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寧波日報”徵文選登丨一路有你

一路有你

——我與寧波日報的那些故事

朱澤軍

40年前的那個初夏,一天下午,我從部隊回家探親。剛進家門,餐桌上一張嶄新的4開4版《寧波報》映入眼簾,內心不由得一陣驚喜。母親告訴我,這是在報社工作的鄰家葉叔叔剛剛送來的。我放下行李,迫不及待捧起報紙,一目十行閱讀起散發著油墨清香的《寧波報》,內心充滿了喜悅。呵,我們寧波終於又有了自己的報紙!20世紀70年代初期,兒時的我在街頭報刊欄看到過紙質粗糙的《寧波大眾》。後來《寧波大眾》停刊,八年了,寧波沒有自己的報紙。那時,日常看到的只有《浙江日報》或者上海的《解放日報》。在這些用今天的話說是“高大上”的報刊中,想看到寧波本地“透骨新鮮”的新聞,並不容易。那個夏日第一次看到《寧波報》的興奮與親切感,終生難忘。

年輕時在寧波服役,部隊營區周圍生長著群眾栽種的楊梅樹,每年夏至前後,粒粒正圓的殷紅楊梅鮮豔欲滴。指戰員嚴守鐵紀,秋毫無犯。我被戰友們的精神所感動,在1982年6月,給《寧波報》寫了標題為《滿山楊梅紅熟時》的報道,這是我第一次給寧波日報投稿。幾天後,《寧波報》在第三版刊登了我的稿件,並加了“編者按”,稱我和戰友們的表現,如同當年解放軍解放錦州時,路過蘋果園不吃老百姓一隻蘋果一樣,體現了新時期人民解放軍高尚的情懷和艱苦奮鬥的革命本色。令人欣喜的是,沒多久,《寧波報》在慶祝八一建軍節發表的社論中,援引了我所寫的報道內容,對戰友們的表現再次給予高度評價。就是從那時起,我與寧波日報結下了數十年的緣分。

20世紀80年代初,那是一個知識“饑荒”的年代,國家剛剛經歷了十年動亂,教育資源稀缺,學習途徑又少。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了社會培養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手段,這也是那個特殊時期最符合個性化學習的方式。當年,我妻子也參加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在哲學專業考試的全省十幾萬名自考生中,成績名列第一,被譽為自考“女狀元”。寧波日報聞訊派資深報人朱梅華老師等赴我妻子所在的部隊採訪。我妻子所在的部隊地處半山區,距市區來回路途遙遠,且多為沙土路。在那個交通遠沒今天發達,沒有私家車的年代,朱梅華老師一路風塵僕僕,箇中辛苦可想而知。朱梅華老師在我妻子簡陋的集體宿舍裡,面對面採訪。臨近中午,我妻子請朱梅華老師一行到食堂就餐,被婉言謝絕。透過朱梅華老師任勞任怨、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讓我看到了寧報人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感受到了寧報人對黨的新聞事業無比忠誠。

幾十年來,在與寧報人的接觸中,我還深切體驗到了寧報人敢於擔當的精神。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在工作中瞭解到本市一家企業為節省成本,對職工實行裁員,而且說裁就裁,想裁誰就裁誰,我對此現象指名道姓寫了一篇批評報道。我在報道中指出,在特定情況下,企業可以經相應程序裁減人員,但應當提前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意見。裁員應依法公開,職工有權瞭解真實情況。報道在寧波日報發表後,這家企業業主糾集數人到我單位,嚷嚷著報道損害了其商譽,要求賠償,還要去報社討說法等。我單位理所當然回絕了那些無理要求。但那番折騰多少給我在精神上帶來一定壓力。在我就此與欄目編輯老師溝通時,編輯老師在再次確認報道屬實後,明確表示,新聞輿論監督就是針對社會上某些組織或個人的違法、違紀、違背民意的不良現象及行為,通過報道進行曝光和揭露,抨擊時弊、抑惡揚善。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編輯老師勉勵我放下思想包袱,繼續寫出更多更好的批評性稿件。或許,那位編輯老師對當年這件“小事”已經忘卻,但我對她昔日那份擔當、那份彌足珍貴的支持,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今年年初,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政府有關部門為避免人員集中可能引發輸入性和聚集性疫情,作出今年清明期間暫停有關祭掃活動的決定。我為此向寧波日報寫了一篇評論稿,寧波日報在3月21日第一版《甬城晨筆》欄目中予以刊登。細讀之下,經過編輯老師精雕細琢,這篇一事一議、理從事出的評論稿,標題更加新穎,立意更高,更具針對性,語句也更加自然順暢。但我至今不知是哪位編輯老師幫我修改的。這些年,我有約500篇稿件被寧波日報刊用,涵蓋新聞報道、時事評論、法制宣傳和散文詩歌等,20餘次被評為年度優秀或積極通訊員。紙墨飄香中,確有我的努力,但更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耐得住寂寞、有著甘為他人作嫁衣精神的寧波日報編輯老師們的艱辛奉獻。正是編輯老師幕後默默無聞的付出,使得如我這樣沒有經過一天新聞專業培訓的通訊員,也能源源不斷把文字變成鉛字。這一點,作者知道,但廣大讀者未必知道。親近寧波日報近40年,有多少寧報編輯、記者等老師於風霜雨雪、歷程曲折中雪染雙鬢,衣帶漸寬。他們把知識和心血,無私地傾注在通訊員稿件上,體現出的是一種蠟燭精神:為了照亮別人而燃燒自己,只要還能燃燒,就決不吝惜自己的光焰。

時光流逝,四季更迭。值此《寧波日報》復刊40週年之際,謹向《寧波日報》致敬!向所有寧報老師致敬!

如果寧波日報曾經感動過您、影響過您,如果您的一段人生軌跡曾經被寧波日報記錄,或者您與寧波日報有過特殊的感情與聯繫,請您拿起筆來,講述“我與寧波日報”的故事。紙質來稿請寄至“寧波市寧東路901號寧波日報報網總編室”,郵編:315042。電子版來稿請發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