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阿里和華為誰更偉大,誰更能可持續發展,最後笑傲江湖?

啄木鳥管理諮詢


華為和阿里一樣偉大,但阿里主營線上並構建大生態,而華為主攻硬件並逐步建立生態,阿里上市公司,華為非上市公司。儘管業務不同,但兩者之間可比性亦非常多。

一:華為和阿里的年營收、市值(估值)

先看華為2019年財報數據,2019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8588億,同比增長19.1%,實現淨利潤627億,同比增長5.73%。拆開細分業務數據來看,運營商板塊收入2966.89億,同比增長3.8%;企業服務BG的收入為897.1億,同比增長8.6%;消費者業務4673.04億,同比增長34%;

華為消費者業務即是智能手機業務(未來會持續增加電視、音響、平板電腦等硬件產品),而被大家所熟知的華為餘承東,他的身份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

再看阿里財報,據阿里發佈的2019(2018.4.1-2019.3.31)財年數據顯示,阿里在報告期內營收3768.44億元,同比增長51%。其中電商業務營收3234億元,同比增長51%,佔整體銷售額的85.82%。雲計算、數字娛樂、創新業務分別貢獻247億元、240.77億元、46.65億元。由數據可以得出,目前目前阿里的整體營收中,電商板塊已然是領頭羊,但隨著5G大規模商業化和應用,雲計算板塊增速和營收會持續走高,當然新業務板塊也會有不俗表現。

單從數字來看,華為營收約是阿里的2.3倍,有分析機構指出阿里2020年的預估營收超5000億,但和華為營收相比已然有一定的差距。

阿里是上市公司,目前市值5268.06億美元,華為由於未上市,根據綜合思科蘋果等市盈率算預估市值在3000-4000美元,但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經在公開場合說,華為市值應該有1.3萬億美元。

從年營收和市值(估值)數據對比分析,阿里在市值上略勝華為一籌,但根據華為年數百億美元的研發投入(目前全球研發投入第三)以及在消費者市場的高爆增長來看,華為一旦上市市值不會比阿里查太多。

二:華為與阿里的核心業務市佔率

阿里核心電商業務目前國內穩居第一,市場佔有率約60%,而在20億收購網易考拉其跨境電商業務拿到57.1%的市場份額。在電商領域阿里穩居第一且地位牢固,雖然不乏各種挑戰者如社交電商起家的拼多多,但短期看對於體量如此龐大的阿里以及大生態來說,不足為懼。

再說華為,華為通信業務在2017年擁有27.9%市場佔有率,但由於莫須有的安全隱患為理由,華為通信設備業務2018年市場佔有率下滑到26%,但依然是全球排名第二。儘管非客觀因素導致下滑,但足以說明華為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的舉足輕重地位,在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通信領域,華為從默默無聞做到全球第一,可見其底蘊技術實力。

前文中,提到華為2019年的財報,其中消費者業務增速迅猛,貢獻了約54%的整體營收。而2019年華為出貨了2.4億部智能手機,超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而消費者業務中,筆記本、智能音頻業務增長200%。在通信設備增速營收放緩後,華為消費業務高調補齊。

三:阿里華為未來誰更可期

國內競爭格局中,阿里和華為目前當之無愧領域內第一,誰未來可期就要看全球市場競爭格局了。目前阿里在全球範圍內佈局頗多,首先其旗下的速賣通已成為俄羅斯、西班牙、巴西等新興市場的領頭電商平臺,而從2016年到2019年阿里持續在東南亞電商平臺巨頭Lazada投注約40億美元(已控股),土耳時尚電商平臺Trendyol、南亞地區最大電商平臺Daraz、印尼電商平臺Tokopedia等阿里均有入股和佈局。

阿里除了核心電商業務,電商周邊基礎業務如快遞、支付等均隨全球電商業務佈局紛紛出來。根據阿里官方數據,目前目前可在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超過200個國家使用支付寶。而菜鳥物流全球幹線網絡已經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智能物流骨幹網在全球連接了231個跨境倉庫,遍及東南亞、歐洲、北美、日韓等地,並開設300多條跨境物流專線。

相比阿里,華為通信本身就是全球化業務,而在發力消費者業務如智能手機後,其高端智能手機在歐洲市場大受歡迎,隨說華為和榮耀雙品牌的推進,華為手機基本上覆蓋了高中低全系列。2018年出貨量2.06億部,儘管2019年受到谷歌GMS服務影響,依然賣出了2.4億部。

但阿里和華為在全球市場佈局和得利的同時,強勁對手依然不少。目前亞馬遜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B2C),儘管商業模式與阿里不同,但在阿里佈局全球電商時,和亞馬遜的競爭是註定不可避免的。此外,亞馬遜在全球雲服務市場2019年以32.3%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而阿里雲以4.9%位居亞馬遜、微軟、谷歌之後,阿里業務全面出海勢必與亞馬遜之間就電商、支付、物流、雲服務等方面展開競爭。

而華為通信業務和愛立信之間一直都是膠著狀態,再加上莫須有的通信安全由頭,全球通信業務競爭格局中,華為想要如之前公平市場那樣,憑藉核心技術斬獲更多通信訂單已有難度。再者,消費者業務,華為手機和蘋果手機的競爭早已家喻戶曉,蘋果目前1.17萬億美元的市值,而App Store創收持續增高,並在IOS生態中牢不可破。通信和智能手機華為均面臨強勁的競爭對手,但從年研發投入約200億美元,佔營收15%的趨勢來看,就單純的技術競爭而言,華為無懼任何“敵手”。

阿里和華為在全球業務推進中,不但核心業務持續投入,而以邊界產業(產品)為量的輔助(基礎)業務亦在持續加碼,力求構建基於核心業務的大生態系統。馬雲提出的普惠全球貿易的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運、全球玩正一步步得到驗證並實現,而華為基於鴻蒙系統的HMS服務,亦走出了其基於消費者業務大生態構建的第一步。

阿里基於線上電商、華為基於線下硬件,未來同樣可期、可值得深度關注。


聊電商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反問一個問題,美國的蘋果怎麼樣?中國能和蘋果叫板的又有誰呢?阿里、華為都是國內乃至世界較有影響力的偉大企業。大家在淘寶天貓開店、購物,在支付寶投資理財;用華為手機的人也越來越多甚至大量蠶食蘋果的高端客戶,兩家企業都是大家離不開的好夥伴,都有希望走的更遠。稍加觀察,阿里近來以兼併投資為主旋律,創新驅動,企業深耕乏力,好像就是快遞小哥以人口紅利支撐著阿里的未來,如果這些小哥都老了成了“快遞老哥”,一個高度老年化的市場,這個電商還怎麼做?另一家華為雖然在芯片等尖端領域還有點受制於人,還不斷受到美國官方的打壓,但在5G領域已經領跑世界,各類專利數以萬計,研發投入產出比可觀,軟件硬件均衡發展,具備了叫板蘋果的科技基礎,這些正是華為爭奪世界級企業制高點的硬核力量所在,而且華為屬於人們離不開的製造業,還有華為獨有的工匠精神及創新理念無法複製模仿。所以,華為應該能走得更穩更遠。




E之筆


從純技術角度出發,顯然華為更為偉大,可持續發展性也更強!

1、先看阿里的業務體系

阿里是電商起家,其發展的路徑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用直白的話說電商業務不是底層技術,其一項具體的應用服務。如果說當年沒有阿里做電商,那麼還會有其他廠商出來做電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在阿里之前國內電商已經有了易趣,只是後續發展經營模式上有問題,被阿里以純免費這種更符合國情的模式給打敗了。即便是現在的阿里,也只是利用現有的網絡技術來做發展,其幾大業務體系仍舊是基於具體應用的成面,真正涉及科技領域底層的也就近年的平頭哥項目。

此外,阿里現在的營收仍舊主要來自於電商,可見阿里始終還是一個電商企業。

2、再看華為有哪些業務

華為的模式我想大家也知道,就是靠著技術起步的,從1993年研發出自己的交換機後就在自研技術道路上狂奔,直至現在發展出自己的完整體系。

華為早期的主營通信業務算是基礎行業,而現在華為在5G領域更是發展到領先對手2-3年的程度,這種超越美國發展的程度最終也迎來美國政府的“實體清單”。

除了通信領域外,華為在整個半導體產業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10多年前成立的海思一步步走來,研發出了一系列的自研芯片,除了手機芯片外,還有5G基帶、視頻芯片、服務器芯片等等。

3、阿里華為兩家業務的對比

從兩家的主營業務可以看出,阿里電商業務以及後續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產品都具備可替換性,當年沒有阿里,也將會有第二個阿里。因此,即便如今的阿里已成為國內最大市值的互聯網公司也一樣可替代,比如騰訊!

反觀華為所處於的通信產業以及半導體芯片,這些業務都是科技領域的基礎,是整個產業中的上游產業,尤其是通信產業目前基本上已經到了香農理論極限。因此,華為的業務不具備可替代性,也許你要說還有中興,但事實證明中興還不夠火候。

如果沒有華為或許就可能沒有我國當前在5G上的領先,也不會有自研的手機芯片等。而我國如果沒有自己頂尖的通信企業,那現在我國的通訊產業或許就會被愛立信、諾基亞等海外企業把持,屆時不要說通信設備昂貴,網絡資費高昂,乃至國家安全都受影響,看看前些年曝光的信息,美國利用通訊設備連自己的盟國都監控。

Lscssh科技官觀點:

其實要評價華為和阿里誰更偉大有更簡單的評價方法,也就是看誰能吸引美國的注意力!現在美國因為5G打壓華為已經證明了華為的實力,同時華為面對打壓仍能在前期抗住美國的攻擊力,你要我說誰牛?顯然就是華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