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乙之死引出《長安十二時辰》第一個爆點

不可否认的是,暗桩之死片段是目前已出的内容中最精彩的,没有之一。

而为了达成这一点,剧集做了不少关于"暗桩"的铺垫。

小乙之死引出《长安十二时辰》第一个爆点

这个情节来自于本剧的第二集,因为一同办案的缘故,姚汝能发觉了张小敬的一个"暗桩",直言不讳的提了出来。而张小敬也只是没有回话,等同于默认。

而到了小乙这一段一开始:

小乙之死引出《长安十二时辰》第一个爆点

姚汝能再一次直言不讳的提出了一个"暗桩"。可这次张小敬的反应却是:

小乙之死引出《长安十二时辰》第一个爆点

不同的环境之下,造就了张小敬不同的状态。前者在熙攘的大街之上,后者在危险的虎穴之中,一来一去两个对比,突出了暗桩的工作在地下王者葛老身边有多困难。

而张小敬对暗桩的态度呢?是体恤并且保护的,第二集与那名做店铺伙计的交谈中能看得出来,在第六集中向姚汝能压抑着发出警告也能看得出来。

张小敬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但原著在这个部分,其实小乙并不是一个暗桩。

小乙之死引出《长安十二时辰》第一个爆点

原著中的小乙是一个身上背着案子的人,所以他在第一次见到张小敬的时候就想跑。而在这里,他也明确的感觉到了张小敬准备拿他当替死鬼,于是只好暴起逃跑。在将他毙命后,张小敬为了不让葛老产生怀疑,主动砍下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同时还保住了那个原本应该是暗桩的"乞头"。

原著中的这一段,主要突出了张小敬是一个有原则,有智慧而又为了某一件事可以不惜自身付出代价的人。

但这样的情节,放在剧作中就没有那么强的冲击力,因为它太隐晦了,需要人们去思考,去挖掘在内里的逻辑才能真正理解它在表达什么。

剧作需要的是那种直面而来的冲击感。

比如第一个自愿站出来的暗桩,二话不说就被葛老的手下割了喉。

小乙之死引出《长安十二时辰》第一个爆点

剧作只需要在这里,简单的把整个故事的核心点出来就好了,而原著中一直贯穿的一个问题是:"一人的性命,与天下几十万人的性命,孰轻孰重?"

剧作将小乙这个人物改编成为一个暗桩,就是为了让张小敬能够在这里做出一个选择,同时传递出这个问题。

而张小敬也在这里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小乙之死引出《长安十二时辰》第一个爆点

这个角色的人物形象就此立住了,而且整部剧中的他都一直贯彻着这个信念,他认为全长安城的百姓的命更为重要,为此他只能选择顾大义而舍小义。

于是有了那一句"请张帅赐福"后,张小敬毫不犹豫地扣下了手弩的扳机。

很多人都认为葛老与小乙的那段对话非常的令人动容:

"我没有儿子"

"我有父亲"

这其实也显示出了一定程度上编剧的水准,利用仅仅几句对话,就将人物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同时将葛老这位地下王者与小乙这种灰色人物的形象完全树立了起来。

但我个人更觉得之后葛老问张小敬,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很强而又忠心耿耿的手下时,张小敬的答话才是真正的亮点:

小乙之死引出《长安十二时辰》第一个爆点

在世人眼里的张小敬是个杀人狂魔,以一己私怨杀了熊火帮34人,还斩了自己的上司;在长安城万年县的那些恶道宵小眼里,张小敬是令他们闻风丧胆的五尊阎罗;而在这些不良人眼里,张小敬是一个体恤下属的好人,爱民如子的好不良帅。

所以会有第一个自愿站出来问上一句"张帅身体可还硬朗"的暗桩,也会有问一句差事办的妥不妥的小乙。

小乙是张小敬在这十二时辰之内做出的选择之一,也是第一个直接且严酷的选择。而接下来他将面临着更多的选择,都脱不开那一个问题,救一人,还是救数十万人。

小乙的死在一个最合适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选择的沉重。它是一个所谓看似无关的分支吗?不是,这个剧情是整体剧情中无比重要的一环。

此前的剧情仅仅只是张小敬为了"救长安"而奔波而已,但这种奔波是没有重量的,只有一个空旷高远的名头而已。

而小乙在这里的死,不仅在告诉我们张小敬对于"救长安"的执念,同时也会让我们自问一句,

"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