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而習醫,談談我的中醫學習之路

缘起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想学医的人,应该都有过惨痛的求医经历。幼年因为肺病挂水三年的经历比较久远,就不多说了。只说说比较近的求医经历。


高三腰受伤,在疼痛求医的过程中,我吃着止痛药,挣扎到高考完毕。拍完片子,结论是腰椎间盘突出,医院说要手术。


我和大多数的病人一样,天真的以为,手术完了自然就会好了,就是钱的问题。叔叔却和我说,不是钱的问题;邻村的某某,手术之后,在床上躺了五六年了,因为手术切到了腰椎神经。


这个消息让我一度绝望。绝望中又抓到了一根稻草,我又找到了相邻乡镇一个民间中医,家传的骨科,去待了13天,腰椎间盘突出就彻底恢复了。我一度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填报大学志愿时,阴差阳错与中医失之交臂,但我却在大学图书馆中,翻遍了能找到的中医学书籍;又选修了中医课,跑到医学院去听了几年。


入门


工作之后,养生保健类书籍大行其道。因为身体不好,去了很多医院也如当年一样没有疗效,就买了很多养生书籍来看,略有微效,就以为中医不过如此,于是沾沾自喜。和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同学聊天时颇为自得,同学也没废话,直接快递了四大经典的讲课光盘给我,让我自己看。

病而习医,谈谈我的中医学习之路

四大经典的光盘最终没有看完,只是反反复复的一直在看郝万山的《伤寒论》。


就是这个课程,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浅薄。痛定思痛,找到了民间中医网,开始了学习四圣心源的道路。行者老师零散的讲课记录,让我明白了还有一个气机派学科的存在,李玉宾的临证辨象让我明白了取象这种外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方法。然后才终于明白,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原来就是这样。


我自认真正的中医入门,是对一个问题的思考:


《内经》说酸入肝,但是酸主收,肝却主生发,这不矛盾吗?苦苦思索一年多,不得其解。然后大千老师从体用角度论述的文章,分析了《内经》五味入五脏和《辅行诀》五味入五脏的差异,让我明白了两个字——体用。


酸入肝体,而辛入肝用,《内经》和《辅行诀》一从体,一从用,角度不同而已。


我自认体用是我入门第一课。


进阶


进阶是找到了一群水平相当,有一点临床经验的小伙伴,一起读《伤寒》。


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在下班之后的咖啡厅里,反反复复的把《伤寒》条文,一条条的讨论。这个过程无比枯燥,没什么好讲,但却应该是我最珍贵的经历。后来遇到的每一个老师,都和我讲过苦功夫和基础的重要性,而这段经历应该就是我最枯燥的基础功夫。


这段经历教给我的,还有两个字——坦诚。

病而习医,谈谈我的中医学习之路

《伤寒》自古以来,解读者无数,一年半的时间,没有老师指导,全靠一群接近小白的人头脑风暴,所知所得不可能会有很多。唯一的收获就是坦诚,让自己真真实实的了解到,《伤寒》哪一条自己是明白了,明白到了哪里;哪一条是懂了一点,哪一条是完全不懂。


坦诚面对自己的知或者不知,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之为知之”。


临证


或许是我的勤奋得到了上天的认可,也或许不过是时来运转,之前梦寐以求的中医老师,这个时候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因为这个时候有了微博。


微博上,很多活跃的老师几乎是有问必答,并且会详细分析我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微博的互动交流,逐步建立了一些信任,最后带来了现实中真正的老师。


最开始是黄煌教授的高徒,省中医的古老师出诊的时候,我去给他抄方子,大约半年的时间,这段经历让我见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校正了自己野路子的临床功夫中的很多不足。

病而习医,谈谈我的中医学习之路

一年之后又遇到了孙老师,家传的中医,抄方子的时间也是大概半年,让我学到了很多民间中医的临床功夫,尤其是望诊功夫。这两段临床跟诊的经历,让我把之前所学的《四圣》、《伤寒》以及气学中医的东西,串到了一起,见到了中医临床的实效。


以后我也会陆续分享一些这几年之中部分答疑内容的整理,虽然看起来零散,但是却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来思考一下什么是人,什么是病,什么是治,然后能够从战略上来把握自己,预防疾病。


#大家健康超能团# @大家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