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的讀書夢

他是个农民,但读书的梦却做了一辈子。

小的时候,他最爱听村里的老人们 “道古”:降妖捉怪的姜子牙,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岳飞父子,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这些人物和故事从午后浓浓的树荫下飞出,落在他和小伙伴的心上,驻在他们童年的梦里……

与书结缘,是在他11岁那年。那时新中国诞生不久,各地大办学校,村里适龄孩子大都入学了,他才放下了手中的马鞭,走进了学校,开始了有书做伴的生活。

他的学习能力很强,语文、算术、历史、地理、政治……各门功课都是优等。四年初小读完后,他的父亲不让他上学了。因为读高小要到离家近十里的村子里去,很不方便;也因为他都十五岁了,又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应该帮着父母打理家务了。那段日子,他听话的跟在父亲身后,默默地下田劳作,默默地割草放马,默默地担水浇园……安静的教室、浓浓的书香、悦耳的铃声,总会在不经意间闯入他的脑海,扰乱他的平静。后来,学校的老师到家里做了他父亲的工作,他才得以继续上学。高小毕业后,他考上了县里的初等师范学校。他非常珍惜这个读书机会,尽管吃不饱、穿不暖,尽管每周都要徒步往返80余里回家背干粮、干农活,他都不以为意。三年后当上老师与书打一辈子交道的美好前景,给了他无限的力量。

一个农民的读书梦

但事与愿违,入学一年后的1961年,为响应 “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号召,学校停办了。他只好收拾起心爱的书本,回了村,当了农民。他的读书生涯就这样被硬生生扯断了,但他的读书梦却并未终结。

他成了家,有了孩子——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他原本就拮据的生活越来越困窘了。饿肚子成了家常便饭,东挪西借吃糠咽菜勉强糊口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那个年代,“填饱肚子”是农民朋友们梦寐以求的崇高理想,“上学读书”则是他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大多数农民对“供书念字”这事儿看得很轻。即便是男孩子,能上完初中的也很少;女孩子要么干脆不送学校,要么早早弃学回家帮助父母打猪、喂狗、带孩子,等长到十七八岁后嫁人了事。而他却与众人不同,在那样的生活艰难中,不顾亲人反对,不管村民质疑,坚决地供几个女儿读书——他分明是把自己当年未竟的读书梦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

“只要你们想念书,就是砸锅卖铁我也供到底!”这是他给孩子们的承诺。可要实现这个掷地有声的诺言谈何容易啊!每到开学或孩子们需要生活费的日子,他便早早行动,陪着小心,四处借钱。孩子们守在家里眼巴巴等着。晌午时分,他回来了,脚步沉重,眉头紧锁——这一定是没借到钱。他默默地喝点水,吃点饭,长长地吁上几口气,顶着烈日,再出去借……这家三块两块,那家一块八毛——为了大女儿每个月七元钱的生活费,有时他得跑五六家才能借到、凑齐!那些年,他几乎借遍了村里所有的人家,就连邻村关系稍好的人家也都跑了无数遍。那些年,为了孩子们,他磨破了多少鞋子,说了多少好话,陪了多少笑脸啊!

家里

一个农民的读书梦

更是一贫如洗——炕上一领破席,补了又补;地下两节躺柜,颜色暗淡,满身伤疤;一件衣裳老大穿过老二、老三接着穿,破了烂了改一改,两个小的还能穿……值钱一点的东西都陆续变卖了:妻子从娘家带过来的银手镯,祖上传下来的长命锁,母鸡下的每一颗蛋,呖呖唠唠辛辛苦苦养大的每一头猪,甚至耕地养种的牛、马,也都在万般无奈之下卖掉给孩子们交了学费……那些年,他和妻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啊!

村里人得他“脑子有毛病”,亲戚也不理解:“闺女家,念书有甚用?迟早还不是别人家的人?把牛犋也卖了,还过不过光景了?”但他只是听听,依然捍卫着自己的顽固。一向懂事又勤快的二女儿提出退学回家帮大人操持家务时,他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动了怒;但她态度坚决,最后只得听之任之——为这个事,他悔恨至今。

1984年,他的坚持第一次有了回报:大女儿考上了中专——她可是村里靠“考学”吃上“公家饭”的第一个女孩子!——这个消息眨眼间传遍了全村。怀疑变成了称赞,村民们的眼睛被点亮了。从这一刻起,他们才开始认真思考、规划子女的未来。后来,三女儿、大儿子先后考上了中专、大学!1998年那个艳阳高照的正午,当小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村里时,整个村庄轰动了!大家聚集到村中心的榆树荫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夸赞着、慨叹着。那一刻,他的脸上绽放出自豪、满足的笑容,心就像吸饱了水分的旱烟叶,彻底地舒展开来,背似乎挺直了许多,话也铿锵有力了……那晚,30年前上学时的情景又一次出现在他梦里——他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淡淡的书香在他的周围氤氲、弥漫;窗外,树木绿得正浓,花儿开得正艳,鸟儿叫得正欢……

一个农民的读书梦

现,年逾古稀的他身体健康,生活富足。老花镜和书本成了他的好朋友,一有空,他就会捧起书读上几页,不认识的字和新鲜一点的词还会抄在小本子上重点学习——俨然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小学生!茶余饭后,浓浓的榆树荫下,总有孩子缠着他讲姜子牙、杨六郎、岳飞、王祥……

老家要修订家谱,他当仁不让——一家一家走访统计,一个名字一个名字校对,态度严谨,不厌其烦。他还亲自执笔写了族志,为自己写了传记。——想到他的姓名和文章将随着家谱“流芳千古”了,我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他是谁?

他不是别人,是我的父亲——一个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和尊敬的农民。

一个农民的读书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