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作,應該怎麼開始 ?看什麼方面的書?

離歌顏


拿起筆,拿起筆,把你想說的話寫出來,就算開始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我有想說的話,我已經開始寫了。

我手寫我心是最基本法則,心中所想,形成文字,就是寫作。

書要讀,但不要指望通過一兩本書找到什麼方法秘訣,從來水無常形,文無定法。那些教別人怎麼寫作的書都是扯淡的,只是一種商業營銷行為,即使其中包含了一些經驗那也是別人的經驗,是不可能再由第二人複製粘貼的。

最根本的原則在於身體力行。如果你已經堅持很長時間了,你就追求文字的完美,寫好一篇文字就反覆去打磨。如果你剛開始,那就多練筆,象電商樣以走量為主,寫得多了自有精品。

象今日頭條就是很好的寫作平臺,你已經開僻了自己的平臺。沒有好的文章構思,你就去拍風景,發一些圖片。有完整構思寫完整的文章,沒有完整構思就寫成一段一段的文字介紹或是一段一段的感慨,它可以不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只是一塊一塊的藝術碎片。但即便是碎片你也儘量讓它閃現出藝術的光芒。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些藝術碎片是如此美麗,你甚至會發現自己在文字藝術上已經走出很長的路,擺弄文字已經得心應手,嬉笑怒罵言行舉止皆可成文。


深圳鄭海洲


學寫作。

首先要多讀書,多讀書,不僅僅是數量上還有時間上。

然後要鑽研自己喜歡的書,去分析他是怎麼寫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喜歡才能潛心閱讀,去鑽研。

最後就是模仿,去模仿別人的語句習慣,多模仿多寫作,慢慢就有自己的風格。

希望對你有幫助!


魯土


學寫作,輸入和輸出都很重要。

輸入,就是讀書,大量閱讀。關於讀什麼書,我覺得第一步先讀對你脾胃,能吸引你讀下去的書,讀得越多,你越知道喜歡哪方面的書。比如喜歡賈平凹的書,可以找來大量他的書去攻讀,潛移默化中,就受到賈平凹的影響,語言風格,思想風格都很像。這就是輸入,每天的輸入量要有1萬字以上。

讀書,要廣博地讀,第二步,各種類型的書都要讀,也不能只憑喜好。讀一本不太對脾胃的書,說不定收穫更大,觸動的思考更多。

輸入,要系統的輸入,不能碎片化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輸入,那樣讀書的收穫是淺顯的。系統性讀書就像釀酒,最終收穫是醇香的酒,而碎片化閱讀就像蜻蜓點水,很難留下什麼痕跡的。

寫作就是輸出,輸入重要,輸出也很重要。讀書讓的寫作有內容,有思路,有思想,但如果不經過大量的寫作訓練,還是寫不出像樣東西的,寫出來的東西缺少邏輯,文字不準確。即使能寫,寫得也很慢。

寫作也要系統性地去寫,要堅持,不能中斷。比如,每天寫日記,少則三五行,多則幾十行,堅持三年,至少三年,就會顯現出效果。我所說的效果就是一個小時能遊刃有餘的寫出一篇千字文章,這篇文章還要有邏輯,言之有物。我這個回答一千字,就只用了三四十分鐘。

我大約從2005年開始寫日記,堅持寫10年,寫到2015年,日記本寫滿十幾個,大約到2010年左右時,我就感覺自己寫東西不一樣了,大多情況下,文字如壓力很高的泉水,噴湧而出。我現在日記不太堅持了,但隔幾天還會寫一篇。其實寫作水平就像騎自行車或者開汽車,就是一項技能,學會後想要喪失掉難度也很大。

如果寫日記堅持不了,可以每週寫兩三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平均每天有四五百字。假如一天300字,一週下來就2100字了,筆耕不輟,堅持一年,就是10萬9千多字了,堅持三年,訓練量達到30萬字,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我個人的經驗,寫到三五十萬字,寫一篇千字文,就不會有什麼羈絆了。當然,誰都有寫不出來的時候,特別是虛構的小說等文學創作。小說之外的文章,我認為不存在寫不出來的情況。

針對你的問題,我理解你問的是什麼樣的書對寫作有幫助。如果你寫小說,我給你推薦一本美國人韋恩.布斯寫的《小說修辭學》。看名字似乎是講修辭的,其實不然,講的是小說創作規律。福斯特的《小說面面觀》,略薩的《給青年小說家的信》,畢飛宇的《寫作課》,很多我都讀了,但《小說修辭學》收穫還是最大,這個收穫是思路和方法的收穫,是如何表達的收穫,與具體的文筆沒有關係。

另外,這幾年,人民大學出版了一套創意寫作書系,這套書對寫作也有一定的幫助。

如果想提高文筆,我認為古代散文是最好選擇,推薦你讀一讀《古文觀止》,最好能背誦幾十篇,你會發現寫作時文字會古雅起來,文字的張力也會變大,就是同樣字數的文章,傳達出的信息量要大一些。

一些古代名人的小品文,特別是明清小品文,文字很華麗,對提高文采非常有幫助,比如公安三袁的文章。我還喜歡讀蘇軾的《東坡志林》,文字很準確。

當然了,作為中國人,提升文學水平和文化修養,必須讀四大名著,四大名著裡《紅樓夢》我讀了四遍,《水滸傳》、《西遊記》和《三國演義》都讀了三遍。只有反覆讀,讀反覆,才能吸收精華,才能提升感悟。我每讀一遍的收穫都是不樣的,收穫都是很大的。

祝你寫出好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