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程序員該何去何從?

北漂的靈魂


程序員30歲屬於正當年啊!為啥會覺得30歲就沒有出路了呢?

本人也是程序員,我深知業內有一個公認的結論:程序員是吃青春飯的!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但是也許題主的理解不一定正確。暫且不說博士,就拿碩士來說,畢業就已經26歲左右了,如果說30歲就開始迷茫考慮轉行那未免也太誇張了點吧。

程序員是吃青春飯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去理解為什麼大家會這麼說:1)首先,中國的互聯網發展的比較晚,大約是2000年左右,因此第一批互聯網從業者至今平均年齡也才40多歲,但是為什麼目前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很少能見到40歲以上的程序員呢?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那時候本來從業者就少,不像現在每年多少萬的畢業生。而且他們很大一部分已經賺得盆滿缽滿,要麼財富自由不需要繼續苦逼地寫代碼謀生了,要麼已經成為某個公司的高層領導了,所以你很少能看到你身邊有40歲以上的程序員;2)其次,就算是"青春行業",那對於這個青春的定義我覺得應該是40歲,而不是題主所說的30歲,30歲應該是程序員的黃金年齡,無論是精力還是經驗都是最佳年齡段。到了35歲以後,雖然經驗可能比較豐富,但是精力(主要是熬夜加班)和寫代碼的速度等肯定比不過30歲之前的年輕程序員。因為互聯網是一個快節奏的行業,技術更新迭代非常快,如果你40歲還沒有升到管理崗位,還想繼續寫代碼可能是力不從心了。

綜合以上分析,程序員30歲完全不用擔心何去何從的問題。如果想要未雨綢繆的話,把接下來10年規劃好就行了,如果確實不喜歡這個行業,那就另說了。



大漠蒼狼Tony


我自己做了很多年的程序員,並且做了十多年的招聘的技術面試,所以作為過來人,告誡30歲的程序員要居安思危。

一般到三十歲,經驗有了,編程也是熟手了,我們原來開玩笑,可以閉著眼睛編程了,工資也上去了,但實際上這個時候很危險了。因為不管是我們自己招聘,還是我們去應聘,對三十歲以上的程序員都已經很慎重,絕對不會要菜鳥或者很淺的了。

程序員有兩種,一種是通用型,一種是和某個行業深入結合。前者是要把編程玩到極致,比如當年還有borland c++剛時髦的時候,我一個朋友可以自己編寫出自己從頭編寫的windows powerbar;呵呵,估計現在的小朋友們都不知道這是啥了;可以把操作系統挖透,可以自己編寫小型os,到這個水平的話,三十歲以後工作還是很好找的。

如果是和行業結合,比如通信等,那就要深入瞭解行業知識,編程只是一種技能,兩者深入結合,能夠具備系統設計能力,才能到三十歲,心裡不慌。

三十歲以後的確體力、能力都有所下滑,所以程序員到三十歲起前,建議兩個準備,一個是要有儲蓄,可以滿足自己兩年不工作的要求,這樣子找工作時候或者遇到大型裁員時候心裡才不慌。很多時候遇到大型裁員,如果只是公司運行不好,這種會遇到很多公司來撈熟手,比較好找工作;如果是整個行業下滑,這種的話,會有大量類似屬性的人員釋放到人力市場上,會導致找一個合心工作要很長時間。

第二個就是三十歲的程序員要有系統設計能力,有參與兩到三個大系統的設計經驗,並瞭解架構設計難點。

程序員三十歲、三十五歲、四十歲,都是坎,都要培養自己隨時可以外部繼續就業的要求,還是那句話,一到兩年可以不工作的儲蓄;本行業上游的技術能力。

只要自己平時給自己多敲警鐘,才能讓自己具備隨時的再就業能力。


仗劍天涯行天下


30歲,對很多程序員來說,的確是個大坎。

藉助移動互聯網這個風口,中國既湧現出了很多大神級別的程序員,也有很多碼農勞工,靠勤奮與勞動掙一份血汗錢。這裡面,有實力因素,也有運氣因素。

每個碼農職業生涯如何?我們可以簡單來總結最成功的“程序員”是怎樣的:

第一種,程序員中的“掃地僧”,最高境界的程序員。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阿里巴巴的多隆大神了。

多隆原名蔡景現, 淘寶第一個程序員,被稱為阿里的“掃地僧”。

阿里巴巴的諸如文件系統TFS、key-value系統Tair,Cache、搜索、通訊框架等都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既懂C/C++語言,又懂Java和內核;既可以深入技術底層,又能切入到高層業務領域,從前端到後端,知識既廣又深。

據說,多隆也不喜歡帶團隊,從2000年加入阿里後,只專注於寫代碼,現在多隆在阿里的層級是P11,相當於副總裁級別,2014年,阿里在上市之前的最後招股書中新增了三位合夥人,多隆就是其中之一。

這應該是純粹程序員的終極理想與最高境界了吧?

第二種,從程序員到位高權重,財務自由

比如微信教父張小龍,阿里雲首席安全科學家吳翰清等等,靠著超強的實力與天賦,沒有自己創業,依靠大平臺依舊是無數人崇拜的偶像。

第三種:從程序員到創業一把手董事長

比如百度的李彥宏,騰訊的馬化騰,金山WPS教父求伯君,小米董事長雷軍等等。

這是金字塔最頂端的一幫人,恐怕也是所有程序員們的終極目標了。

除了這些金字塔最頂端的人,對芸芸大眾普通程序員眾生來說,30歲的確是一個比較大的坎。

但對大部分人而言,可能只是下面的一種:

第四種,拼體力,拼腦力的程序員;

第五種,混吃混喝工作穩定的程序員;

第六種,或主動或被動轉型的程序員;

……

這幾種類型的程序員,其實,風險和壓力都是挺大的:

拼體力與熬夜,比不上20多歲的年輕人;

論待遇,還比20多歲的年輕人要高不少。

難怪,很多互聯網公司會對大齡程序員“下手”裁掉。

當然,也有不走尋常路的程序員。2020年,一位90後字節跳動程序員郭宇,在字節跳動6年,職級達到了資深技術專家,手握字節跳動0.5-4個億RMB的期權價值,28歲已經坐擁上億身家。今年2月已經宣佈光榮退休,開啟養老生活,據圈內人透露,郭宇現在旅居日本開溫泉酒店,在日本各地有多處房產……

如果我們既沒有大神的命,也沒有大神的實力。那就得好好的面對社會現實,甚至有一些阿Q精神也是必要的。畢竟,就像硬幣一樣,任何事情,都既有悲觀不好的一面,也有樂觀積極的一面。

移動互聯網時代,在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無論是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還是底層的操作系統,都是無數碼農們嘔心瀝血一個代碼一個代碼給敲出來的。這是虛擬世界的基石。

如果能夠逼一下自己,不斷挑戰自己,跳出舒適區,變成既懂代碼,又懂業務與管理的複合型人員,那30歲之後的轉型之路,就寬廣的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