皆过绝于人。”权以礼聘,既至,

论文霸之略,当时之务,权敛容敬重。沈友为人硬直,敢议朝政,而庸臣妒

忌其才,便诬他造反,孙权却不辨是非把他杀了。死时,沈友才 29 岁(《三

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录》)。张温德才过人,权拜议郎、

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任。后奉令使蜀,蜀人甚敬其才。孙权因他

回来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振,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因暨艳

案件,权以温曾荐艳且有往还,便加罪张温,将他撤职,逐归吴郡。将军骆

统为之辩诬,赞张温”卓跞冠群,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权也不听(《三国

志·吴书·张温传》)。初,孔明知张温被黜,未明其故,思之数日,才恍

然大悟,说:“吾已得之矣,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虞翻是孙策旧

臣,为策所敬重。孙权继位后,以为骑都尉,翻屡犯颜直谏,权很不高兴,

便徙扬州泾县。权为吴王,宴群臣,自起行酒,翻佯醉不饮,权大怒,拔手

剑欲杀之。后被人劝阻,翻才得免死。翻不因此有所畏惧,仍然是“不平则

鸣”,终被孙权放逐(《三国志·吴书·虞翻传》)。从上所述,可见孙权

杀害、放逐的都是德才兼备、为时人所推重之士,而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敢

言敢谏。这说明孙权是个忠言逆耳的人。孙权如此对待德高望重、才气过人

之士,也是东吴缺少安邦治国之能臣的重要原因。孙权在世时,靠其权威及

将士用命,政权尚称巩固;他去世后,因没有具有德才兼备的能臣治理国家,

东吴政权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日益走向下坡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