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會展行業-應探索創新展會發展模式

近年來,我國會展業高歌猛進,一路前行。

從國外發展現狀來看,包括英國勵展集團、德國法蘭克福展覽公司、英國UBM集團、意大利米蘭展覽集團等國際著名展覽公司都有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或者與中國公司合作大量辦展;從國內發展來看,目前已經形成北、上、廣三足鼎立並逐步向深圳、武漢、南京、杭州等周邊城市延伸擴散之勢,發展態勢欣欣向榮。

各地政府也越來越感受到會展業產生的強大附加值,會展業的發展帶動著城市的經濟發展,推動這座城市的市容、公共設施的改善,帶動這座城市以及周邊地區的旅遊業的發展,還能提高這座城市居民的知識水平、文明程度和精神風貌。

世界各大城市不遺餘力地爭取各著名國際會展的舉辦權,就是希望藉助會展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為城市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還給酒店、旅遊、金融、交通運輸諸多行業帶來無限商機。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個炙手可熱的會展業瞬間轉入冰天雪地。

這場不可抗力的風險打擊,給整個會展業的上、中、下游,乃至整個產業鏈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產業發展也會滑進波谷。

疫情的出現讓會展業不得不放慢腳步,審慎思考。回顧城市會展業發展歷程,應該清楚地認識發展中存在問題:一是展館面積飛速擴充,盲目攀比,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造成場館過剩;二是各城市間重複辦展且主題雷同,不注重內涵的積累和質量的提高,造成客戶分流、資源浪費;三是為了擴大展會規模,增加展會收入,無序招商、辦展,參展商魚龍混雜,阻礙中國會展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四是虛假宣傳,肆意誇大展會面積、展位數量和參展人數讓參展商投訴無門;五是有的展會主辦方為更多地招攬企業參展,在招展時對企業承諾展會規模能超出實際數十倍,甚至主辦方臨時更換展覽場地、開展時間,監管漏洞百出;六是各地不管符不符合當地發展實情,制定政策千篇一律,同出一處。

面對這些會展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不少會展從業者開始靜下心來思考並認真研究今後會展業的發展方向,也對會展產業活動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會展產業經歷風雨的洗滌之後,能夠更加健康蓬勃的發展。

毫無疑問,疫情對會展產業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還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市場需求。疫情出現激發了會展企業思考應對辦法,全面提升企業應急能力和管理水平。為了緩解不可抗拒等因素帶來的風險,讓疫情過後會展產業更加蓬勃發展。特如下建議:

一、疫情過後,各城市應認真分析自身歷史文化發展背景、城市體量、產業和市場規模、區位交通條件、會展資源等優劣勢,借鑑國內外優秀會展城市發展的成功案例,揚長避短規劃出真正適合自身需要的差異化會展發展之路。同時,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應當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與會展企業一道,處理好突發疫情帶來的業務困難和法律糾紛。

二、各級會展主管部門應探索建立一種統籌協調機制,解決各區域之間、區域內部城市之間展館盲目攀比以及展會主題雷同等亂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策劃實施線上會展活動,開拓數字會展新空間,傳統模式與新興模式結合,有效避免會展資源浪費現象。

三、深入研究疫情帶來的新變化和新機遇,研發疫情結束後的新增長點,探索企業組織形式的創新,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疫情之後,必然會湧現出新的需求,產生新的會展題材。會展公司應當敏銳抓住這些新需求,藉助互聯網、物聯網、數字技術、機器人、人工智能、生命科技、5G通信等模式創造新型展會,讓大數據和智能化更廣泛地應用於展會。

四、加強宏觀調控,研究國內外會展發展方向和態勢,結合當地發展實際,進一步推動政產學研合作,制定適合城市會展發展的鼓勵政策,引導和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維護好會展這個戰略性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