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頂

平山頂是遵化市一座小有名氣的山峰,位置在馬蘭峪和平山寨之間,因為山頂平闊,人們依山的形狀命名,叫做平山頂。

後來清朝康熙皇帝到東陵來,遊覽了這座山。他看到山的形狀如麒麟,遂賜名為“麒麟山”。

但是不因為皇帝的賜名就改變了人們的習慣叫法,在民間,即使現在,多數人仍叫它平山頂,通俗、現實、易記;而麒麟則顯得高雅虛幻縹緲,讓人摸不著邊際了。


平——山——頂


我們於某一年的夏天和遵化的高、王二先生和一個嚮導登過平山頂,遊覽了山中的古蹟和自然景色。

從平山頂回來,眯上眼睛,把記憶的影像回放一遍:奇形怪狀的石頭,長城烽墩,古廟的斷磚和殘瓦,條石的廟階,石砌水井,岩石下開鑿的道士墓,白毛洞黑毛洞,碾盤,人工槐林和野生雜樹等等,這些現實的、歷史的實物、古蹟沉甸甸地承載於這座山上了。

把歷史和現實連接起來的是什麼呢?是山,是時間,是逝去的人物,是傳下來的故事,還是本地的老鄉和遊覽的人們?

這座山是有異象的,從山腳緩坡上行,到山形的三分之二高處,兀自立起了石崖,攀崖到頂,頂部確是平平的,有些像沂蒙山的崮。

悲歡離合的故事總是讓人心底起一些波瀾,怪異和神秘掀開了思維中的傳奇。

一座山和一個道士,近代的平山頂總是和一個道士聯繫起來。小時候聽到一個謎語,“三塊瓦,蓋個廟,裡面住個糧老道。”謎底是蕎麥,不知怎麼就想起來這個謎語。

這個被後人傳說的道士俗姓梁——梁道長,據記載,梁道長在公元1959年仙逝,已經九十多歲了,照此推算,道長生於清朝同治年間,歷光緒、宣統年,經中華民國,於新中國生活了十年,不說他道行的深淺,只這歲月打磨的閱歷就閃著沉甸甸的幽光。


平——山——頂


梁道長擅長的是為鄉親治病。道教是我們本土的宗教,總是有些奇異、詭秘、匪夷所思。

人們生病也有精神因素在起作用,所以道士的畫符、唸咒、避邪、祛災讓病人減輕了痛苦;但梁道長是真的懂點中醫,用草藥為鄉親治病,這也許是古來道士們的特長。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廟中修行,山中採藥,民間治病,行善積福,無慾無求,這一定是後世鄉親們記住梁道長的原因。

山中雲起,飄忽不定,“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是隱居修煉的一種境界,但實實在在的又離不開人間的生活。

靜修之餘,這山頂的二、三十畝土地便是梁道長的躬耕之所,糧谷賴其所出;於是有了山頂的兩眼水井,有了紋路縱橫的石碾。

修行之地,也是山頂田園,其中的玄妙是什麼?終究,梁道長也把這裡作為了歸宿之地。他生前在山頂南緣岩石上鑿開了墓穴,厚重的條石蓋頂,墓道也用條石封閉,1959年他的人生畫上句號,鄉親們把他葬在這裡。僻靜、偏遠的道士冢竟然也被人盜掘,我們看到的只是空空的墓穴、和撬開的條石

平山頂是有道士廟觀的。道觀和道士的棲宿之地,現在是一片瓦礫了。明代的萬里長城從平山頂的北側邊緣經過。

廟觀就在明長城的烽火臺下面,我們不說理由,也可以推測,這處廟觀建於清代,甚至它的建築材料部分利用了長城的磚石。


平——山——頂


烽火臺也叫烽堠、煙墩,這個烽堠在平山頂的最高處,建的高大規整,下面是條石做基,條石上面完全包磚,從東南面看去,以為是一個基礎高大的空心敵樓,從西北邊牆登上臺頂,發現裡面是硬硬的夯土,檯面上有殘瓦,由此判斷,這是一個高大的,供瞭望和報警的實心烽火臺,檯面一部分建木瓦結構的瞭望房舍,一部分作為點燃烽煙的灶槽。

這個烽火臺是有史料記載的。

明隆慶六年十一月,由戚繼光指揮,薊鎮在湯泉一帶舉行了一次十萬士兵參加的軍事演習和操典閱兵,平山頂的烽火臺就是演習的一個參照點。

演習預設假想敵攻擊鯰魚石關和平山頂東西城牆,十一月二十二日寅時平山頂烽堠首先點起烽煙,然後平山頂左右烽火臺各傳烽煙一次,看到烽火,各路軍兵到達指定位置,準備對入侵之敵予以反擊;二十四日申時,又一部假想敵攻打平山頂西面城牆薄弱處,平山頂及左右烽火臺連續扯旗傳烽火兩次。

“二十二日寅時,自平山頂烽堠起,左右分傳烽火一次,石塘嶺、古北口、曹家寨應援馬軍,及在彼應候標兵,具見烽煙至,便由大路先赴太堡莊地方等候,向馬蘭口路分紮營聽候。

”又載“本日(二十四日)申時,攻打平山頂西空,作賊入狀。本處東西烽堠,連扯旗傳烽二次。東西各標、路車馬援兵,探得連傳或旗或火兩次,盡數馳赴信地,西繫馬蘭,東系湯泉。”(摘自《戚少保年譜耆編》)因為歷史環境的變化,明朝的烽火戰守地,到了清朝變成了唸經修行場。


平——山——頂


平山頂長城下有城寨,叫平山頂寨,是明代防守平山頂一帶長城的駐軍的石城,隸屬於西面的馬蘭關管轄。現在的村子叫平山寨村,村裡的陸書記說,原來村子裡還能看到石城遺蹟,現在怕是沒有了。

平山頂的人文歷史還不止明代的長城,清代的廟觀,它的縱向延伸或許到更久遠的年代。

在山頂南面的立崖絕壁的斷面,開鑿有兩個禪室,一錘一釺的鏨痕歷歷在目。如今人們把這兩個人工開鑿的石室叫白毛洞,黑毛洞,區別在於左洞壁有石灰泥套面,右洞壁是原石開鑿的石面,沒有套抹裝飾。

以此作為名稱的緣起,這未免過於牽強了,白毛洞、黑毛洞,我寧可相信它是後來村人起的名字。當禪室開鑿之初,千鑿萬擊始得成功,幽謐靜雅之室,安能以俗不可耐的白毛、黑毛名之?

我們一行往下攀爬到禪室洞口,仔細觀看白毛洞和黑毛洞,洞簷上方都鑿有木柱圓槽,推測過去有木結構青瓦的簷飾;洞門外側兩邊都有鑲嵌石碑的凹槽,如今槽在碑空。

幸運的是我們此來在平山寨村一戶老鄉家看到了保存的兩塊殘碑石。

兩個石室的結構基本相同,最裡面高處是供奉佛像的石臺,稍下次高處是供奉香火之石臺,不同的是,右側黑毛洞石室左壁裡側還開鑿有一個小密室,因為低矮,沒有進去查看。白毛洞保存還算完整,黑毛洞洞壁外側岩石崩塌,據說是因為雷擊,按照神道的說法,禪室雷殛,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石洞開鑿於何朝何代?沒有看到明確的記載。在沒有登山前,這次活動的聯繫人高先生、王先生先到平山寨村調查走訪有關平山頂的傳說和石碑。


平——山——頂


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的就看到兩塊殘碑石。村裡一位姓X的老鄉,六年前,在白、黑二洞的山崖下發現這兩塊碑石,他看到有文字的碑石,感到遺棄毀壞太可惜,不辭辛苦,扛到山下,又從幾里外運回家裡保存。這是首次發現,很興奮,殘存的幾半行文字,保留有立碑的時間,這是黑白二洞的最珍貴的史料。

碑石殘文:“夫自盤古迄今,名山峒……神明之棲址不可數舉……特獨有異焉者,幽深……為山兮右峙巖關後……頂,頂中有石峒禪室……佛像羅列,祝延……聖壽,今固燕薊第一……之告成之功……書勒碑以相傳千……”欽命監視薊鎮……欽命御馬監管理太監齊……欽差鎮守薊……欽差分鎮薊……欽差三屯鎮標右營參……欽差援剿參將左清……欽差遊擊韓登第……欽差大安口遊擊……欽差馬蘭路南……欽差遼東督……賜……大明……”

從殘缺的碑文我們可以知道這些信息:這塊石碑來自黑、白二洞遺址;立碑的時間是明朝;在立這塊碑之前就有了石峒禪室,裡面佛像羅列;這似是一個佛家的禪室,非道家,但又有“神明之棲址”之語;這是明朝時當地駐軍立的碑,非民間行為。

這些信息已經可貴了,知道了立碑的大致時間,立碑的行為與長城戍邊有關聯。但不能不說也遺憾,黑、白二洞,每洞門前有兩方碑,共有四方,現今只發現這區區一方石碑的殘塊,什麼時候發現更多的石碑信息呢!真的要感謝那位保存石碑的老鄉啊!

明朝以前是元朝,元朝以前此地是金國,遼國領地,大膽假設石室是不是崇尚佛教的契丹人所開鑿呢,甚至更遠,這都需要實物根據佐證。

黑毛洞門邊長有一棵年青的桑樹,葉子間的桑葚有的已經紅了,心裡生出一種對比的感覺,年久空曠靜虛的禪室,綠葉紅果生機的桑樹,古老和現實,永恆和變化,空寂和繁華,靜篤和張揚……


平——山——頂


我們從黑毛洞東側的亂石險崖中下山,有幾處小驚險,山上多散亂的巨石,欲立還臥、欲墜還休的,倒是成就了幾種象形石。

怪樹野藤中也有山杏和毛桃的幼果,桃子總是和仙聯繫起來,難道山中的仙家愛吃桃子嗎!於是拍下一張幼桃果,怎麼看都像有仙氣了。

平山頂,明朝以前叫什麼名字不知道,最起碼明朝的時候就叫這個名字了,山下明代駐軍的平山寨石城也應該是因山名而寨名。

告別平山頂,我想,這座有著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的平山頂,以後還會有什麼樣故事流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