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劉邦在“鴻門宴”上勝出。其中揭示了個什麼道理?

老王頭談歷史


通過項羽的行動,可以充分證明此點。項羽當年倔起江東,領導農民起義隊伍,掃平各地動亂。“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這是當他行為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群眾滅除暴秦政權願望時,他受到了群眾的擁護之故。因為如此,他的舉措行為,也便能符合客觀要求,能以透過形式看到本質,而處處取得主動,最後獲得成功。

而當他“勝利”“成功”之後,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幾乎是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被一片歌頌、崇拜、畏服的聲音所淹沒,蔽塞了他應有的理智與聰明。更因為到處屠城殺戮,他就迅速地喪失了群眾的擁戴。在行動舉措上,也是處處用主觀臆斷客觀,變得十分被動而愚蠢。

用《鴻門宴》上的項羽形象,來印證此點,就更為鮮明。由於項羽的“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他竟然為劉邦的一套卑詞厚幣所欺哄,輕輕放走了自己送上門來的強大的敵人。

他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諂言和諛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內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為,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於挽救的敗亡種子。

第二點,本文說明了不自覺的資敵行為是最為可怕也最為可恨的。項羽集團的項伯,可以作為最好的說明。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為,基本上都是處於不自覺狀態。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內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因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並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道德觀念出發,以致弄得不識真正的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為處事深合“義”“禮”。這種人的思想行動最可怕。因為不只他自己不識是非,別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為怪,因之墮壞大事。

第三點,本文說明,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劉邦後來批判他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說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說明這個道理。

第四點,本文說明凡屬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 通過本文中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緻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鴻門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它不只預示著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歷史變化的重要關鍵。

《鴻門宴》一文,它的本事雖然發生在二千多年前(公元前206年),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鮮明的教育意義與認識價值。


哇哦你好美


秦朝末年楚漢之爭,很容易讓人想起鴻門宴。那為什麼劉邦才是最終的贏家。

  首先他深謀遠慮,胸懷大志,劉邦入關的真正意圖是建立自己的政權。而項羽貪於財貨,好美姬。劉邦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從這點就能看出劉邦志在遠方。他嚴於律己,深謀遠慮,入關後的表現贏得關中父老的一致好評,為以後戰勝項羽打下了群眾基礎。鴻門宴上,項羽一味地向劉邦示威,而劉邦不以為意,大智若愚。在項羽面前故意貶低自己,為了自己以後掌權故意卑躬屈膝。使項羽放鬆了對他的警惕,更別說殺他了。其次他知人善用,虛懷若谷,籠絡人心。身邊許許多多的臣勇士都對他忠心耿耿,為以後打下天下儲備了強有力的力量,他不恥下問,遇事喜歡跟身邊的謀士商量,商討出合適的對策。鴻門宴就是聽從身邊人的良言才能平安度過的。最後他遇事冷靜當機立斷 。他入關後被項羽知曉,項羽大怒,整裝待發準備討伐劉邦,然而項羽並沒有因此自亂正腳,相反他與身邊人商討出好的對策,他自知以目前實力自然不敵項羽,因此向項羽故意示弱才是上策,這樣也能讓項羽放鬆對他的警惕之心。後在鴻門宴藉口上廁所逃跑。足以看出他的聰明才智。 因此從這些可以看出劉邦的智慧,相反項羽只是匹夫之勇不能成事。


唯一的知新


團結就是力量,無疑是一個真理性的命題,早已為人認可。但是,人們在實際行動中,想真正做到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其實很難。如果你是一位領導者,能夠讓部下以自己為核心,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則會收到“三人成虎”、無往而不勝的效果。否則,將難有成就,甚至一敗塗地。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一切。

劉邦在“鴻門宴”上,其實就是處於龍潭虎穴之中。他之所以能成功逃脫,不是因為有上天眷顧,而是因為他有一個精誠團結、齊心協力的團隊。而項羽一方不但不能目標明確地和諧共處、凝心聚力,甚至有人吃裡扒外,幫助對手。

實際上,“鴻門宴”上的項羽,不但要與劉邦集團鬥,還要與自己一方的人鬥。下面就回顧、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先說項羽一方:貌合神離

其一,主帥不能與謀臣相輔相成。

當時,劉邦的部隊率先入咸陽,搶了頭功。隨後,戰勝了秦軍主力的、強大的項羽也駐紮在了鴻門。之後,項羽聽說劉邦有稱王的野心,大為光火。於是,項羽就與謀士范增商議著除掉劉邦,以絕後患。



項羽(劇照)

但是,當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等人來到他的營地後,項羽見劉邦態度謙恭有禮,怒氣頓消,隨即宴請劉邦。酒席之上,范增多次暗示項羽趁機殺掉劉邦,項羽卻視而不見。無奈的范增只好偷偷地安排項羽的從弟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伺機殺掉劉邦。但沒能成功。

後來,當張良告訴他們劉邦已離開時,項羽沒吱聲,范增的臉卻氣青了。隨之,范增憤怒地說道:唉,將來奪你項羽天下的,必定是劉邦。那時,我們就都成了他的階下囚了!



范增(劇照)

其二,主帥不能與部屬同心同德。

項羽的叔父項伯得知項羽要攻打劉邦的消息後,急忙偷偷跑到劉邦的軍營中,通知自己的生死之交、劉邦的謀士張良,讓他趕緊躲避,以免殺身之禍。


到劉邦處找張良的項伯(劇照)

不願捨棄劉邦的張良為項伯引薦了劉邦。劉邦見到了項伯,並高效地與項伯結成了兒女親家。

溝通完感情後,劉邦對項伯述說了自己的苦衷:我攻破咸陽後,不敢私自動一點東西,天天盼望項羽將軍到來,以便把咸陽移交給他。現在卻被他誤會了,希望你回去後幫我在項羽將軍面前多加解釋。

返回鴻門的項伯,向項羽轉述了劉邦的話,並誇大了劉邦對項羽的敬畏之情。於是,項羽的火氣漸消、殺心漸去。

隨後,成了劉邦親家的項伯,見項莊在宴席上舞劍欲殺劉邦時,立即拔出佩劍與之對舞,並時時以身體掩護劉邦,導致項莊無法達到目的。


項莊與項伯舞劍(圖景)

再看劉邦一方:團結一心

其一,張良智謀應對。張良得知項羽即將攻打劉邦後,不但沒有“獨善其身”、沒有偷偷跑掉,而是趕緊把消息告訴了劉邦,並幫助劉邦積極籌劃應對:利用項伯,化解危機。

而且,當張良發現酒宴上的情況不妙時,立即偷偷跑出賬外,對擔任警戒任務的樊噲說明了裡面的危機狀況後,讓他立即進去護衛劉邦。

其二,樊噲捨身救護。得知劉邦有危險後,樊噲毫不畏懼,立即闖入項羽的軍帳。


樊噲闖入軍帳(圖景)

項羽一見樊噲強行進入帳內,問明情況後,賞給了他酒、肉。樊噲在無所顧忌地吃、喝的同時,譴責項羽不但不獎賞有功的劉邦,還聽信小人之言,準備加害他。項羽聽後甚是尷尬,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隨後,劉邦在張良的暗示下,藉口上廁所,離開酒宴,帶著樊噲等人抄近路潛回了自己的營地。

其三,張良勇於善後。留在項羽軍營的張良估計劉邦已經返回軍營後,對項羽說:劉將軍有點醉了,沒法向您辭行。他特意留下了玉璧和玉斗各一對,玉璧送給將軍您,玉斗送給范增先生,請你們收下。項羽問:劉邦呢?張良說:劉將軍怕將軍的手下人難為他,已經先走了。於是乎,“鴻門宴”啞然終結。


張良(劇照)

一點認識:人心齊泰山移。

這場“鴻門宴”,其緊張激烈程度不亞於血肉橫飛的戰場。在宴會上,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的表現可謂截然不同。

項羽集團,首領優柔寡斷,三心二意。雖然有謀臣范增助陣,但兩人不能默契配搭。加之那個吃裡扒外的項伯,先是洩露機密給敵人,後是在關鍵時刻搗亂,變相護衛劉邦,使得項羽方“鴻門宴”的目的落空。

反觀劉邦集團,領導者英明果斷,知人善任,見機而作。謀士張良全力幫扶,忠貞不二。壯士樊噲更是捨身救護,英勇無畏。他們文官出謀、武將出力,一心一意,全力配合。


劉邦(劇照)

劉邦能贏得“鴻門宴”鬥爭的勝利,是他的團隊團結進取的結果。項羽之所以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是他雖有團隊,但沒有實際效用的結果。

兩相對比之下,項羽最後落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也似乎預示了“楚漢戰爭”的最終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