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大民族英雄分別是哪十位?

小龍女5505


第一個: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1])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2]民族英雄[2-3],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軍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4]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4]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文天祥,


第二個: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1-3]、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備受尊崇。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


第三個是:鄭成功

(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1-2]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3]。

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臺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鄭成功



第四個是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歷史治水名人[1]。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菸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燬。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

儘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1839年主持編譯的《四洲志》、參加過抵抗英國侵略戰爭的魏源於1844年編撰的《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林則徐


第五個是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抗日名將、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1]

2014年9月, 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張自忠


第六個是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1],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本貫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2-4]。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條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陸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戚繼光


第七個是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人[1],西漢中期名將、軍事家、外戚,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以及名將衛青的外甥,權臣霍光同父異母兄長。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17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戰後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1]

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漢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霍去病


第八個是鄭和:

鄭和(1371年?[1]- 1433年?[2]),回族,[3-6]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7-9](又作“三寶太監”[10]),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11-12])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裡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13]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14]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展現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15-16]晚清以降,鄭和研究獲得迅速發展,但不少重要課題仍無定論。


鄭和



第九個是史可法:

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號道鄰,漢族,明末抗清名將[1]、民族英雄[1-2]。他為官清廉,堅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2]祖籍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後史莊[3],生於開封府祥符縣(今開封市祥符區雙龍巷)。[4]

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任西安府推官。後轉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為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當時正值夏天,屍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與揚州民眾隨後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5]

史可法死後南明朝廷諡之為“忠靖”。清乾隆帝追諡為“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


第十個是劉仁軌:

劉仁軌(601年-685年3月2日[1]),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人。唐朝宰相、名將,漢章帝劉炟之後。

劉仁軌出身尉氏劉氏[2]。他自少孤貧,卻恭謹好學,成年後博涉文史。在唐太宗時以直言敢諫聞名,累官至給事中。唐高宗即位後,歷任青州刺史、帶方州刺史、同中書門下三品等職。鎮守百濟期間,因救援新羅,並在白江口之戰大敗倭國、百濟聯軍而名震天下。一度以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受命防禦吐蕃。武則天攝政時,擔任西京留守,封樂城郡公。

垂拱元年(685年),劉仁軌逝世,年八十四。冊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唐中宗即位,加贈太尉。唐玄宗時,追諡“文獻”,並配享高宗廟廷。撰有《行年記》《永徽留本司格後本》等,今已佚。


劉仁軌


文文情感故事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湧現出無數的英雄豪傑,有無數的民族英雄拋頭顱、灑熱血,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學習!如果說非要評出十大民族英雄,只能說他們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一、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琅琊蒙山(今山東省蒙陰縣)人。秦朝時期名將。

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率軍攻破齊國,拜內史 ,深受秦始皇寵信。秦統一六國後,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被稱為“中華第一勇士”。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監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改變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極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衛青(?-前106年),本姓鄭,冒用母姓衛,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朝著名的將領、軍事家,偉大的民族英雄。

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漢軍分四路出擊。其餘三路皆失利,唯衛青一路在龍城之戰獲大勝而歸。武帝大喜,封他為關內侯。公元前127年,收復河套地區。公元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舉南下,漠南之戰開始。衛青利用右賢王傲慢輕敵、麻痺大意的弱點,乘夜奔襲,圍追堵殺,又獲大勝。捷報傳至長安,漢武帝喜出望外,特派使者趕到邊塞,拜衛青為大將軍,統帥六師。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重挫匈奴,迫使匈奴不敢南侵。

三、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人,西漢中期名將、軍事家、外戚,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17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戰後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四、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備受尊崇。

五、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

六、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漢族,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本貫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七、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臺灣!

八、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等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曾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置省。

九、王銘章(1893.7.4—1938.3.17),字之鐘,漢族,四川省新都泰興場人,民族抗日英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師長。

早年參加保路運動和討伐袁世凱戰爭,曾以其稟性正直、驍勇善戰而享譽軍旅。 著名抗日將領。王銘章在臺兒莊會戰中,因誓死保衛滕縣(今山東滕州)而犧牲殉國,為臺兒莊大捷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是中國軍方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之一。

十、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山東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抗日名將、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


相逢一笑醉春風


十大民族英雄,以下排名無分前後!

一、冉閔。“五胡亂華”時期,奮起反抗。“殺胡令”一出,以暴制暴,才讓漢人的血脈得以保存,建立冉魏。死後被追諡武悼天王。

二、岳飛。“精忠報國”嶽武穆,帶領岳家軍抗擊金兵,留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美名。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莫須有”罪名殺害於風波亭。

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末年,文丞相領兵抗擊元兵,不幸被俘,誓死不降,被害!

四、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領兵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去世時年僅23歲,陪葬於漢武帝茂陵。

五、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帶領“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六、袁崇煥。

《臨刑口占》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率領關寧鐵騎抗擊後金,努爾哈赤也在與其交戰中重傷喪生。《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可憐袁崇煥最後被崇禎帝以極刑“磔刑”處死。

七、鄭成功。“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鄭成功率軍1661年收復寶島臺灣,趕走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者。

八、鄧世昌。“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諡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九、張自忠。“而死,雖死猶生;不戰而生,雖生亦死。”1940年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將軍親自率領2000多人東渡襄河,一路奮勇進攻,日軍第13師被張自忠部攔腰斬斷。隨後,日本的增援部隊趕到,可張自忠將軍毫不畏縮(當時已經退無可守),在危急關頭,張自忠將軍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的敵人衝殺十多次,最終部隊全部陣亡,張自忠將軍也以身殉國。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

十、楊靖宇。“革命就象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藏跡,只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溫暖。”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犧牲後,當殘忍的日軍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也無不為之震驚。

當然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眾多,深得後世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