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雨霖鈴》主要寫了什麼故事?

PLAstyle


這首詞是柳永的名作,不僅能體現詩人的藝術風格,而且也是標誌宋代“婉妁”派詞作高度成熟的典範。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背景,以團聚的“過去”和遠離的“未來”的立體交叉為藝術空間,來表達作者離開汴京與情人告別時那種“意奪神駭,心折骨驚”的難以割含的戀情。

開頭寫眼前的實景,繪聲繪色地勾勒出一幅清秋陰沉的畫面,渲染一種離愁的典型環境。“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告訴我們時間是秋天的傍晚,地點是汴京城外送行分手處 長亭,天氣是雨後,景物是薄霧中的寒蟬悽鳴。這三句勾勒出了秋光之清冷,時序之慟心,特別是那悽咽的蟬聲,彷彿給離別心曲,奠定了一個黯淡而悲哀的基調。作者本不得志,仕途坎坷,身處這樣一個特定環境,與情人話別,心情自是十分淒涼的。“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都門,交代分手於汴京。帳飲,餞行的筵宴。酒席之後意味著離別,因此眼前縱有佳餚美酒,兩人也無歡樂情緒去品嚐。“無緒”正因彼此情深意切、不忍離別。幸好天助人意,下了一場“驟雨”,這為她們“留戀”相守,延續了時間。等到雨歇已經天晚,所以蘭舟不得不“催發”了。欲飲無緒,欲留不能,心情極為委婉。船客“留戀”,船伕“催發”,主客觀盾,使離情別緒達到了高潮。

“執手相看淚眼”二句寫臨別情狀。象一個特寫鏡頭,纏綿之至,也酣暢之極。既“盡情展衍”,又“窈深幽約”。真正分手的時刻到了,他們執手相看,淚含眼中未流,語堵喉頭未發,憶昔日之歡聚,思今日之苦別,想他日之牽掛,有多少柔情密意,多少心曲衷腸需要傾訴,但一時千頭萬緒無從說起,千言萬語難以啟口,這種種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全部由這外在的情狀和典型動作生動、細膩、真切、巧妙地表達出來。既含蓄又悽婉;既生動又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的姿態,臻於妙境。可謂是無聲勝有聲,無語勝有語。為什麼他們如此難捨難分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是離開汴京而遠行,不得不推想別後所歷之境,以情帶景,表達了牽思、擔憂之情。此去千里迢迢,天遠地闊,自己的前途也象煙波一樣渺茫,仕途失意與情人分離的痛苦交織在一起,自然倍增了離愁別緒。煙波是眼前的,暮靄是將見的,這樣把近景和遠景連成一片,有實有虛。千里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楚天,這都給人以冷落空蕩、不著邊際的感覺。同時,也反村出漫無邊際的離情別苦瀰漫心胸,無法排遣。正如明人李夢龍所說:“ ‘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草堂詩餘雋》)一去千里,舉目無親,想到這孤獨清冷的生活,怎能不分外傷別呢?這都與“凝噎”的心情相契合。唐圭璋先生說:“以上文字皆鬱結蟠屈,至此乃凌空飛舞。”(《唐宋詞簡釋》)這表明蓄積已久的感情的閘門一旦打開,就必然洶湧澎湃而一發不可收拾了。

上片話別場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婉轉細膩,下片更推進一層,是對別後孤寂生活、悲涼處境的設想。“多情自古傷離別”二句,承接上闋離別之事和清秋之時,嘆從來離別之可悲乃人之常情,並推進一層,言己之淒冷和當秋而別更異於常情,這愈令人生悲。這兒“清秋”與上片“寒蟬”照應,“更那堪”與下面想象銜接。這兩句承上起下,轉捩自然。清人劉熙載說:“詞有點染,耆卿《雨霖鈴》‘念去去’三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否則警句也成了死灰矣。”(《藝概・詞概》)這評價頗有見地,這兩句的點染確有把上下詞句一線穿成,使之渾然一體的作用,從而開拓了一片優美而嶄新的藝術境界。因為它把個人一時的、特殊的心理感受,上升到人類社會普遍的生活閱歷的審視高度。“今宵酒醒何處”二句推想酒醒後所歷之境,麗絕悽絕,意境清冷。這是設想將來,虛景實寫。給人一種“切身膚受”的心理感受。“今宵”承上片“長亭晚”,“酒醒”接“帳飲”。但借酒澆愁愁更愁,酒後醒來,惟有依依楊柳,清清曉風,淡淡殘月。朝夕相處、執手相看的心上人卻與自己相距千里之遙了!無限的離愁、不盡的淒涼,飽蘊在這有限的幾個字之中。以下,由“今宵”想到難忘“經年”,由“楊柳岸、曉風殘月”想到“良辰好景虛設”;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對照映襯,層層深入。“今宵”已經難忍,年復一年又該多麼難以熬過!“良辰好景”又有誰人可與之共歡?“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願又賒。“無語凝噎”,今日千言萬語無從說;“更與何人說”,來日萬語千言更無人說。結句餘恨無窮,餘味不盡。詞人運用鋪敘手法愈展愈深,越寫越透,遷回曲折,纏綿悱側,充分表達了兩性之間相別後的悽苦之情和無法割捨的愛戀之意。

這首詞采用以“虛”寫“實”的藝術手法,通過情與景的巧妙糅合,細緻委婉地展示了作者複雜的內心世界,在一種無法挽回的離情別緒中,在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寬解中,表現了他對愛情的珍重,對離別無期相會的傷感,對失意生涯的哀怨,給人一種多層次、立體型的豐富的審美感受,情調婉約,文筆清麗,言語如行雲流水,暢快淋漓。詩人通過自己的內心節律,在“慢節奏”的哀側聲調中,藝術地傳遞出這對情人話別時,一種抑鬱惝恍的悽惋美和綺怨美。它正是“婉約”詞的典型風情和韻味。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因寫詞杵仵仁宗後,流落坊間,給彾妓寫唱詞,這是,他離開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與戀人歌姬分別時寫的。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捨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

  起首“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準確地將戀人分別時淒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調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無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捨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後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塗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願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悽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象中別後的悽楚情景。

  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後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淒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後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悽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此後長遠設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麼捱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於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緻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象,在刻劃心理。不論勾勒環境,描寫情態,想象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後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這首詞的情調因寫真情實感而顯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彩雲飛翔


柳永其人及《雨霖鈴》的創作背景

柳永(987年—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其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

柳永因屢試不第,心中失意憂憤,常流連秦樓楚館,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雨霖鈴》就是柳永從汴京(河南開封)南下時,與一位歌伎戀人的惜別之作。

《雨霖鈴》講述的故事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上闋講述的是詞人與戀人餞行時難分難捨的情景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描寫離別時的環境,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城外的長亭,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詞人通過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天下著雨,蟬聲悽切,暮色陰沉,在這樣的場景與戀人離別,雖然不忍離別,但卻又不得不離別的矛盾心理。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描寫設帳與戀人餞酒離別,非常留念這個地方,進一步表達了詞人不想跟戀人分離,然而船家催著喊“開船”了,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描寫詞人與戀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尤其一句“念去去”,包含了離別的無限悽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

下闋講述的是詞人想象離別後悽楚的情景。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講述的是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然而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描寫的是自己一個人飄泊江湖,可能酒醒後都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回想起以前醉酒了,都有人照顧,是多少幸福的事。用“楊柳”、“曉風”、“殘月”,更襯托出詞人悽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描寫的是這次離別後,可以想象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麼過呢?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描寫的假設就有“千種風情”,由於沒有心愛的人在身邊,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尤其最後一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柳永的《雨霖鈴》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象,在刻畫心理。前後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