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百家爭鳴,哲學思想鼎盛時期,為什麼科技沒能同步發展?

賢目閒話


俗話說“哲學是科學之母”,一直以來,我國古代的思想發展都極其繁榮,但是科技卻沒有得到較高程度的發展。

主要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個是社會上層因素一個是基層因素。

從社會上層因素來看,自漢朝起儒學就在眾多思想文化中佔領了主導地位,成為了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重要思想手段。在統治者看來農業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而工業只不過出於輔助地位。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我國發展出了一些農耕技術以及農耕工具,但也僅限在技術層面,沒有深化到科學層面。

從基層因素上來看,我國人口眾多,以農民為主,在古代受教育的權利往往只限於社會上層,而這些人往往專攻政治,在這種條件下,科學自然很難得到發展。

一、中國古代科技沒能與思想同步發展的社會上層因素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有兩個高峰時期:

  • 第1個階段是春秋戰國,在思想上百家爭鳴的同時,天文曆法、農田水利等技術開始完善。還留下了《黃帝內經》等科學著作。

  • 第2個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產生了很多科學家,比如說大數學家祖沖之,地理學家酈道元等。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高峰期往往都是動亂時期,這是因為在和平時期統治者往往會加強對百姓們的思想控制。當然唐宋時期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這兩個時期往往是將已有的科學轉化為能夠直接用於生產的技術。

(一)統治階級所實施的政策限制科學發展

(1)焚書坑儒

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使很多思想理論被迫消失,雖然當時秦朝燒燬的大多是思想類的圖書,並沒有焚燒科學技術類的書籍,但是,思想是科學發展的基礎,失去了思想支持科學將沒有根本。

同時坑殺儒生方士400人更是使百姓不敢將自己的思想發展開來,這對科技的打擊是極其重大的。

秦始皇的這一行為,使士人階級成為了皇權的附庸, 使思想成為了皇帝的工具。自此以後,世人階級的思想大多被封建皇權所控制,百姓們失去了自由思想的權利。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時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因為在百家思想中,儒學思想更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但對於科技發展來說,儒學相對於墨家學說缺乏一定的科技含量。

孔子在創立儒學時,一部分目的是希望通過這一思想來對人的行為進行規範,這主要集中在思想層面而非物質層面,但是科學的發展需要基於實際。墨家思想就涉及了很多科學理論,道家思想中也涉及了很多有關自然界的思想,這對於自然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當然這並不是儒學的過錯,而是統治者獨尊儒學,限制其他思想發展的過錯,統治者的這種行為使儒學的短板被擴大,使科學的發展受到打擊。

(3)科舉制的實施

科舉制的實施創立於隋唐時期,主要是為了替封建統治政府選拔人才,但是科舉制的選拔方式存在侷限性,通過這一方式選拔出的人才往往是文章寫得好的人,這就意味著那些潛心於科學研究的人很難通過這種方式改變階級。在這一制度實施之後,科技研究漸漸與知識分子階級脫離,漸漸的科技只有手工業者才會潛心鑽研。

同時,科舉制的實施在知識分子中形成了一種官僚主義的思想。在春秋時期,君子要習“六藝”,其中就包括數學,天文,地理等,但是隨著封建王朝的發展,“六藝”的範圍漸漸縮小,尤其是科舉制實施以後,士大夫階層更是不屑於學習數學、科技等等方面的知識。

二、中國古代科技沒能與思想同步發展的基層因素

(一)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

在封建歷史進程中,中國一直處於農業社會,這使封建社會的百姓們缺乏冒險精神,農業發展並不需要很大的科技支持,因此在民間嚴重缺乏產生科學的積極性。在這種自給自足的田園式生產方式中,人們的思想往往清心寡慾,相比於西方大海文化來說,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所形成的基礎文化並不適合基層科學的發展。

(二)科技的研究方式

中國古代科技的研究主要是從過去的經驗中歸結而來的,這就意味著古代科技的發展範圍受限。在古代,科技的產生往往與農業生產有關,這是因為農業生產的經驗較為豐富。其他領域的科技發展程度較低,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三)理論研究的貧乏

在中國古代,很多事件的發生都被歸納到“陰陽五行”或者《周易》的“太極”裡面了,這就造成了理論研究極其缺乏,本來是一件很容易用科學解釋的小事,歸納到“陰陽五行”和《周易》裡就會顯得模糊又深奧,這時科學的發展很難系統化,獨立化。

比如說本來是簡單的週期性氣候變化,但是歸結到陰陽五行中就變成了五行相剋。又或者說本來地震的發生是由於板塊變化造成的,但是在“陰陽五行說”裡,就是統治者行為有失。

三、中國古代科技沒能與思想同步發展的其他因素

(一)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緣環境對於文化的交流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同時對科技發展也有著重大影響,中國文明幾乎處於一個封閉的地緣條件當中,西方文明與此恰恰相反。

這種地緣環境,使中國的文明體系維持了一個穩定的狀態當中,比如說每個封建朝代,都處於一種週而復始的更替當中,歷朝歷代都在追求以儒學為核心的和諧社會。相比於西方來說,中國被外敵侵略的次數較少,這樣一來封建王朝,並沒有對科技發展投入的驅動力。

反觀整個西方文明體系處於一種高度分散的體系當中,西方的發展史可以總結為一種資源的搶奪史。西方社會之所以發展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工業革命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由此西方社會十分注重科技研究。

(二)外來文化的入侵

在封建歷史中,中國有兩次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分別是元蒙政權和滿清政權,其中元政權的建立,對中原文化有著致命性的打擊。

元政權是由蒙古人建立的,蒙古族有著薩滿教的傳統,在佔領中原之後,中原道教被薩滿教進行了改變,道教過去的道家哲學漸漸扭曲形成了巫術性的神學體系,與此同時,佛教也發生了變化在過去,佛教強調出世、禪修漸漸地轉化為了唸經、懺悔等祭祀性儀式。與此同時薩滿教、道教和佛教,在廣為傳播的同時,也在通過各種手段爭奪社會捐助。

在這種情況下,中原發展最為鼎盛的儒家、道家,包括外來的佛教都被薩滿教進行了閹割。薩滿教作為少數民族宗教,發展體系遠不及“儒、道、釋”三家系統完整,這種思想的傳入必然影響到了這三家理論的發展。思想都倒退了,更不要說科技進步了。

總結:

科技發展和思想發展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但這並不意味著思想繁榮科技就能得到發展,這是因為科技的發展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我們在發展科技是一定要注重多種領域的建設,不要拘泥於一個方面。


舊時樓臺月


中華民族是勤勞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在歷史上曾有過很多創造發明,其中,有不少傳到了國外,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現將一些生產技術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與在歐洲應用的時間作一比較:

一,鏈鬥水車,在中國二世紀。在歐洲1672年。

二,輪碾磨,在中國八世紀。在歐洲1607年。

三,冶金鼓風機,在中國二世紀。在歐洲1200年。

四,旋轉風扇,在中國二世紀。在歐洲1556年。

五,活塞風箱,在中國二世紀。在歐洲1500年。

六,手拉織機,在中國一世紀。在歐洲400年。

七,車輪,在中國三到四世紀。在歐洲1200年。

八,弩機,在中國公元前。在歐洲1100年。

九,陀螺,在中國四世紀。在歐洲1700年。

十,風箏,在中國四世紀。在歐洲1589年。

十一,鑽井技術,在中國一世紀。在歐洲1126年。

十二,鑄鐵,在中國二世紀到四世紀。在歐洲1300年。

十三,敞肩石拱橋,在中國七世紀。在歐洲1883年。

十四,鐵索橋,在中國五到八世紀。在歐洲1741年。

十五,艉舵船,在中國八世紀。在歐洲1180年。

十六,火藥,在中國七到八世紀。在歐洲1200年。

十七,指南針,在中國八世紀。在歐洲1190年。

十八,造紙術,在中國五世紀。在歐洲1140年。

十九,活字印刷,在中國十一世紀。在歐洲1440年。

廿,瓷器,在中國六到八世紀。在歐洲1800年。

我們的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敬畏我們祖先,敬畏華夏,敬畏神州。我們要充滿自信,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


文藻巧翁


科學,本是哲學的一種――自然哲學。

與古希臘相比,我國古代確實不存在這種思辨意義上的科學。如果說有一個流派與之接近的話,那就是墨家。

墨家的“墨辯”和《墨經》便屬於原始的科學思維,《墨經》中有關於幾何和物理的知識,而墨辯則與古希臘的“邏輯”和古印度的“因明”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

可是,墨家在戰國之後便沒落失傳了,儒家、道家、法家才是我國的顯學。

究其原因,華夏文明是一個倫理社會,其哲學體系主要探討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而對於人與自然只卻強調“天人合一”,這與西方的征服自然完全不同。

同時,世界諸文明中也只有歐洲將原始的科學思維最終演變成了近代的科學,從這一點上來說並非只有華夏文明沒有產生科學。

近代科學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其一,古希臘的泰勒斯將哲學與物理學聯繫了起來;

其二,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將哲學與數學聯繫了起來;

其三,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三段論

其四,源自古印度的阿拉伯數字

其五,人類各個文明的技術積累

其六,哥白尼、培根、伽利略、牛頓等等這樣的科學偉人

此外,西方的宗教也是古代哲學家們想要將探索並理解整個世界運轉規律的一個源動力。

而這些在我國古代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我國一直是一個世俗社會,一直在統一與分裂中前進,佔統治地位的也一直都是如何維繫大一統的御下之術。

儒~釋~道便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儒家入世、釋家出世、道家遁世。居廟堂之高與處江湖之遠,可以不斷轉化,這便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生。

所以,我國古代一直是一個極重實用的文明,科學這種“吃飽了沒事幹”的哲學沒有存在的土壤。當整個中國最聰明的人才都參加科考,然後擠進官場,那麼科學的缺失便可以想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