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第14章 執古之道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日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④,故混而為一⑤。其上不皦(jiǎo)⑥?其下不昧(mèi)⑦,繩(mǐn)繩兮不可名⑧,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⑨。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⑩,以御今之有⑪。能知古始⑫,是謂道紀⑬。

【註釋】

①夷:看不見。

②希:聽不到。

③微:摸不著。“夷”、“希”、“微”三字均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

④詰(jié):追。

⑤一:即“道”。

⑥皦(jiǎo):光亮,光明。

⑦昧(mèi):昏暗,陰暗。

⑧繩繩(mǐn)、渺茫、不清楚。

⑨惚恍:閃爍不定的樣子。

⑩古之道:就是太初的大道。

⑪有:指世上萬事萬物。

⑫古始:就是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⑬道紀:“道”的綱紀。紀,準則,法度。

【譯文】

怎麼看也看不見,我們把它叫作“夷”;怎麼聽也聽不到,我們把它叫作“希”;怎麼摸也摸不著,我們把它叫作“微”。這三者的形象難以區分開來,它原本就是混沌一體的。它的上面並不顯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顯得昏暗,它綿延不絕而又不可名狀,又總要回到看不見物體的虛無狀態。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象的形象,這就叫作“惚恍”。從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見它的頭;從後面去追趕它,看不見它的尾。根據早已存在的“道”的運行規律,來考察現在的具體事物,我們就能瞭解宇宙的原始,這就叫作道的規律。

【導讀】

“道”不可被感知,虛空縹緲,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它支配著萬物的運轉,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只有掌握了其變化運動的規律,才能瞭解“道”,瞭解“道”所支配的世間萬物。

【解析】

本章著重描述“道”體。在前面的第六章和第八章裡,老子分別以具體的形象:山谷和水,來比喻道的虛空和柔弱。本章則抽象地描述道的性質,並講了運用道的規律。在這裡,老子所謂的道超越任何事物,是無形無狀,因此是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對於這種沒有形體的抽象之物,我們根本無法進行感官上的體驗,所以就無法用語言描述它的屬性。可在前面幾章中,老子所說過的道有種內涵,一是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即宇宙本體;一是指物質世界或現實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這兩者之間實際是相互聯繫的。本章所講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講道的兩方面內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虛無飄渺,然而它又是確實存在的,是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變化運動規律,掌握這種規律,便是瞭解具體事物的根本。

因此,在本章中,為了讓人們對超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的道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老子就用具象世界的一些概念,來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再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就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

什麼是夷?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我們稱之為“夷”,看不見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它無法被我們用眼睛所認知罷了。比如,我們站在平地上極目遠眺,目擊到的東西極其有限,而地平線那一我們是根本看不到的;而一些微生物,我們必須藉助儀器才能看到,肉眼根本達不到這樣的境界。但我們卻不能因此就下沒有看到就不存在的斷言,而是必須以充分肯定的態度,承認在地平線的那一邊是存在的,微生物也是存在的,它們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正像“大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樣,它是客觀存在的,並時時刻刻對人發生著影響,我們也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遵循大道的規律,而不是與大道相背離。

什麼是希呢?“希”就是我們用耳朵無法聽到的聲音,它的特點是細小、飄緲、輕微,這些特點就決定了它不可能被我們聽得真切,除此之外,還有距離因素,我們所能聽到的聲音,都是有一定範圍的,所以距離也會令我們無法聽到一些聲音,大道即使有聲,也不會被我們聽見,因此我們常說“大道無聲”。

那麼,什麼是微呢?微就是小的意思,小是相對而言的,當一個東西小到無法被我們摸著時,我們就稱它為“微”。

大道就是那個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無法用我們常規的視覺、聽覺、觸覺來感知。希、夷、微這三個概念,也無法窮究道的本源和真正內涵,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我們稱之為“一”。

什麼是惚恍?我們說大道是一個東西,東西應該是有形象的,但它看不到摸不著,它是一個超乎物質世界的東西,它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無法用概念來解釋,只能用心靈去通達;無法用感官去體驗,只能用身心去感知。對於這種模糊而又深奧、亦真亦幻的狀態,我們稱之為“惚恍”。

為了便於表述,我們就必須給道加以定名,所以就稱道為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象的物象。恍惚雖然有些牽強,但它已是所有詞語中最能表現這一特點的詞彙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大道是支配萬物的,但它又存在於冥冥世界之中,無跡可循;同時它又是多變的,是不易被人所把握的。它沒有前進和後退,沒有運動和靜止,沒有光明和黑暗,所以它是永恆的,是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當我們感覺到它的存在時,它義回覆到無跡可尋的狀態中了,它恍惚縹緲,若有若無,若明若暗,令人捉摸不定。

何謂“道紀’’?簡單地說,就是大道的綱紀和規律。認識和理解道紀比認識大道本身更有意義,大道的規律和綱紀能有效地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旦我們的行為順道而行,就能一帆風順,事事遂心;相反,如果逆道而行,我們的行為就會處處受阻,甚至遭受禍患。

綜上所述,道雖然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但它的虛無不是絕對的“無”,它是由萬物混成之物,無中含萬有,無中出妙有,它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因此.道的綱紀與宇宙同壽,運用極廣,看不到“首”,也看不到“後”,自古以來就支配著世間的具體事物,統率著一切“有”。因此,要認識和把握世間的萬物,就必須把握道。掌握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就能知陰陽之消長,明五行之變化,知過去,探未來,識破天機,洞察秋毫。

王弼《道德經注》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惚恍,不可得而定也。有,有其事。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沒有形狀、沒有外觀、沒有聲音、沒有響動,所以沒有不能到達的地方。無從知曉,是因為我的感官無法去體認辨識,所以說難以尋根究底地分析,只能把他們混同在一起看待。如果說道不存在,萬物卻是從道生成的;如果說道存在,卻看不見它的形體。所以說道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體的物象。惚恍就是無法通過任何手段認知、探測、分析,來確定它的性質。有是指實際存在的事物。無形無名的道是萬物的本源。雖然時代改變、事物發展,道一直髮揮著它的作用,推動、協調著萬物的變化。所以可以以古代的道來處理今天的事,因為一切所遵循的規律是一直不變的。上古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那時的道依然存在,所以我們在今天也能夠知道古時的道。

蘇轍《老子解》

視之而見者色也,所以見色者不可見也。聽之而聞者聲也,所以聞聲者不可聞也。搏之而得者觸也,所以得觸者不可得也。此三者,雖智者莫能詰也,要必混而歸於一而可耳。所謂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與搆,然後分裂四出,為視、為聽、為觸,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復混而為一則日遠矣。若推廣之,則佛氏所謂“六人皆然”矣。《首楞嚴》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謂也。

看而能見到的是顏色,所以見到顏色就看不到“夷”;聽而能聽到的是聲音,所以聽見聲音就聽不到“希”;按尋而能感知的是觸覺,所以感受到觸覺就感受不到“微”。這三種東西,即使是智者也難以分辨,只能混同在一起。所謂的一,就是本性,前面說的那三個都是本性發揮的作用和影響。人開始時只有性,後來接觸外物才分出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使用,但是自己卻意識不到。返回本源,並不是再把這些感官混同起來,因為這混同的一分裂之後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如果把這種說法推廣,則佛家說的“六人皆然”就是這個意思。《首楞嚴》說過:“逆流回到完全的狀態,六種感官都不再起作用”,就是這個意思。

物之有形者,皆麗於陰陽,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雖在上而不皎,雖在下而不昧,難以形數推也。繩繩,運而不絕也,人見其運而不絕,則以為有物矣,不知為,卒歸於無也。狀其著也,象其微也。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皆非無也。道無所不在,故無前後可見。古者物之所從生也,有者物之今,則無者物之古也。執其所從生,則進退疾徐在我矣。

有形態的事物都能區分陰陽,所以上面亮下面暗,陰陽二分,是物質不可能擺脫的狀態。道卻不一樣,上面不明亮,下面也不晦暗,所以難以以外觀和計量尺度來衡量。繩繩,是運行而不斷絕,人們見到了這樣,則以為是物質的、實在的,不知道如何正確對待它,其實最終是要歸於無的。狀是外部的大輪廓,象是微觀結構。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象,都不是無。道顯現在萬事萬物之中,所以不分前後。這就是遠古時期事物生成的道理,物質的、實在的東西是事物現在的狀態,事物遠古時期的狀態是非物質的、無形的。瞭解、把握了萬物的本源,進退快慢就都在我的控制中了。

【經典解讀】

人類感知外物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視覺、聽覺、觸覺,通過眼睛(視)、耳朵(聽)、身體接觸(搏),我們認識了身邊的花草草、山山水水、日月星辰、鳥獸魚蟲。我們看到這些東西,能對其進行詳細的描述,它們有色彩、有形狀、有音調、有觸感,但道卻和我們所瞭解的世間萬物截然不同,它是虛空的,卻又真實存在:它支配著萬物,無所不在,卻又無法直接感知;它可大可小,變化多端,遠遠超出了人類日常對萬物的認識。它上面不耀眼,下面也不昏暗,它沒有首,沒有尾,總之,“道”與人們日常所能認知的事物、存在方式完全不同,不能用平常的思維去思量它。

“道”是萬物之本源,其生在“象帝之先”,故而從古至今,萬物都是由“道”所統領、支配的。我們雖然看不到身邊的“道”,也很難想象出它的具體特徵,但我們能在從古至今的萬物發展規律中認識到它的存在,能感受到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著世界的發展,支配著萬物的生長繁衍衰敗滅亡。這“神秘的力量”就是老子所言的“道”,宗教人士口中的“神”、“上帝”,儒家、墨家言論中的“天道”,迷信者說“因果循環”,其實雖然它們各不相同,有的被人性化,有的虛無化,但其來源和老子所說的“道”是一致的。都是人們對古今事物發展規律總結後,認識到的那種無法看見,卻真實存在於世界之後的“神秘力量”。

要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就要把握“道”的運作規律。所以人們“觀古而知今”、“觀物而之人”、“觀一而知萬”,這都是對道的總結。人們常說的“聖人”就是因為比平常人更能參悟到“道”的規律,所以他們能順道而行,能善治萬物,能無失無過,能無憂無懼。

本章思想既是對“道”的特性的描述,也是老子方法論的體現。如何對待世間萬物,如何處理紛雜的事物,那就是認識到支配它們的“道”的規律,“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通過對發生過的事物規律的探索,認識到現今的事物的發展變化之道,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不違拗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讓它們順道而行,則可“無為而治”。

【哲理引申】

古之時,中原地帶的黃河、淮河經常洪水氾濫,讓先民們不堪其苦。本帝在位之時,洪水暴發,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丘陵,人們流離失所,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目睹洪水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慘痛,堯帝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到處求訪能治理洪水的人。

他將大臣、部落首領們召集到身邊,說:“如今水患當頭,人們生活艱苦,誰能擔當治理洪水的大任呢?”群臣、部落首領們都推舉鯀,堯覺得鯀常常違背法紀,不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但四方諸侯之長都說,還是讓他試一試,如果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這項職務。於是堯命令鯀去治理洪水,並告誡他:“可要恭敬地對待你的職務啊!”鯀工作也很勤奮,他四處建立堤壩圍堵洪水,但治水九年,毫無功績。

後來舜帝開始操理朝政,他首先要解決的也是治水。因為鯀治理水患沒有功績,所以舜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為了尋找新的治水之人,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都推薦禹: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且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於是將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禹接受重任後,工作十分勤奮,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想出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他按照九州地形,沿山脈開鑿水道,將淤積之水導入大海。經過十幾年的治理,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也顯露了出來,人們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去生活,在昔日被洪水淹沒的地方築室而居,耕田勞作。人們為了尊崇禹的功德而將其稱為“大禹”,後來舜也將其作為了接班人。

同樣是治水,工作也都很努力,鯀失敗被流放,而禹卻成功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禹掌握了水的運行規律,它喜下,易於被疏導,卻很難被圍堵。其實無論何事都是如此,比如想讓牛倒退,若是硬從後面拉牛,即使大力土也很難辦到;若是拉著鼻環讓它回頭,幾歲大的牧童就能輕而易舉地做到。

掌握事情發展的規律,即老子所說的“道”,是解決事物的最佳途徑。

如有雷同 純屬巧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