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儒家治國的思想為什麼能延續幾千年?

小熊中國遊


儒家思想,春秋戰國時期興起的諸子百家思想之一,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現在連國外的許多地方都建起了孔子學院,說明儒家思想不僅影響著現在的我們,連國外現在都開始有人慢慢的接受儒家思想。歷史的長河中所謂的諸子百家主要的幾個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這幾個學派思想。但是為什麼偏偏儒家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了下來?

一派思想想要源遠流長不僅需要得到很多普通人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得到統治階級和統治者的認可和推崇。我們瞭解一下儒家主要的思想體系:仁、義、禮、智、信。其包括為治國和修身,治國為為仁和禮;修身為義、智、信。

治國:

仁:即“仁愛、仁慈”。統治者也要施行“仁政”:簡單說就是告訴人們相互間要互相關愛、互相愛護。君對臣仁,臣對君忠。

禮:即尊卑,使人們的思想中接受自己的等級階級,在通過各種規矩來約束人們的舉動。使人們認為自己所處的階級是應該的麻痺人們的思想讓人們只會逆來順受。在之前的封建社會,禮極大的維護了國家的統治。

修身:

義:指“宜”,就是讓自己的行為適宜“禮法”,讓自身時刻遵循禮法。

智:即“智慧”,一個人要多學習,自身有知識、有見解、有學習的能力。

信:即“誠信”,一個人做人要誠信,待人誠實不期滿,言行一致。“無信而不立”適用於統治者和普通人民。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影響是它為創立的約束人民行動的思想和治理國家的理論體系。這種體系為近代新中國的創立借鑑。比如現在這種倫理思想上升到中華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代表----毛澤東和鄧小平掌握及創造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應用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功。演變到最後到說低就是讓人民忠君、束己。相比於其他幾家學派:道家的無為而治;法家的法治;儒家思想肯定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後來經過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打壓使其他學派再也無力與儒家思想爭鋒,儒家思想以後也就成為了中國的文化的主體。


神都醉仙美


亙古來答。從總體上來講儒家治國的思想可以延續幾千年與中國的經濟基礎背景、政治背景是分不開的。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且歷代中國幅員遼闊。儒家治國思想可以延續幾千年,說明其理念非常適合當時中國的經濟基礎和封建社會的背景。

現在我們來闡述為什麼儒家治國思想可以延續幾千年?

1、儒家兼容幷包,思想不斷完善。

孔子當時喜歡周遊列國,同其他百家交流學習,老子也是其中之一。在交流學習中完善了儒家的思想。同時孔子是把先秦以來的名著作了註解。從中可以看出儒家不僅僅是吸收了當時的各家思想,同時還吸收了先秦以來的思想並使儒家思想更為完備和充實。我們通過孔子對待教育的觀念,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兼容幷包。孔子在教育方面就主張有教無類,就是無論什麼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成為有用的人。主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其教育思想比我們現在學校教育要更加切合人性。現在應試教育很少講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數學、語文都要及格甚至優秀才能稱得上好學生。

儒家思想的完善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漢初行黃老之道為促進社會經濟恢復發展,董仲舒把道家法家思想一部分揉入儒家學說形成外儒內法揉之以道的新型儒家思想,被漢武帝賞識。

所以儒家思無論是在上層建築還是在下層社會都能夠兼容幷包不斷完善,進而在上可以為統治階級服務,在下可以教化百姓,安定社會。

2、統治階級的治國思想在儒家中可以汲取所需。

儒家思想強調君君臣臣,有利於統治。封建統治階級把儒家學說定為正統思想,是因為儒家思想可以為封建社會服務的。儒學本身的作用: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復禮,利於統治者的統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將儒學與法家、陰陽五行家結合。這一改變可以讓儒家思想更好地為統治階級服務。包括以後的朝代或多或少作了改變但是其當代統治階級都可以在儒家思想中汲取到維護統治的思想。

3、中國古代農業為主的社會背景對統治思想要求並不高。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以農業社會為主。農業社會比起工業社會其各個生產要素流動緩慢,其思想變化也相對減緩。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維護好農業社會的統治並不需要統治階級花多大的心思來考慮如何統治民眾的思想。既然漢唐以來用儒家可以統治得好,那在接下來的朝代也是可以統治好的。

儒家思想的誕生並非為統治階級服務,但是其內容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並在統治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更好地統治了中國封建社會。我們不得不說儒家思想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對維護社會穩定,繁榮中華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今我們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亙古聞今


“百代尤行秦法政,孔學名高是秕糠”

這句詩作者自己查,他老人家高屋建瓴給出的一句客觀評價。

為什麼儒家治國能實行千年?

說白了,因為儒家只不過是個皮毛,只是個裝點。

一是歷代帝王只是用儒家來裝點一下門面,因為他說起來好聽。背後踐行的是法家。如漢武帝,號稱獨尊儒術,但是漢朝法令嚴苛,整個國家是嚴格的戶籍管理,嚴格的律令調度下運作的,這個律令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會發生改變,那就是皇帝的意志。這是秦朝留下的遺產。

二是因為儒家自我閹割。後面的儒家已經不是孔孟提倡的儒家了,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朱元璋看了就把孟子被搬出了孔廟,讓他不再吃冷豬肉。其實前面各朝皇帝喜歡儒傢什麼啊,喜歡儒家裡面見了帝王戰戰兢兢汗不敢出的下賤樣,這個可以從《論語鄉黨》裡看到。所以劉邦討厭儒生,但是看到儒生給他設計的各種朝儀之後,還是很高興,因為這讓他感覺到了帝王的尊貴。

董仲舒之所以能取得武帝的信任,還不是因為他出賣靈魂,講什麼皇帝乃天子,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那一套。

儒家搞到後面,只有忠君這個政治正確,至於論語裡提到的獨立的靈魂(有道則仕,無道則隱)早就沒有了,所謂儒生口含喊得響,什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幹起活來,卻一事無成。

皇帝喜歡儒家也是喜歡這一套,因為儒生一個個下賤,忠君忠得沒有自我,口號喊得好聽,可以麻痺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