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死得時候趙普在哪裡,那段時間趙普都在幹什麼?

駐足小站看歷史


趙普(921~992年),字則平,祖籍幽州薊縣。23歲時在永興軍(今陝西長安)節度使劉祠帳下作一幕僚,後輾轉至南唐境內的滁州鄉下作一教書先生。956年,後周用兵淮南,趙普在滁州向趙匡胤獻“奇計”大破滁州。先後被升遷滁州(今安徽滁縣)、渭州(今寧夏隆德縣東南)、同州(今陝西大荔縣)等地軍事推官、節度使推官和掌書記,成了趙匡胤的親信。960年助趙匡胤陳橋兵變後,趙普因有擁戴之功,遂成北宋的股肱勳臣,太祖對其言聽計從,“親如左右手,事無大小,悉諮決焉。”並掌握軍政大權,“出則擁上將軍之旗鼓,貴居方面;入則配大丞相之印綬,首冠臺司”。

宋初,趙普審時度勢,幫助趙匡胤迅速鎮壓了李筠(昭義軍節度使)、李重進(淮南節度使)的叛亂,並制定了統一戰爭的方案和採取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

宋承後周疆域,主要據有黃河中、下游地區,當時南方廣大地區割據政權並立,北方則有強盛的遼國雄踞毗鄰,北漢盤踞河東太原,國雖窮但兵強悍。這種“臥榻之外,皆他人家也”的複雜局面,對銳意實現統一的趙匡胤來說,不能不感到十分棘手。北宋趙匡胤按照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先兼併了南方割據政權,然後揮師北上消滅了北漢。從而擴展並奠定了北宋的疆域。

因為趙匡胤是採取手段(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所以他對如何鞏固自己皇位很上心,特別是“二李”起兵謀反之後,唯恐再有如“二李”效法“陳橋兵變”之舉,於是,便召趙普問道:“我想使國家長治久安,你有什麼可行的妙策沒有?”趙普當即提出了“削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的對策。趙匡胤認為趙普所言極是,不失為良策,遂於建隆二年(公元960年)三月,首先罷免了慕容延釗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調離京師,到外地任節度使。並且,從此以後,此職不再授人。趙普又為太祖獻策:“臣也不憂此輩叛亂,然而,細觀數人,皆非統御之才,恐不能制服部屬,萬一軍伍作孽,彼等亦不由自主。”趙匡胤遂“杯酒釋兵權”,石守信、王審琦等大將辭職上交兵權去外地當節度使去了。因趙普獻策有功,晉升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趙普辦事幹練,遇事有見地,具有“龍吟虎嘯,雲起風從,如懷萬頃之波”的性格和胸懷。晚年壯心不已,倍加勤奮。“酷愛讀書,經史百家,常存几案,強記默識”。每次下朝回到家裡手不釋卷“讀之竟日”,到第二天上朝,處理政務得心應手。歷史上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說。並且敢於堅持原則,剛毅果斷,執法不阿,辨偽懲惡。

趙普雖為朝廷竭心盡力,深受太祖恩寵,但因有斂財受賄,私運木材擴展府第,又有官員冒充趙普名義經商等問題,趙普子承宗竟然違反宰輔大臣間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樞密使李崇矩之女為妻,這有架空皇權的危險。太祖深為不滿,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又上本參奏,太祖大怒,於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罷去趙普宰相之職,貶為河陽三城節度使。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太祖駕崩,其弟趙光(匡)義即位,即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即“燭影斧聲”之疑),任參加政事盧多遜為宰相。

故太祖趙匡胤駕崩之時趙普被貶在河陽任上。若趙普未被貶在宰相位,那麼根據太祖趙匡胤平時最信任有事可商議之第一人為趙普,故斯時太祖有重大事情會召趙普商議,或者令趙普、趙光義二人來議。那麼還有沒有“燭影斧聲”之疑,太祖會否駕崩或可沒有,歷史或者就要重寫了。

趙普不但是陳橋兵變的策劃者和參與者,而且是宋初大政方針的決策者,是最高統治集團的“智囊”。他三次為相,“出入三十餘年”,兢兢業業,建樹甚多,成績昭然,對奠定和鞏固北宋的統一局面做出了重大貢獻。生前以功先後晉封為梁國公、許國公、魏國公。死後先後追封為長定王、韓王、配饗太祖,以隆重規格葬於洛陽北邙之原。


劉文廣


趙匡胤的交接班留下千古謎團,無論是兄弟深夜談話時,說的“好做好做”,還是燭影斧聲,柱斧斫地,都讓後人浮想聯翩,在開寶皇后先召趙德芳不果,被晉王趙光義搶先一步登基,隨後發生系列事,只是形勢一邊倒,沒有起什麼大的波瀾。這時,細心的人便會發現,在這場大爭中,少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身影,就是參與陳橋兵變,宋朝丞相,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等事的開國老臣趙普。

事實上,作為趙匡胤心腹重臣,趙普不僅在政事上出謀劃策,文定天下,對於趙匡胤與趙光義的微妙關係也有所知,並曾積極參與到立儲之事,也有證據證明他是反對傳位給趙光義的。不巧的是,在趙匡胤死前這段時間,趙普由於過於驕狂、擅權,打擊異己又貪財無厭,弄得趙匡胤惱怒不已,一面擴大參知政事的人員,讓薛居正與呂餘慶參與進來分割相權,又暗削去其心腹,再一舉把趙普送離京城,任河陽三城節度、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可見趙光義當上皇帝前後這段時間,趙普正好不在京師,後來見換了新主,趙普也以老病求歸京師,趙光義不待見他,政敵盧多遜執掌朝政,也對他加以打擊。弄得開國功臣趙普很狼狽。經過平北漢北伐遼國等事,趙德昭死後,趙廷美與趙光義的矛盾漸起時,趙普看準機會,主動向趙光義提醒他有參預知道宋太祖、昭憲皇太后臨終顧託之事,即參與《金匱之盟》產生現場,得到趙光義重視,盡棄前嫌,就此重用,直到逝世。


南方鵬


趙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則平。幽州薊州人。《宋史》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這大概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

言歸正傳,後周顯德七年(969年),當時禁軍最高統帥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史稱“黃袍加身”“陳橋兵變”。趙匡胤領兵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可見趙普是北宋的開國功臣,有擁立之功!

趙匡胤聽取趙普建議,吸取後周滅亡教訓於建隆二年(961年)“杯酒釋兵權”,削奪朝中諸將兵權,乾德二年(964年),趙普任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負宰相責任。乾德五年(967年)春,趙普加職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宋史》記載“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說明在位之初,趙普確實是為好宰相。

到了宋太祖後期,趙普開始居功自傲,專權貪婪。有一次宋太祖去看望趙普,也是偶然的發現趙普的床下面有很多的瓶子,極為好奇,於是打開看看究竟,結果發現瓶子裡竟然都是一粒粒的小金子,趙普見狀也知道了沒法隱瞞,就坦白說是吳越王錢俶送的,當時宋太祖並沒有什麼異常,還打趣說,錢俶大概是覺得朝中的大權決定都是由趙普來定的,於是巴結。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沒有什麼,但是宋太祖畢竟是帝王,心中怎麼能痛快,於是暗中開始消減趙普的權利,直到後來趙普違禁運送木材和通婚方面的事情,政敵盧多遜藉機彈劾,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趙匡胤將趙普罷相,外放地方節度使。

答案來了:宋太祖駕崩於開寶九年(976年),此時趙普正在河陽三城節度使任上,估計應該在想著如何早日回到權力中央。

當然,趙普的政治生涯遠遠沒有結束,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史載“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繼遷太子少保。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九月,普升為司徒、梁國公,二次入相。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十月,普再次免相職,出任武勝軍(治今河南鄧縣)節度、檢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伐遼久未班師,普上疏力諫收兵息戰。雍熙四年(987年),普移山南東道(治今湖北襄樊)節度,改封許國公。 端拱元年(988年),普被冊封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

宋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十四日,趙普卒於洛陽,享年71歲。太宗趙光義聞訊後,追封他為真定郡王,諡忠獻。次年二月,趙普遺體葬於洛陽邙山,結束了輝煌無比又頗具爭議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