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不一開始自立政權,反而去給別人打工呢?


一方面是諸葛亮自己不想。另一方面是條件不允許。

從主觀上講,諸葛亮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忠君報國的思想深入骨髓。他自比管仲樂毅,都是著名的賢臣。另立門戶,創立基業這種事情,他想都沒想過。

而且,就算他想自立為王,也不現實。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大大小小的軍閥草寇多如牛毛。那個時候,弱小的勢力還有生存的空間。就像劉備,起兵之初,常常只三五千人,也一樣能夠生存。而且只要謀略得當,完全可以消滅周邊敵對勢力,做大做強。比如孫策,最初只有兩千。後來坐擁江東數千裡江山。如果諸葛亮是在那個時候出山,完全有可能自立為王,成就一番大業。

可惜諸葛亮出山太遲,等他出山的時候,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劉表劉備孫權劉璋都是擁兵數萬乃至數十萬,地盤上千裡的大軍閥,天下的大勢基本已經確定。根本沒有小軍閥小勢力生存的空間。

諸葛亮此時另立山頭,還夠這幾位一頓爆錘呢。不出一個月就會被剿滅。

所以,不管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諸葛亮都不能自立為王。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甚至牽涉到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是最聰明的人就要當最大的官?只有這樣才公平?其實很未必,以色列曾想請愛因斯坦當總統,大概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但老愛很痛快地拒絕了。當然有人說術業有專攻,愛因斯坦不當就算了,那諸葛亮、劉伯溫等都神機妙算,玩弄天下於股掌之中,為什麼不自己拉一支隊伍打天下、當皇帝?何苦輔佐別人,為他人作嫁衣裳?

歷史上超一流的政治人物有兩種,都絕頂聰明。一種是舉重若輕又愛熱鬧的,敢擔事,能攏住人,像劉邦、朱元璋之流,能當老大、打天下、當皇帝;一種是舉輕若重又愛清靜的,像張良、諸葛亮、劉基等,算無遺策、謹小慎微,適合參謀、治理,能當謀士、宰相,要當老大還缺乏點狠勁和衝勁,他們能用則用,不用則隱,並沒有極強的權力慾,只有強烈的智慧欲。因此張良先出後隱,諸葛亮、劉伯溫都是先隱後出。而且謀士未必就是最聰明的,只不過各種演義誇大了他們的作用。老大主要做判斷題,參謀主要做分析題,判斷不一定就比分析簡單。謀士可以很多,老大隻有一個,你說哪個更不容易?

退一步說,即便諸葛亮確實比劉備高明得多,不跟劉備了,自己扯旗拉隊伍去爭奪天下,當然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造反總得有個由頭吧,否則誰能跟你?雖然陳勝早就喊出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狠話,但那只是農民式的狂妄,沒多久就打臉了,不像劉邦,有韓國貴族張良和體制內的蕭何和不世出的戰神韓信等助力,才一舉奪得天下。在漢末,張角學陳勝,結果被團滅。

因此,真正能有資格打天下的,還是要講點“種”的,可以分為三類,或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皇種”,像劉備,掛著個“皇叔”的名號,也就是說,劉邦本來沒“種”,當上皇帝朝代時間長了,也就變成新“種”了。而且是規格最高的“皇種”。第二層是“官種”,像二袁、曹操、孫堅、劉表之類,祖上好歹都有官職,掌握了大量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天下大亂,便可以用來投資了。第三層就是“民種”,陳勝、張角那樣的純底層,苦大難深,時勢契合,也能一呼百應,鬧出點動靜。

再回看諸葛亮,小地方的大戶人家,三類“種”他都不沾,沒有“命運共同體”,靠什麼拉隊伍?最聰明的人往往也是最現實的人,於是對於他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加入一個“種類”,第三類根本看不上,況且自己長大時已經敗了。第二類與自己的政治理念不符,能去但不願意去。唯有第一類,與自己的想法正契合,雖然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得利不大,但無論成敗,得名絕對大大的。作為文化人,最看重的還是名聲。於是不管於公於私,從個人性格氣質和“種”類來看,還是加入隊伍比自己拉隊伍更現實。

因此,諸葛亮自己拉隊伍的可能性不是說絕對沒有,但概率不高。


柳樟筆劍


你好,我是文化星河,我來回答。

諸葛亮最開始不自立政權,我認為是兩方面原因:

第一是,實力不允許,諸葛亮是謀臣一類的人物,本身也沒有很大的背景,在漢朝,沒有背景是不可能聚集太多人在你身邊的。參考曹操,曹參之後。劉備,劉皇叔。

第二是,漢朝末期,很多讀書人,還是以劉家天下為正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君臣觀念很強。

所以,看諸葛亮,最後劉備託孤後,手握軍政大權,都不反劉家天下。當時東漢末年,漢獻帝還在,他會自立政權嗎,明顯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