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武術源於自然,順應自然。你怎麼看?

胡亂對聯瞎打油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武術審美重視“天人合一”少林寺武僧團!的境界。張岱年先生說:“中國哲學有一個根本觀念,即天人合一,認為天人本來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覺地到達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為一體,內外原無判隔。”武術中的天人關係是指武術與自然界和武術與自然規律的和諧統一。

  武術中,無論什麼動作,作為審美主體都會將它與自然界中的有關物象相聯繫,與有關情感相溝通,體現了中國武術“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即物化為我,我化為物,萬物與我合一。大自然的無窮奧妙使人們產生了不少靈感,仿生自然就是重要的審美表現特徵。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飛禽走獸都可以與人的情感相聯繫,進而類推到動作之中,不斷豐富武術動作意象。因此,無論是武術的技術原理、招術或動作等都充分展現了武術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美。

  武術理論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同構的共生體,一切人事活動只有順乎自然,遵循其運行規律,生命才能得以存在和健康的發展。也就是說,人們習武練拳必須遵循自然的變化,服從客觀規律,並與之保持適度的和諧,武術的這種合自然規律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順應四季節氣。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年復一年、週而復始的規律。歷來習武要“從春練到冬”,強調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恆。但是在不同的季節,又各有側重和講究。如《形意拳理論》一書認為,“形意拳之鍛鍊,須要春發、夏放、秋收、冬藏。春天練拳時,應注重內氣、內勁的煥發,走勢宜悠,發勁宜柔,使筋絡漸漸舒伸開展。夏天練拳則要適宜發放勁力,不至於傷筋扭骨或拉傷了韌帶。中秋、深秋時節練拳,則應少發暴力,練時內收勁力。至嚴冬時節時,更應隨之而深藏勁力,不可急發暴力,因為這個時節發放勁力最容易傷筋骨,損壞韌帶”。拳諺中有“朝練寅”的說法,其所依據的正是“天人合一”的中醫學理論。按照中醫理論,寅時是人肺氣旺盛之時,肺主一身之氣,此時習武採氣,可以增長功力。嵩山少林寺武僧團培訓基地—新生入學提醒

  第二,依平地理方位。武術鍛鍊除了要求因時而變化外,對方位和地理 環境也有相應的要求。不少拳譜在預備勢中都有“面向正南,立正姿勢”,以及“面向南自然直立”等寫法。南為陽,北為陰。武術中這種面南背北之勢,與中國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的哲學思維有關。對於地理環境,在傳統武術訓練中,一般要求訓練場所“須擇山林茂盛之地,或奇觀莊嚴之處,或房屋潔淨之區”。八卦掌大師程廷華認為,訓練中“得天氣之精者為之精,得地氣之靈者為之靈。兩者皆得,方為神化之功”。無論四季節氣,還是依平方位和地理位置,都說明武術審美追求與自然界的時空變化規律的和諧統一。莊子在《達生》篇中提出了“以天合天”的命題,其核心思想是以審美主體的合目的性去契合審美客體的合規律性,從而進入深刻把握對象的境地。

中國武術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剝離與凸顯出來的民族文化形式,根植於中國特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心理土壤,它除了具備一般的文化特點之外,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民族文化特徵。一方面,它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政治、文化、經濟、宗教、風俗與心理等,另一方面,它作為一種體育運動形式有著巨大的健身價值。

一、中國武術與歷史淵源

武術是人類在生存發展中形成的,它記載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中華民族發展的特定內容,武術充滿了中國人的智慧。在同自然、同人的鬥爭中,武術不斷髮展豐富,包含了哲學、力學、醫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武術不只是一招一式的技術動作,武術的每一個拳種流派,都有其形成的歷史、創始人、傳承人,還有傳播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文化方面的東西。武術不是簡單的動作,它浸透著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思維,民族的智慧,民族的文化。武術是東方的民族文化,帶有東方民族的烙印,最能反映民族的氣質。

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從武術的歷史和內涵中,就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或者說,武術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歷史側面。武術既是一種運動形式,又是一種人體文化。它是通過人體動作,反映人類發展的精神氣質。武術是一種文化,其中蘊含著多方面的知識。要練好武術,不是僅僅刻苦練習動作就可以了,還要學習很多科學理論知識,比如醫學知識、哲學、力學等等,瞭解了這些知識,有助於提高武術技術。

二、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哲學和中醫基礎理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都對中國武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武術萌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其發展與演變過程亦帶有顯著的傳統文化烙櫻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佛為哲學基礎,這些哲學思想蘊涵在武術理論及實踐運用中,同時也形成了歷代武術名家個性氣質的思想基礎,像道家的柔靜,修身養性,凝神靜氣,提倡以人與自然為核心,以無為、虛靜、自然為主旨,注重人與天的和諧,佛家講究調心、調身、調息,主張明心見性,重在頓悟。儒家倡導以人與社會為核心,以禮制心,注重內心的修養與社會實踐等。中國傳統的“精氣神”論,“經絡原理”,融攝於武術之中,構成武術理論的內涵,它發展起了“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內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武術煉養理論。重視內煉精氣,講究動靜結合,它終稱為中國長壽養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著作,現代《辭海》對其的解釋是“內容保存了中國古代若干樸素辨證法的觀點,在肯定事物運動變化無窮盡的基礎上,猜測到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變為它的反面。”而武術正是以陰陽、五行、八卦、太極等原理為指導,以養生修煉為手段;結合武術的格鬥和套路而形成的一種技藝。從拳術名稱上可以看出,兩儀拳,兩儀二字出於《周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文化源於道,易之魂,顯於醫,故伏羲、老子、皇帝分別為中華民族易、道、醫三始祖,兩儀是陰陽,兩儀是哲學,兩儀是文化,更是智慧,除此之外五行學說也是武術的重要理論基礎。

武術跟書法、繪畫也是同源。武術諺語講:“武之極為文。”說的是武術練習到高層次,就要研究文化。又說:“文之極為武。”說的是學習文化到了一定的層次,要在武術中尋找靈感。所以,古代聖賢都講究習文練武,文武雙修。一文一武,就是一陰一陽。文武雙修,才能平衡發展。

三、中國武術與中醫養生

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和基礎,也是生命的本質,是人壽夭折、強弱之本。在武術中,氣佔有重要地位,氣被視為武術的本根,武術的種種外在形態的神韻,均是氣的演化與體現。“武之主於氣也”。氣論是武術的根本,是武術生命的精髓所在。在中國哲人眼中,世界構成的基礎物質是“氣”,所謂“蓋通天地,互古今,無非一氣而已”。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氣”的變化規律,即“理載於氣”。認為人本身即由“氣”構成。莊子明確提出:“人之生也,氣之聚也”。“氣”是人體內部精微細緻的聯繫,諧調各臟器間的功能,因此生命的盛衰變化都是“氣”作用的結果。

人體“氣”的質量好壞,從根本上決定了人的生命狀態的優劣。養氣煉氣是武術養生的重要方法,武術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修煉,認為人是個小宇宙,天地自然是個大宇宙,人與宇宙自然是同構的。在練功實踐中以攻防動作為結構,以剛柔、動靜、虛實、開合等為運動規律,以人身小天地來體察、探索世界之究竟,實現人體自我身心、內外和諧與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陰陽二氣在人體內不停地流動運行,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平衡與和諧,是健康狀態的基本表現,陰陽平衡、中和是歷代醫家、養生家推崇養生保健的總原則。把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互補、五行反饋,動態平衡,中庸和諧、整體把握等一些思維方法和基本理論滲透到武術之中,使武術運動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中醫理論中的天人相應觀念強調武術要“以心合意,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氣、形,神”相和諧於一整體。並要使人的身體與整個自然和諧,並與四季變化相適應。

練習武術,要研究拳理,研究醫學。你不明白易理,你就不明白陰陽轉化,在技擊中,你就不懂得攻守平衡、中正安舒的重要性。你不研究中醫學,你就不明白兩儀拳為什麼至柔至剛的練。練武術不能用僵勁拙力,那樣會造成氣滯血瘀,對健康不利。一陽一陰為之道,一陽一陰為之天地,東西文明如此,中西醫皆如此,萬事萬物之根,古文明之源。兩儀是哲理性拳術,練習的不僅僅是防身,更是養生之術所以,要研究拳理,研究各種科學知識,才能步入武術的高級殿堂。

合道而行,天助人成,健康,讓世界更美好,養生,讓生命更和諧;傳承中華國粹,打造文化強國,攜手眾生祈福,共祝世界祥和!相信通過全球兩儀學人的共同努力,兩儀文化這一中華國粹定能綻放更大的光芒,造福世人











足球女神Maomao



中華少林內勁一指禪


武術起源於狩獵和戰爭,是搏鬥技術和經驗的總結。後來有部分傾向於養生和健身。

武術區別於其它的體育項目的本質是技擊,而技擊的發展不是和平的產物,是戰爭,爭奪,殘酷的環境下發展探索出來的技能,武術的原始層是具有破壞力的,是一種由弱變強的技能,也是一種由強變悍的技能,只是在大統一的的環境,中國不需要依賴於個體的技術保家為國,戰爭是依賴於成千上萬的軍隊。如果中國和以色列一樣是一人小國,估計人人都需要練武了。

因為戰爭不需要武術,所以武術只以能退居變成個體的防身術,更多的人用健身,而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武術才有順應自然的理論;

中國古代體育基本格局形成的標誌

(一)、強調整體健康的元氣體育觀

1、氣一元論生命觀

[1]人是陰陽二氣運行變化的產物[2] 陰陽二氣是人與自然的共同基礎和本質

[3]人與自然在元氣運行的基礎上相互影響和制約

2、兼修、內省的整體健康觀

我國古代認為健康是兩方面的,健是指外在表現為精神和意志的堅強;康指內在沒有生理疾病。

3、倫理之上的體育價值觀

[1]以禮、法作為規範身體活動的最高標準(禮射)[2]重視體育活動的教化作用(六藝)

(二)、以和諧、適度為標準的體育方法論

[1]中和為用:三和:人與天、人與人、人與己。[2]形神統一:陰陽平衡,形神和諧。

[3]動靜適度:人的運動要達到適度,即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三)、注重內外兼修的體育方法

[1] 服食、卻谷:指食醫,食養。不吃五穀雜糧而以食氣的方法採集日精月華,松濤流泉等精氣;

[2]行氣:一種是老子和莊子的“抱神守一”,另一種是經絡行氣。

[3]導引:始見於《莊子》,是一項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追求長壽的運動方式。

[4]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是華佗根據動物活動的特點,按鍛鍊身體的要求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動作編排起來,形成了前後銜接的五套健身操。從而開創了導引套路術式的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