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北宋建都汴京是最大的錯誤?

天才小熊貓6043


北宋滅亡,不提其他問題,我們只要明白一點,便知道北宋滅亡跟在哪定都沒關係。

哪一點?

開封不是被金人打下來的,而是宋帝投降。他們認為只要投降,繳納一些錢,就安全了。根本沒想著抵抗金人。


臥牛說歷史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全部,北宋滅亡和這也沒有直接關係,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北宋就走上了一條文治的道路,國內大力發展經濟,對外卻經常用破財免災的策略來維護和平,以往的政權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國力強大,而趙匡胤卻擔心軍事強大了自己控制不住,部下再給自己弄一出黃袍加身!所以最終造成了文強武弱的局面。

再來說一下汴京,地理上地處平原,土地肥沃,水系發達,這些為當時京城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反過來因為地勢平坦,沒有天險,不利於防守,所以趙匡胤曾經想遷都洛陽,但被反對聲音太大最後並沒有成行!

所以我看來,北宋的滅亡和汴京沒有直接關係!





風輕雲淡品趣史


趙,四戰之地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史記.樂毅列傳》)

“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後漢書.荀彧傳》)

趙國處於四戰之地,被迫全民皆兵,最終被秦國消滅;三國時期,曹操建都許昌,為四戰之地,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卻在洛陽。前朝教訓歷歷在目,為何宋朝仍然一意孤行建都在四戰之地的汴梁吶?(河南開封和洛陽地貌圖,開封處於平原地區,易攻難守,而洛陽處於山區,則是易守難攻)

北宋初年定都汴梁的原因?

河南開封號稱八朝古都,夏朝、戰國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北宋。夏朝時期人煙稀少,戰國的魏國屬於諸侯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屬於割據勢力,金國到了後期才以開封為首都,只有北宋算是一個較為統一的中原王朝了。

其實宋朝建都汴梁純屬於王朝更替的慣性。


一、累加效應

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在開封建都,這裡的城池經過幾個王朝的不但修建和加固已經初具規模了。隨著王朝國都的確定,開封附近的人口聚集、商業非常發達。

雖然幾個王朝更替的比較勤快,只是上層人士變動較大,很多中下層人士在開封根深蒂固。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兵不血刃取代了後周,未曾發生大的動亂,這也為開封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此的都城累加效應雖然趕不上一以貫之的王朝,但是開封確實已經繁榮起來了。

二、經濟中心東移

其實在唐朝時期,經濟中心已經東移到中原地區,中原地區是唐朝時期的經濟中心。雖然建都西安,唐朝的皇帝們經常到洛陽就食,武則天更是把國都定為洛陽。究其原因就是運輸到長安的物質成本很高,長安附近的土地已經養不活都城周邊眾多的百姓了。

長安和洛陽曆經戰亂,早就破敗不堪,而開封則欣欣向榮,作為開國的國都,北宋無可厚非。

三、漕運重要的中轉站

開封是京杭運河一個重要的轉運節點,南方大量的物質經過這裡轉運。如果依此為國都,可以省去大量的轉運費用,交通發達也繁榮了貿易和經濟。

北宋建國初期以開封為國都是上上之選,還沒有統一各個割據勢力。(開封古城現在圖)

趙匡胤遷都洛陽動議胎死腹中。

時代在變化,北宋初期定都汴梁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一旦統一了穩定了,可以考慮選擇修建一個更加好的都城。

965年平定後蜀,975年平定江南,只剩下北漢龜縮在山西北部,還有虎視眈眈的契丹。此時的趙匡胤對一直定都汴梁有自己的看法,對宋朝的發展十分不利。

在他生命中最後一年的976年農曆三月,率領群臣到洛陽巡視。在巡視的過程之中,他突然提出要定都洛陽,稱洛陽易守難攻,是一個統一王朝應該建都的地方。

宋朝的大臣們都不願意,為何?他們絕大多數都在開封有家產、田地產業,一旦遷都,既得利益馬上產生巨大的變化。遷都洛陽之後,大臣們又要重新開始了,都不願意了,產生了集體反對遷都的意見。

大臣們不贊成趙匡胤的提議,趙匡胤賭氣在洛陽住了下來,不走了。大臣們只好請來了趙光義,勸說趙匡胤回到開封,趙光義稱建都:

“在德不在險”

其實這是典型的悖論,前朝多少朝代,多少帝王開國之後能有幾個聖明的君主,有那麼一兩個這個朝代就久遠一些了,絕大部分的皇帝並沒有多少才能。

趙匡胤考慮的是子孫萬代之後的事情,子孫沒有多少才能,國都選擇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可以將王朝保持的久遠一些。而趙光義則不這麼想,他想的是將來有機會上位,拉攏一大批官員在自己周圍,組成了官僚集團,為上位做足了準備。

趙匡胤遷都的動議,敗在了既得利益集團手中,這股力量非常強大,宋朝官員上層都是私心太重啊!(《清明上河圖》節選)

為什麼說定都汴梁是最大的失誤?

其實定都汴梁也無可厚非,關鍵是要把燕雲十六州、山西北部等地拿下來,如此,以長城為防線,以長城沿線的各個大城市構架防守的據點,點線結和,縱深配置防護性城池。同時在黃河之上建立防線,建都汴梁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燕雲十六州、太原等地在後漢、契丹人的手中,建都汴梁就有大問題了。契丹的騎兵部隊可以輕易的跑到汴梁城北面的黃河北岸,可以直插宋朝的國都。

趙光義的策略也是如此,拿下北漢,奪取燕雲十六朱,在北方建立穩固的防線,汴梁城可以無憂了。但結果如何吶?趙光義兩次北伐,第一次在979年,消滅了北漢政權,並突襲幽州,結果大敗而回,趙光義大腿上還捱了一箭;985年,雍熙北伐,三路大軍進攻契丹,意圖奪回燕雲十六州,結果西路軍主將之一的楊業被殺,全軍潰退。終北宋一朝,燕雲十六州沒有奪回,北部的戰略屏障沒有形成,汴梁隨時可能遭受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進攻。(高粱和之戰前期圖,宋太宗輕易取得了成功)

相對於汴梁容易受到敵對軍事力量的進攻,而洛陽則是易守難攻。如果想要攻打洛陽,必須經過黃河天險,同時洛陽周邊有很多城池拱衛,要到達洛陽城下必須要先打下這些衛星城市的防守。

北宋滅亡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人禍,另外一個是國都處於四戰之地,很容易被圍困攻破。北宋滅亡之時,很多地區並沒有淪陷,還有大批的秦勤王部隊,對抗金國的進攻仍然不在話下。除去人禍的原因,如果選擇一個易守難攻的國都,北宋不至於這麼快滅亡了。

從國都選擇的角度來看,北宋滅亡的根源就是選擇汴梁為國都的失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