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星座打入陌生人社交,3周獲客近50萬,每天新增10萬用戶

你觉得要和陌生人打开话匣子,最好的话题是什么呢?我想到了三个:天气、影视剧和星座。尤其是星座,在年轻人当中想当流行,这也是为什么同道大叔能够卖2.17亿元,各个搞星座占卜的项目,也总能在微博和公众号汇聚一大批粉丝。但现在大部分的星座项目都止步于工具和娱乐,比如打IP的同道大叔,星座+动漫的星座不求人,以及运势占卜的闹闹女巫等等,还没有人用星座去打社交。就在今年年初,做文化社区的MONO推出的星座城,就把星座和陌生人社交做到了一起。

用星座打入陌生人社交,3周获客近50万,每天新增10万用户

用星座串联起陌生人社交

你在星座城App上输入出生时间和地点之后,它会系统生成一份你的星盘报告。之后你的每日运势,和明星以及朋友的合盘,甚至是陌生人社交,都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比如系统会根据你的星盘,为你匹配契合度高的陌生人。在陌生人社交这块,星座城目前还是以图文和音频为主。

上线三周,星座城的注册用户接近50万,DAU近20万,日新增超10万,发展势头比较猛。星座城的母公司MONO,在去年已经实现年 400 多万的盈利,之前还曾获得险峰长青和BAI的投资。

就像我前面说的,星座是一个共同话题,用它作为开场白或者谈话的调节剂,再好不过了,甚至一些职业招聘都以星座作为录用的参考标准。这背后主要是人们相信,每个人的星座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这个人的性格和三观。星座城能发展起来的原因,也得益于于此,具体来说有三点:

首先,因为星座具有强娱乐和强互动的特点,所以覆盖的人群越来越大,做这方面的创业一直都有很大的市场,你看就算有同道大叔,但仍然有星座不求人、星座女神之类的星座项目跑出来;

其次,星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渗透率也越来越高。人们依靠星座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甚至对这个人的好感度;

最后,Snap上市的第一天,股价就暴涨44%,这就传达出上半年两个热门的创业趋势:短视频和社交。找到合适的角度切入,就会有机会。

用星座打入陌生人社交,3周获客近50万,每天新增10万用户

在其他星座项目,都还围绕着工具,娱乐,最后通过广告和周边变现的时候,星座城另辟蹊径,把星座和社交联系到了一起,以星座作为切入点,打入陌生人社交,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除了这个结合点卡得比较新颖之外,星座城之所以能做到每天获客10万,还因为它做到了这样两点:

首先,星座城这个产品在设计上没有喧宾夺主。

它没有纠结于把星座功能做得大而全,而是让星座服务于社交,整个产品都围绕社交来布局;

其次,在传播性上,设计出朋友合盘和明星合盘这两个极具传播性的功能。

就拿明星合盘这个来说,星座城选了很受年轻女性用户喜欢的彭于晏、胡歌、鹿晗和吴亦凡之类的偶像,对年轻用户极具吸引力,50万注册用户,90后和95后用户占到了70%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了共同话题,陌生人社交仍然需要克服一些困难

用星座打入陌生人社交,3周获客近50万,每天新增10万用户

星座城创始人于向飞,曾是豆瓣的资深产品设计师。豆瓣阅读和豆瓣早期的移动产品都一直是他在做。公司的另外两位核心成员也来自于豆瓣,他们三位分管设计、产品和技术。

从星座的角度来说,做星座的门槛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你懂星座,就可以做成工具类的产品;或者你做一个娱乐性质的产品,比如同道大叔或者星座不求人。星座+工具,星座+短视频,星座+社交,星座+内容,都是可以做的方向。

从社交角度来说,就像我在53期说的那样,做社交最本质的是要沉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需要为用户提供好的交流机制。就比如星座城提供了星座这个老少皆宜的共同话题。

星座城作为星座加社交的新尝试,一开始确实有很大的势能,从它每天新增10万用户就可以知道了。披着星座的外衣,本质做的是陌生人社交,所以星座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做社交尤其是陌生人社交都会遇到的问题:

首先,如何增强用户黏性,保持产品不变质,一直走社交的道路。

很多做陌生人社交的产品都因为黏度和用户活跃度不够而走向衰落,星座城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仍然会被打回原形,成为一个星座工具;

其次,盈利模式如何解决。

社交确实是个刚需,但就算是刚需,变现也是个大难题,难道也学陌陌做直播吗?

最后,星座城需要解决陌生人社交的六大痛点:匹配效率低,深入互动难,缺乏持久纵深的动力,信息噪声大,心智倦怠感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