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和皇帝是什麼關係?

wau老師


晉王”這個爵位到底有何奇怪之處,為何歷史上有不少皇帝是從 晉王 這個 爵位登上皇位?我們來看看是哪幾位。

  第一位、晉武帝司馬炎。曹魏後期,曹魏政權被司馬昭獨掌,魏國皇帝曹髦儼然成為傀儡皇帝,後來司馬昭又殺掉曹髦,立曹奐為魏國新帝,並強逼曹奐封自己為“晉王”。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晉王之位。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曹奐退位,並讓位於他。從此司馬炎徹底取代了曹魏政權,建立了西晉,成為西晉的開國之君。

  第二位、隋煬帝楊廣。隋朝在建立之後,隋文帝楊堅將自己的長子楊勇立為太子,其次子楊廣被封為晉王。公元589年,隋文帝命楊廣為兵馬大元帥,帶兵五十萬,全力討伐陳國。楊廣憑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很快就滅了陳國,使得分裂200多年的華夏大地再一次得到了統一。

  在隋文帝統治後期,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之間為了爭奪皇位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最終楊勇被楊廣打敗,從而丟了太子之位,失去了繼承大統的機會。公元600年,隋文帝封晉王楊廣為太子,隋文帝楊堅去世以後,楊廣繼承皇位,成了歷史上那位惡貫滿盈的隋煬帝。

  第三位、唐高祖李治。在唐太宗老年時期,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立誰為皇位繼承人。同樣,李唐皇室諸位皇子之間的矛盾也日漸嚴重,唐太宗李世民也陷入了和他父親李淵晚年時一樣的苦惱之中。後來身為太子的李承乾見登基無望,於是被迫舉兵造反,結果沒能鬥過李世民,失敗被廢,而同期參與爭奪皇位的李泰也被李世民廢掉。在此之後,可以繼承李世民皇位的皇子,只剩晉王李治一人了。

  公元643年,李世民正式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入住東宮,並開始監國理政。公元649年,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作為太子正式登基稱帝,史稱唐高宗。

  第四位、唐莊宗李存勖。在唐朝末年,唐昭宗為了鞏固江山,不但冊封了多位節度使,而且還冊封了很多異性諸侯王,唐昭宗就曾經立李克用為晉王。在李克用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李存勖接任晉王之位。

李存勖繼承王位以後,多次與後梁政權展開激戰,最終打敗了後梁軍隊,剷除了他稱帝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稱帝,後世稱他為唐莊宗。

  第五位、宋太宗趙光義。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以後,登基建國,開創了宋王朝。他為了封賞助自己建國的有功將士,就封自己的弟弟趙匡義為晉王,趙光義在趙匡胤建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以後,趙光義不知道用了何種手段登基為帝,成為宋太宗。對於這樁千古疑案,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有人說趙匡胤是趙光義害死的,繼位詔書是他偽造的。同樣,也有人說趙匡胤就是想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那段歷史到底有怎樣的真相,估計也只有死去上千年的趙匡胤和趙光義二人清楚了。

  實際上,這幾位“晉王”能夠登基為帝,靠的就是他們傑出的政治才能。同時這也反映了“晉王”這個爵位到底有多麼吃香,基本上只要登上“晉王”之位,基本上都可以在進一步成為皇帝。


lyg視頻君


許多歷史人物在登上皇位之前,封號或自封為晉王,可以說晉王離皇帝只是一步之遙。

以下是歷史上四個由晉王登基為皇帝的例子,如晉武帝司馬炎,隋煬帝楊廣,唐高宗李治和宋太宗趙光義。

一.晉武帝司馬炎

曹魏後期,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掌控,後由司馬炎承晉王之位。公元266年,司馬炎逼傀儡皇帝曹奐退位,並禪位於自己。司馬炎稱帝后建立了西晉,成為西晉的開國之君,即晉武帝。

二.隋煬帝楊廣

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封次子楊廣為晉王。楊廣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平陳國,戰功顯赫。後來,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之間為了爭奪皇位開打,楊勇被楊廣打敗,並失去太子之位。隨後,隋文帝封晉王楊廣為太子,隋文帝去世後,楊廣繼承皇位,即隋煬帝。

三.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後期,李世民對皇位繼承人選甚是苦惱,並舉棋不定。後來身為太子的李承乾見皇位無望,便舉兵造反,結果叛亂很快被李世民平息,因此太子李承乾被廢,其餘參與叛亂的皇子也被懲處。因此,可以繼承李世民皇位的皇子,只剩晉王李治。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李治作為太子正式登基稱帝,即唐高宗。

四.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在宋朝建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後趙光義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晉王。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以後,趙光義登基為帝,成為宋太宗。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凝沙學史


晉王和皇帝是什麼關係

在我國曆朝歷代中,被封為晉王的大約有十多位,這些晉王們大多和皇帝的關係很是微妙,取而代之不在少數,其中最有名的非司馬昭,司馬炎父子莫屬了。

說司馬昭父子最有名原因有三。

第一,司馬昭、司馬炎父子都被封為晉王。

司馬氏得天下,不得不先說司馬懿,司馬懿是一個心狠手辣,不顧道義的人,為後世所不恥,他被後世歷史學家批評為“以狐媚取天下”。這狐媚二字很恰當,一點也不冤枉。敘述司馬懿一生,便是他如何媚了三個人,哄了一個人。

司馬懿先騙了曹操,後騙了曹丕,最後又騙了曹叡。他騙這三個人,所用的手段都是一個媚字。騙這三個人以後,他又騙曹爽,把曹爽騙進了鬼門關。這一次,他所用的不再是“媚”,而是“哄”。

司馬懿哄騙曹爽投降,奪得大權後,硬是把曹爽兄弟四人以及親信十人,以謀反之罪夷滅三族。同時命令所有曹姓王爺、公爺都搬到洛陽來住,一切行動由他派人監視。

所以後來東晉明帝聽王導講祖宗得天下的故事,竟羞愧的抬不起頭,說:若是這樣的話,晉朝怎麼會長久!

司馬懿沒當過晉王。

司馬懿死時,虛歲七十三歲。

大魏朝廷中,極多是司馬懿的黨羽,這些人一致主張,朝廷大權由司馬懿大兒子司馬師繼續執掌。

司馬師是個知兵之人,也是個及其厲害的角色。

當年司馬懿父子三人在與曹爽爭權時,司馬師是立了大功的。發難前夕,司馬昭整夜行坐不安,司馬師依舊安穩睡覺,到了早上,司馬師一聲呼喊,原本他私自養的三千死士立刻集合起來,人們都弄不清楚這些人一剎那是從哪裡來的。司馬師陳兵司馬門,佈置的很嚴謹。司馬懿見到後很是高興,說:這孩子還真會辦事。

司馬師也沒當過晉王。

司馬師死後無嗣,他所執掌的大權,入於其弟司馬昭之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就是司馬昭自己想當皇帝,又扭扭捏捏。他於魏少帝曹奐即位後,叫曹奐封自己為晉公,可是他又堅決辭讓,此後,少帝與他又在扮演了一個硬要封,一個硬是不肯接受的騙人的把戲。到了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司馬昭才裝出“只得接受”的樣子。

只過了四個月,公元264年3月,司馬昭叫曹奐升封自己為晉王。

司馬昭做了晉王,下一步就是自己要做皇帝了。然而八字不好,當晉王只當了一年又五個月,便一命嗚呼,享年五十五歲。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昭死後他嗣為晉王。

所以司馬昭、司馬炎父子都被封為晉王。

第二,司馬昭當晉王時,殺害了大魏皇帝曹髦,司馬炎做晉王時,廢黜了大魏皇帝曹奐。

我們應該替司馬昭說一句公道話,司馬昭本沒有計劃要曹髦死,是曹髦自己找死。

司馬昭還沒做上晉王時,魏國皇帝是曹髦,曹髦對司馬氏三世專擅朝政,政不由己,十分痛恨,每天都在擔心被廢黜,下決心要扼制司馬昭,曹髦於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率領宿衛、蒼頭、官僮討伐司馬昭,司馬氏的兵士見魏主揮劍親戰,畢竟有所顧忌誰也不敢上前,司馬昭心腹賈充呵斥他們說:司馬公好生畜養爾等多年,正為今日之事,不問是誰,動手便是。於是太子舍人成濟手持戈矛衝著曹髦刺去,直至前身洞穿而刃出於背,曹髦當即慘死在車上。

曹髦死後,司馬昭迎立了曹奐為皇帝。改甘露五年為景元元年。

五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只當了四個月的晉王,等不及過年,便毫不客氣的逼使與自己同齡的魏元帝曹奐蟬位,自己登基稱帝,立國為晉,於大魏鹹熙二年十二月(公元265年)改稱為大晉泰始元年十二月。

第三,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分別滅掉了西蜀和東吳,國家實現了統一。

公元263年,晉王司馬昭兵分三路,大舉伐蜀,大將鄧艾長驅直入,到達成都,後主劉禪向大魏皇帝投降。十七年後,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調遣大軍,兵分六路,突破長江天險,龍驤將軍王濬的樓船率先抵達石頭城下,吳主孫皓投降。西晉完成了統一。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曹操曾經想拼出一個統一的局面。諸葛亮也試圖幫助劉備與劉禪,以追求同樣的目的,卻鞠躬盡瘁而死。曹操與諸葛亮的才幹,均比司馬昭和司馬炎高,高的不成比例。

為什麼司馬昭和司馬炎先後輕輕一動,就吞併了西蜀和東吳,實現了統一呢?

這大概是與國人固有的思想密不可分的。

自孟子以來,中國人的政治思想都有了“天下定於一”與“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等等牢不可破的“定論”。他們接受了孟子的判斷,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因此地上也不該有兩個大王。倘若有,是違反天道的,不能長久。

除了這種心理因素以外,三國的大臣和人民也有點感覺到,在分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分久了就懷念過去合的時候的光彩。

因此,司馬昭和司馬炎把三國分裂局面合了起來,合的十分容易。

可是西晉的統一,只是暫時的合,過了十年便有了八王之亂,接著又有了“五胡亂華”開始了長達三百多年的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一直到李世民,由於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這些第一流人才做幫手,才把中國真正的合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