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宛若清兮


白居易是唐朝詩人,其詩歌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婦孺皆知。《大林寺桃花》就是這樣一首七絕。寫作此詩時,詩人正仕途不順,心情黯淡,適春歸盡的四月來大林寺遊玩,看見寺中桃花的盛放,便借景抒情,留有此篇。人間到了四月春已去,傷春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山寺之中桃花盛開,春意盎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如此情景,讓詩人眼前一亮,復然表現出對春來的熱愛。常恨春歸無覓處,著一恨字,表現出詩人的怨春歸去的早,不知轉入此中來,卻原來春並未歸遠,而是來到了這山林之中,詩人的情感可謂跌巖不斷!!





秋春之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體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留戀和喜愛之情。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

大林寺桃花

一一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首詩是作者於當年初夏四月份來到大林寺,而這個時候山下的花草已褪去豔麗,而此時卻在山寺中看見了剛剛盛開的一片桃花。

作者用很少的文字,就把春天描寫的真實生動,更把看見桃花的那種驚呀與喜悅的心情表達的是淋漓盡致。整首詩可以說是切入點巧妙,立意新穎,語言簡煉,妙趣橫生,不愧是一首千年佳品。

為什麼說《大林寺桃花》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留戀和喜愛之情?

可以說在詩人上廬山之前,還在為短暫春色的消失而悔恨和失望。可當他到了山上,偶然發現一片桃花爛漫的春天景映入眼簾時,心中的惱怒和失望一下子消失的無影無蹤,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湧上了心頭。

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時,可以說是動了番心思的,既想把看到這世外桃花激動的心情充分表達出來,又想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讓人一看便知,朗朗上口。

因此,他就用看的見的實體桃花來比喻較為抽象的春色,桃花的出現,一掃山下春光不再的不愉快,轉憂為喜,一下子,所有的不開心,煩惱事統統拋開。作者把全身心都投入進了這片得來不易的春光。

這首詩的可貴之處還在於,詩人為了將看到的春光寫的生動形象,就採用了擬人化手法,很有趣味化,把春光描寫得像一位活潑好動的小姑娘,帶著微笑,忽來忽去,讓人捉摸不定。

所以我們說正是由於詩人內心充滿了對春光的無限留戀,才能寫下這樣一首充滿童趣的詩來。

當然寫出這樣對春光無比留戀的心情,是和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創作的。當年他直諫不諱,冒犯了朝庭上層,因此,受朝廷排斥排擠,才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正是由於才幹不能被認可,仕途的挫折,前途的渺茫,讓他的心情十分苦悶煩惱。而這時人間四月裡春光不再,更加增添了他內心惆悵,為了排除苦惱,他來到了廬山上,而恰巧高山古寺中的桃花這時才剛剛盛開,好像是特地為他而開的一樣。他的那些煩惱,憂愁正是由於這片桃花的出現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D東哥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大林寺桃花》就是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游完廬山大林峰的大林寺後,有感所作。

《大林寺桃花》的意思及表達情懷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的大意是,四月,大山外面的百花已凋零殆盡,而山裡古寺的桃花才剛剛盛放。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詩的字面意思是寫桃花,到大林寺來春遊,想不到這裡的桃花開得如此鮮豔,別有一番情趣。本來以為春天過去了,其實它沒有過去,而是偷偷地躲到這大山裡來了。

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兩個方面的情懷

一是懷念過去曾經春風得意的日子,感到有點怨恨、失望。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遊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二是希望自己的事業還有“第二春”。雖然現在被貶為司馬,但自己相信這只是暫時的挫折,還會就像大林寺的桃花一樣,只要鮮豔盛開,總會被朝廷發現並得到重用。

所以,此詩看似平淡自然,是一首紀遊詩。但細讀之,卻是意境深邃,寄託了詩人對個人前途的美好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