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悟空能跳出如來佛的手心,會怎麼樣或會發生什麼事情?

春日之虎


如果孫悟空跳出瞭如來佛的手心,人類應該會退到矇昧時代。


《西遊記》作為一部描寫神佛的小說,其用意相當明顯,那就是弘揚佛法。

我們先讀讀西遊記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開篇的詩: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無異無同無有無,難捨難取難聽望。

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淨業。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這是悟空在五行山下等待唐僧,即將見面時的詩文,這叫是一篇勸人放下妄想與執著的經典詩文。這裡,要放下執著的是悟空。


如果從這個角度,悟空的人生歷程,就是獸心到人心,繼而到佛心的歷程。


劉繼卣繪畫作品《大鬧天宮》

第一個階段,叫悟空的猴子

花果山時期的那個猴子,很簡單:每日開開心心,吃遍花果山野果,住進水簾洞洞天,學道歸來,先去豪奪了龍王的鎮海神鐵,又在閻王勾了生死簿;上了天養馬,不開心了就回花果山做美猴王,與天兵天將大戰一場也無所畏懼;再上天宮後,偷蟠桃,一言不合,就攪亂蟠桃大會,大鬧天宮,又與十萬天兵、二郎神等輪番大戰,最後,被如來收服,壓在五行山下。

到此為止,猴子身上基本上是獸性,是顆獸心。其實,從一個人的角度講,這是人的嬰兒階段,只知道要自己想要的,無知無畏。

自然,他是無法跳出如來手心的,如來代表的是佛法,佛法無邊,萬物有靈,皆有佛性,但要放下執念,方可成佛。


劉繼卣繪畫作品《大鬧天宮》


第二個階段,叫悟空的和尚

這時候,悟空有了人性與人心。《西遊記》最打動人的,也是這個階段。他打死惡,被師父怪罪,他會委屈;三打白骨精,他被師父唸了緊箍咒,他心底會流淚;回到花果山,他還會惦念師父的安危;取經路上,面對妖怪,卻沒有了大鬧天宮的灑脫,妖怪都與神仙們“沾親帶故”,甚至被神仙們算計,他也沒有抱怨;明明一個筋頭十萬八千里,卻每天陪師傅用腳丈量取經路。

這時候的悟空,就是我們每個人成人的階段,有了責任,人生無法天馬行空,行為做事有了“緊箍咒”的限制,以前的衝動,無所畏懼,都成了忍辱負重的犧牲品。

這個階段,也是人最複雜的階段。所以,六耳彌猴的出現,就是悟空的一個影子,推倒了善惡不分的唐僧,甚至重組取經團隊。這些,都是悟空曾有的閃念,被如來識破後,他就一棒子打死了自己的執著與惡念,與那個內心陰暗的自己切割。



劉繼卣繪畫作品《大鬧天宮》

第三個階段,叫悟空的鬥戰聖佛


到了這個階段,悟空的使命基本上已經完成了。,人生路上,修成佛心談合容易,人大多是在人性的掙扎中走完人生路的。當人從動物性走入社會性時,人便不斷地修煉自己,放下執念,滅掉慾望。終其一生,都是在與慾望抗爭。

“佛”是覺悟者,既是覺悟,倒不在有執念。一心想跳出如來手心的悟空,已經與覺悟融為一體,跳出如來手心,就是跳出自己,這無法實現更沒有必要實現呀。


一部《西遊記》,就是一部《成長的煩惱》,獸、人、佛,就是人生的三個階段。

所以說,悟空能不能跳出如來佛的手心,不是誰厲害的問題,從小了說,就是人各自的歸宿問題,從大了說,則是人類該往何處去的問題。


偷閒茶書房


哈哈,那真的翻天啦[捂臉][捂臉][捂臉][捂臉][笑哭][笑哭]


樂吧w


孫悟空哪有那道行呀,不可能鬥過佛主如來的,假如真能跳出佛掌的話,那麼眾神的位置就要從新洗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