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悟永悟”與“悟後迷”

“一悟永悟”與“悟後迷”

師曰:吃飯算不算大機大用?

弟子曰:遇緣而施,緣息即止。不一定就非得發大願而廣度眾生。

師曰:發大願才叫大機大用?

曰:師父,我的確是把發大願度眾生做為大機大用了,而把穿衣吃飯……當成了小機小用。就像永明延壽禪師著《宗鏡錄》百卷;大慧宗杲禪師也留著三十卷……

師曰:你是以宗門見解為大機大用?

弟子曰:我是以明心見性為大機,於世俗中廣度眾生為大用。

師曰:不失本份為大機,發揮本份為大用。

問曰:師父,就像我們於紛擾世俗,如何發揮我人之本份?

師曰:不失則任意發揮可也!豈有定式!然,不失豈易事哉!相續也大難啊!所以,悟後保任是關鍵。長養聖胎啊!你咋不問應如何保任呢?

曰:師父,見性之後如何保之?

師曰:無事於心,無心於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師曰:其實是自知而不是見。顯現時自知也!無心於事,無事於心是回到無心是道的狀態,故名保任功夫。心性不生又不生個什麼呢?不生念想!

應無所住而顯現其心!先這樣比較好。若也隨流得妙,起念而不蓋覆真性,則可任他隨波逐浪去!臨濟曰:山僧見處,覓一芥子許生滅了不可得!誠可信也。

師曰:善惡諸業拘他不得。南泉斬貓,豈還命債!他入寂光連“我人”也無。大象不行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悟後,就只剩個相應不相應的問題了,故須保任!若打成一片,就永遠相應了。

師復曰:有人支持“一悟永悟”之說,也有人支持“悟後會迷”的說法,並都能找到古德在這方面的言論而各執一邊,莫衷一是。是以我今略辨之!

如果將開悟見性比喻成見月,即使月亮會有被雲遮住的時候,但一旦月亮再從雲端露出來,又怎麼會不認得它呢?

如果這就是“一悟永悟”的解釋,那是可以成立的!並且,這個悟——對月的識得,是不需要你去保任的,只要一時識得,就會終生都識得。

那麼,悟後迷與悟後保任的說法,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嘛,是悟後得力不得力或相應不相應的問題了!你就算認得了月亮,但月亮也未必時時露出來吧!如果我把月亮露出來了稱之為悟,月亮被雲遮住了稱之為迷;

前一刻月亮顯現稱之為悟,後一刻月亮又被雲遮住了稱之為迷的話,這不就是悟後迷了嘛!所以古德也才有“一念見性一念佛,念念見性念念佛;前念迷則佛是眾生,後念復悟則眾生是佛,迷悟只在一念間”的說法嘛!

你的悟境在未能打成一片前,就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顯現而見到它,這不就是古人所謂的“於中知有,相續也大難”嗎?這不就是需要悟後保任和善護念嗎?

古人說“大悟十八回(大的相應,相續時長的有十數次),小悟無數(小的相應,相續片刻,容易走作、打失)”,在未打成一片時,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嗎?香嚴四十年才打成一片呢!又豈是你想否定就否定、想不承認就不承認的呢!於此可知:認得它,容易;讓它相續不間斷,難!開悟見性,容易;悟後保任,不容易。

“一悟永悟”與“悟後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