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必要讀博士?

花逝戀夕



作為一位新入職的青年高校教師,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經歷。

先說我讀博士的原因

我當年讀博幾乎就是一個思維慣性式的決定。我剛進課題組的時候,正是在職博士最火爆的時候:各種學歷不足希望先上車後補票的高校教師、希望趕上幹部知識化東風的中年幹部、希望鍍金洗地的企業老總......充斥在課題組的各個角落。中年讀博,就算是再放水,也大多是拖家帶口,俗務纏身。再加上青春不再,這些人往往都智商滑坡,體力不濟,把工學博士讀的苦大仇深:大多隻能低三下四的和導師說小話,求師弟掛名字,結果還是多少年畢不了業。這都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心裡陰影,深刻的認識到“讀書要趁早,用時方恨少”的現實:學歷其實沒什麼直接用途,但是別人一旦在這個問題上卡你一下,這東西就變成了天大的事情,臨時抱佛腳肯定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所以,既然都讀了碩士,何不趁年輕一念到底,徹底把學歷這個隱患排除掉?此外,碩士兩年,第一年上課第二年打雜的工作模式也讓我覺得千辛萬苦的考研簡直就是個笑話,不讀一個博士簡直枉費我當年跨專業複習流的血汗。況且,碩士這點三腳貓的功夫哪應付得了甲方那各種天馬行空的要求呢?就在這些想法的綜合作用下,我直接申請了碩博連讀,在研究生的第三年開始了我的博士生涯。至於我讀博時的經歷,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

再說讀博士有沒有必要

作為目的導向型的社會生物,有必要就是有用,有用就有必要。如今博士畢業四年的我,以一個大學老師的身份回溯我的讀博生涯,我可以說:“對於我個人,肯定是有用的,不然,我當不了大學老師,更不能在985大學獲得固定教職。”

但是除了這個,有沒有普適一點的回答呢?我覺得是有的。拋開那些“磨練意志、鍛鍊思維、增長見識”之類政治正確但操作性不足的老生常談,我想說一些我比較直觀的感受。

1,在功利上,讀博士有沒有用取決於你個人的人生定位:即讀博士的下一步是什麼?

比如,想當大學老師,不讀博士連門也進不了,那讀博士就是最有用的事情。想晉升職稱,非博士不行,那再難也得讀。自己身無長物,平平無奇,但又希望通過聯姻等非常規方法實現階層躍升,那讀博士可能是你接觸到中上層社會的唯一機會,靠著博士在讀的身份建立一個學習好的人設,找個金龜婿的概率比在社會上亂闖靠譜的多。所以,在這一點上,“讀博有沒有用”就和人生的其他事情一樣,為下一步有打下鋪墊的就有用。反之,為了虛榮或者證明自己,摟草打兔子或者佛系青年走一步看一步,那往往就沒啥大用。

2、在個人成長上,讀博士有沒有用取決於你在從事創造性工作方面是不是可塑之才,即:你是否真正具有獨立的人格。至於你具不具備研究工作要求的基本素質,包括心理、生理與技能三個方面,都是獨立人格之後的事情。


在我國的學位法中規定“授予博士學位者應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較之碩士,多了“獨立”兩個字。而博士的培養,核心就在於獨立兩個字。就我個人的感受,我覺得,所謂博士的培養過程,大體就是:通過實際科研工作的訓練,在傳授相關技能與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人格的獨立性,鼓勵其行為的能動性,培養其在從事複雜與探索性工作時的邏輯性,使博士生最終具有,可以自驅動與自修正的從事創造性科研活動的能力。所以,博士的一切培養,其前提都是“你是一個真正人格獨立的成年人”。失去了這個前提,博士的一切培養都沒有立足之地,而讀博士的過程也就變得索然無味了。在實戰化的培養環境下,讀博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不斷自我激勵、不斷自我修正,不斷從失敗中學習的過程。對於一個不能在人格上真正獨立的人,“將失敗正確歸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和反溯結果獲取經驗”都是不可想象的。這樣,讀博士就會變成一個痛苦的折磨,對博士生毫無意義。

3、在人格塑造上,讀博有沒有用取決於你博士結束之後的人生軌跡,即:你後來過得好不好。

實際上,我博士剛畢業的時候對讀博士的看法和今天對其的看法有很大變化,至於以後會如何,我今天還不能定論。現在的感受是,不論博士是如何結束,畢業、退學抑或是不了了之,只要之後的人生能往上走,都能抽象出讀博生涯中積極的部分,成為有用的經驗。反之,這東西往往就會變成一個心結,陷入消極的情緒變得有害無益。心態這東西調節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瞪著眼睛說瞎話對人也是一個煎熬。

最後總結一下:我覺得讀博士有沒有必要因人而異,這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人和你想做什麼樣的人。但就我個人而言,讀博士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用的一步。他不僅使我獲得了今天的工作,可以養家餬口,認識了我的女友,還為我的人生打開新的大門,讓我的人生道路可以一直向前而不是像其他人人到中年之後就原地打轉。這些,都是我通過其他方式無法實現的。其次,讀博士期間對我的種種訓練使我具備了遠超同齡人的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心理調節能力、執行力及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具有對複雜概念與問題的高水平表述能力以及與不同程度不同身份人士高效率溝通的能力,相比於讀博期間學到的那些天方夜譚一樣的知識和屠龍之技一樣的研究,這些才是我人生走下去的真正保證。最後,讀博的經歷深刻的改變了我的內在,使我成為了堅定的唯物主義者:讓我認識到個人的渺小從而敬畏自然的偉大,認識到“天道有常,不以禹興、不以紂亡”的道理;讓我體會到人性最耀眼的光輝在於“即使面對最深刻的絕望也會開出希望的花朵”,從而為人類千百年來前仆後繼的不懈開拓而由衷讚歎;認識到人的天性本就愚蠢軟弱且不能通過教育根本改變,從而對任何人(包括我自己)不抱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能獲得如此的人生經歷,加之我博士三年都免去了學費,讀博士恐怕是我乾的最有必要,最有用的事情之一。


Nature哥


我覺得當今社會,如果有能力,讀博士還是很有必要的!

讀博士的意義不言而喻,不只是個人的榮譽,也是家族的驕傲,更能為個人的發展打開一扇廣闊的大門。

第一:讀博對個人而言意味著獲得了繼續深造的機會。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19年考研報考人數達到290萬,較2018年238萬,激增52萬,增幅達到21.8%,成為近10餘年增幅最大的一年。另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中國擁有博士以上學歷達到100多萬人。這兩條信息其實說明人們越來越重視學歷,背後反映的是高學歷就代表著高就業率、高收入。同時通過博士期間的學習和科研訓練,基本具備了獨立科研的能力。

第二:讀博士雖不比古代金榜題名的光宗耀祖,但對一個家庭來說還是非常值得驕傲的,畢竟博士是最高的學歷。

第三:目前很多單位起點就是碩士研究生,尤其是高校和科研單位,所以博士學位就是這些單位的敲門磚。


夢開始的地方053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籠統,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解讀,要綜合考慮您的年齡,性別,志向,性格,職業發展道路來進行綜合分析!

首先是年齡,可以算一筆賬,本科畢業是22歲,碩士畢業是25歲,按照目前博士最快三年畢業計算,那末28-29歲的時候博士畢業,這個年齡段的博士在就業市場是有競爭力的。因此,對於應屆生來說,一路從本科讀到博士,時間上合算,性價比最高,如果能夠碩博連讀,那末27歲就可以博士畢業,就更完美了!直接說吧,對於博士畢業生來說,年齡是個重要籌碼!三十歲是個檻!年齡輕一歲,就業競爭力多十分!記住,老博士不吃香!超過33歲的博士,幾乎不能進科研院所和高校,因為按照規定,35歲以後不能申請青年基金!當然,女博士可以放寬到四十歲,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女博士很多已經幹不了太多工作,顧家的多!所以更難找工作!

其次是性別,除非有了穩定的男朋友,強烈不建議女生單身讀博,強烈不建議。女生全身心讀博的結果很可能會年齡做拖越大,最後談對象又是一個問題,往往不得不屈就!科研也沒做好,自己個人問題也沒解決,家庭也沒有著落,這樣子真的受罪!

第三是個人的科研能力和興趣!如果說國內的碩士現在越來越水,可能同意的人很多,但是,國內現在高校博士的畢業要求可不低,因為博士是導師課題組的主力軍,碩士指望不上,都等著博士發論文幫導師結題拿項目呢,所以導師普遍會壓著博士幹活!論文要求也很高。因此,博士想劃劃水就畢業,特別是名校博士,絕對不可能!有的博士七八年都不能畢業,家裡老婆孩子都有了,每個月拿點科研津貼,日子過的沒皮沒臉,不好受!所以,僅僅從以後好找工作的角度,夢想劃劃水,混日子就能博士畢業,難!

所以,博士學位是個好東西,但是,對於個人來說,適不適合,必須充分考慮好,因為你一但決定了要讀博士,這就是一條不歸路!沒有退路,只有咬牙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