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趙徽柔為何會愛上太監樑懷吉?宋仁宗又為何執意讓她嫁給李瑋?

娛樂鑫火


《清平樂》和歷史上有差距。趙徽柔的原型是歷史上的福康公主,梁懷吉是公主的內侍,李瑋是著名書法家和畫藏家,也是宋仁宗生母家的人。歷史上根本不能確定公主愛梁懷吉,而且李瑋也並不是《清平樂》裡說的資質平庸,他的書法被宋四家之一米芾稱讚書法第一。公主和梁懷吉月下喝酒被發現,之後被公主的婆婆發現,公主毆打了婆婆,並且連夜打開禁門向宋仁宗控訴婆婆。李瑋母親被罰,李瑋被貶,母子離散。當時私開禁門是違法的,公主私開禁門遭到了群臣的非議,並且群臣覺得公主為了婆媳矛盾就私開禁門,而且李瑋母子並沒犯錯卻要被罰,群臣對宋仁宗偏愛公主更是不滿了。

歷史上公主把駙馬一家當成傭奴,所以公主的陪嫁下人也把駙馬一家人當成傭奴,公主的乳母偷竊宮中財務,所以群臣說公主這樣是因為下人的挑撥,於是宋仁宗把梁懷吉等公主的下人都趕走了。之後公主多次自盡未果,於是宋仁宗又把梁懷吉、張承照調回到公主身邊。

歷史上只能看出公主對宋仁宗把自己的下人們趕走不滿,並不能看出公主對梁懷吉情有獨鍾,公主和駙馬一直分開住是因為公主不喜歡駙馬,並不能看出公主是想嫁給梁懷吉的,可能就是公主覺得駙馬不好看,覺得梁懷吉好看,而且公主和梁懷吉很熟,所以兩人走得近也很正常,但如果真的讓公主嫁給梁懷吉,公主也不一定是願意的。

《清平樂》修改了很多,把公主寫的溫柔善良,把梁懷吉寫得帥氣有才華,把李瑋寫成沒有才華和氣質。《清平樂》裡公主和梁懷吉從小一起長大,宋仁宗為了能光耀生母李宸妃門楣,把公主嫁給李家的李瑋,宋仁宗覺得公主應該嫁給對她好的人而不是好看的人,就像韓琦對宋仁宗說曹皇后不好看時,宋仁宗說長相不重要一樣。宋仁宗的想法其實跟很多父母一樣,覺得子女應該找個人品好的,而不是長得好看的。

《清平樂》裡梁懷吉和公主一起長大,梁懷吉長相清秀和有才華,公主溫柔善良,互相喜歡很正常。不是歧視太監,公主和一個內侍的感情真的算愛嗎?感覺就是作者喜歡YY歷史上的福康公主和梁懷吉,用文字把兩人感情寫的悲涼,文人都比較多愁善感和矯情吧。


菡萏123


宋仁宗趙禎一生最意難平的事是沒有在生母膝下盡過一天孝;而他一生最愛的子女是苗心禾所生的徽柔公主。這恐怕也是他執意把徽柔許配給母親的年家人李瑋的最主要原因吧?



或許連徽柔自己都沒有弄明白,她和懷吉之間究竟是愛情還是長期陪伴下的習慣。

公主喜歡俊雅英武之人,在情竇初開的時候她曾經對馮京一見鍾情,後來更是喜歡上了有英武之氣的曹評。如果不是曹評的家世不好,他知道自己高攀不上徽柔,怕連累家人,並因此和徽柔劃清了界線,說不定兩個人會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公主為曾經了曹評絕過食、跳過水,可終究沒有人認同她的戀情,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她開始了心灰意冷,覺得自己雖然貴為公主,卻不能選擇自己的要嫁的人,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

所以,在得知父親把自己許配給李瑋之後,她更加心如死灰,她不喜歡李瑋的木訥,但是,卻放棄了反抗,因為曾經為曹評所做的反抗她還沒有忘記,她知道反抗沒有用。

從仁宗下旨到嫁入李家,這中間隔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裡,已經名花有主的徽柔,再也沒有機會遇到其他令她心儀的認了。而與她朝夕相處的內侍梁懷吉卻不在不經意間闖入了她的心扉,她覺得自己已經愛上了懷吉,希望和他長相廝守下去。



也許,從懷吉成為徽柔的侍從那天起,徽柔就已經喜歡他了。這種喜歡不僅僅是因為懷吉曾經兩次幫她化解危機:

——一件是張貴妃誣陷徽柔用扎小人的巫術詛咒她的女兒幼悟,懷吉替她證了清白。

——一件是徽柔被臨國的梁王求娶,是懷吉幫助當時主管這件事的富弼出主意,增加歲銀而不必嫁公主和親。


還來自於公主對另一半從來都沒有變化的標準:俊雅、英武。

梁懷吉有著清俊的外表,更有著在崔白等名仕薰陶下的儒雅,而這恰恰是公主最喜歡的。

宋仁宗是愛徽柔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把她許配給了李瑋,因為他覺得對於自己親生母親的補償,除了自己最愛的人或者物之外,別的都不足以表達。

他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他為了彌補孝心,把愛女許配給了母親的孃家人,他的女兒為了對他的孝心,嫁給了自己壓根就不喜歡的人,卻釀成了一生的悲劇。


於小小


高貴的公主為何會愛上和自己身份懸殊的太監懷吉?深愛公主的宋仁宗又為何要讓自己愛女深陷痛苦的婚姻?鑑於電視劇《清平樂》還沒有播到公主和懷吉的戲份,我們結合小說原著《孤城閉》來看一下這2個令人好奇的疑問。



一、公主為何愛上太監懷吉


1、 懷吉優秀

懷吉和一般的太監是不同的,他天賦異稟,外表俊美。進宮當太監之後隨著職務升遷一直做著文藝相關的工作,宮裡還有各種培訓,由專業老師教授太監學習才藝。憑著極好的悟性和勤學苦練,長期接受文藝薰陶的懷吉與公主初遇時已經出落成偏偏少年郎。



懷吉自小聰慧,記憶超群,8歲剛入宮的時候上司說的複雜規矩他聽一遍就能牢牢記住,複述起來一字不差。



公主棋藝不如他,有時耍賴讓貓跳上棋盤攪得一片狼藉,他依舊能分毫不差地還原棋局。

在畫院供職的時候,懷吉的畫連技藝高超的畫師都讚不絕口,他不但自己畫得好還有很出色的鑑賞能力,御用的畫多半由他來甄選,他的品味連帝后都欣賞。公主為了練箜篌要懷吉學吹笛陪她演奏,懷吉稍加練習便吹得有模有樣。

公主聰明卻懶惰,不愛寫作業,偷懶的時候便求懷吉代筆幫自己完成作業,擅長文書工作的懷吉想模仿誰的筆跡也是信手拈來。飽讀詩書的懷吉才能不限於幫公主代筆,他作詩填詞的才學也很高超,不但能教公主,連當時的才子們都對他的才學見識很是欣賞,加上他為人謙和有禮和公主的戀情曝光前口碑一直都很好。



懷吉18歲的時候公主曾對他說假設他沒入宮,像平常男子一樣考科舉也能中狀元,但自己就不能和他有這麼深的緣分,只能遠遠望他一眼,暗自稱讚一聲:“這個狀元郎還挺好看的”可見拋開懷吉太監的身份不談,他其實是男神級別的人物,才貌雙全,溫文爾雅是公主的理想型。

在公主看來自己爹宋仁宗即便拋開皇帝身份也是個溫雅俊秀的文士,懷吉拋開太監身份亦如是。公主對父親的愛某種程度也遷移到了懷吉身上,單就個人風格而言宋仁宗和懷吉是同一類型的人,恰好是公主喜歡的。



2、 一見傾心

和公主初遇的時候懷吉是情竇初開的少年,小几歲的公主還是個小女孩。公主因皇帝的病憂心忡忡,在花園獨自禱告,期盼自己父親早日康復,懷吉突然看見這樣美麗可愛的小女孩出現以為她是宮裡人抱養的養女,只是尋常身份,對她心動又憐惜,當她被皇帝寵妃汙衊的時候情不自禁仗義執言幫了公主。



那時還沒有身份概念的公主對懷吉已經另眼相待,對他格外親近和依賴。公主沒有年齡相仿的哥哥,懷吉的出現正好彌補了公主的親情缺失。對年幼的公主來說,和他朝夕相伴的懷吉就是自己的好哥哥,作為小妹妹能得到的寵愛懷吉都能給她。


起初公主雖然年幼懵懂,卻撩人而不自知。心情不好的時候,懷吉默默地跟在後面守護她,她怒火無處發洩質問懷吉為什麼像影子一樣跟著自己,懷吉一時語塞,公主看他窘迫的模樣轉怒為喜,笑著告訴懷吉說:“影子在公主腳下,懷吉在公主心裡。”對公主暗生情愫的懷吉自然越發喜歡她,但公主潛意識裡又何嘗不傾慕懷吉呢?



公主長成少女有了中意的對象,和情郎私會的時候刻意瞞著懷吉,一方面是感受到懷吉對自己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她在乎懷吉,對懷吉感情的一種回應。潛意識裡公主對懷吉的親情慢慢轉化而傾向男女情,她知道任何人都無法像懷吉這樣全心全意愛自己。

3、 從小指婚

在公主趙徽柔10歲的時候皇帝就決定了她的終生大事,把她許配給李瑋。這是她人生悲劇的根源,也是她愛上懷吉最重要的原因。因為指婚,她先後經歷的2段感情都相繼夭折。

公主先是暗戀狀元郎馮京,特別想嫁他,但馮京被公主看上不久便奉旨外派,一年之後回來已經娶了別人。這次單相思的感情對公主而言打擊不小,她連為愛抗爭的機會都沒有,喜歡的人就成為了別人的新郎。人在眼花繚亂的時候沒辦法欣賞身邊的美好,當公主在愛情上有更多選擇餘地時眼裡是看不到懷吉的,對愛情憧憬遭受失望的同時也把她往懷吉身邊推了一步。


結束了單戀的公主遇到了曹評,和馮京不同,曹評也喜歡公主,兩情相悅之下公主和曹評談起了戀愛。公主本來以為皇帝那麼疼愛自己會取消她和李瑋的婚約,成全她和曹評。但她和曹評私會被發現後遭到皇帝強烈反對,曹評為了不禍及家族也主動和公主分手。這下公主對幸福婚姻的幻想徹底破滅,認命嫁給了李瑋。

和公主的前任相比,李瑋又笨又醜,嫁了這樣的人公主痛苦不堪,一直抗拒和李瑋接觸。此時的公主就像剛剛從名校畢業的高材生,意氣風發正準備大幹一場,卻突然被迫去工地搬磚且這份工作還不能辭職,無法退休。


公主的才情李瑋無法欣賞,她喜好作詩填詞在李瑋面前只是對牛彈琴。知道公主愛畫,李瑋花重金買來送公主,卻都是贗品。李瑋極盡討好公主,卻因為思想文化不在同一水平線更顯拙劣。


本來想有一番作為,面對一塊塊磚頭自己滿腹才華卻無法施展,公主抑鬱不已,李瑋欣賞不了自己的美好,公主轉而把精神寄託放在了懷吉身上,牴觸李瑋的同時每天和懷吉的距離也更近。

4、 外界阻力

公主婚後長期和李瑋對抗,跟懷吉卻形影不離,在外人看來公主和懷吉的相處簡直像過起了夫妻的日常生活,閒言碎語不斷,尤其李瑋的媽覺得2人有不正當關係,面對公主時也明裡暗裡表達這樣的想法。這就像捅破了窗戶紙一樣,本來不自知的公主反而清晰意識到和懷吉感情的微妙,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懷吉也在公主的召喚下看到2人愛情的光芒。



公主和懷吉外出被人碰上誤認成夫妻。這樣的刺激更增加了2人對彼此戀情關係的認同。在陌生人看來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他們自己亦覺得彼此般配。

尤其在公主發現馮京和曹評都和自己愛妻過上幸福婚姻生活時,公主更是徹底崩潰,這讓她清醒意識到不管嫁了他們倆中的誰她都不至於活得如此痛苦。豁出去的公主真正接受了自己對懷吉的感情,懷吉已經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光源,除了不能滿足自己進一步的生理需求,懷吉任何方面對公主來說都是自己愛情的理想歸宿。


懷吉以自己太監身份拒絕公主,告訴公主他們之間可以是兄妹,可以是師徒,可以是朋友,再親密的關係都行,唯獨不能是夫妻關係,心灰意冷的公主和李瑋圓房後反而更抗拒李瑋。原本人人告訴她如果接受李瑋可以改善糟糕的婚姻狀況,連公主自己也以為她有愛上李瑋的可能性。

可當她真的面對和李瑋的婚姻事實,卻發現自己心理上永遠也無法接納李瑋。對於精神需求重於生理需求的公主來說,接受李瑋成了自己的缺陷,她反而覺得自己和懷吉一樣成了殘缺的人,在公主看來自己和懷吉更般配了。



隨著公主和懷吉的戀情加深,外界反對他們在一起的呼聲也愈演愈烈,從李瑋的媽到朝堂上的言官無一不極力阻止他們,在這樣強大的阻力下反而讓他們關係更親密,畢竟此時他們是彼此唯一的依靠,也成了彼此悲劇人生的唯一光芒和快樂源泉。


二、宋仁宗為何執意將公主婚配李瑋

1、婚戀觀念的差異

在公主徽柔因為和李瑋的婚姻難過得生不如死之後,宋仁宗也後悔不迭,他心地仁厚又疼愛徽柔,早知這樁婚姻會把自己女兒逼到數次尋短見,也不會非要她嫁李瑋,把親閨女往死路上逼。後來宋仁宗為保徽柔不顧言官反對救下了懷吉,也是為自己的錯誤決定彌補。



宋仁宗的初心也盼著徽柔能獲得幸福婚姻,他覺得李瑋老實憨厚,雖然沒有出眾的才貌,但也可以完完全全只屬於公主一個人,不像曹評這樣的才俊,大展拳腳拼事業會被言官們指責靠裙帶關係,走後門,遭人嫉妒,受到阻礙,放棄事業當公主的全職老公,心高氣傲的曹評又會意難平,到時鬱郁不得志反而埋怨公主,影響他們夫妻感情。

宋仁宗多多少少也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給徽柔指婚的,他不希望徽柔像自己後宮的妻妾一樣愛而不得,找個相對平庸的人當丈夫,公主就能擁有完整的愛,不像自己的那些妻妾要和眾多女子分享自己的丈夫,也不會有“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哀嘆。



起初大臣一致認為曹氏好,貌醜不至惑君,他就聽大臣的意見娶了她當皇后。在宋仁宗看來在其位謀其政,作為皇帝有義務為政治犧牲自己的婚姻,而皇室子女也有義務為政治做出婚姻讓步,把公主嫁了李瑋,瓜分其他家族的勢力,李瑋一族沒能力,刮不起風浪,不會獨大,可以讓政治局面更穩定。

2、皇帝為報母恩

宋仁宗的生母是宮裡的一個丫環,他叫了別人那麼多年的媽,恨自己在生母活著的時候未能盡孝,讓生母受盡委屈,這種遺憾無法彌補便轉而厚待生母的李氏族人,各種珍寶賞盡都覺得不足以報答母恩於萬一。


公主徽柔是他最珍愛的寶貝配了李氏族人宋仁宗才覺得算報了恩。宋仁宗覺得徽柔作為他女兒有義務幫自己實現人生價值,了卻人生遺憾。

3、社會輿論壓力

宋仁宗想當然給公主配了良緣,年幼的公主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被安排了。她開始不知道要反抗,想反抗的時候卻發現無力掙扎,她已經被社會輿論套牢,站在聚光燈下的公主無法我行我素,被宋仁宗都無法抗衡的力量左右著。

在那個背景時代自由戀愛不被允許,皇室一族的婚姻要成為天下楷模和典範,不符合大眾期望的戀情就會被大家的唾沫星子淹沒。公主被自己的身份圈住,不能隱居,不能與世隔絕,無法逃遁,宋仁宗做決定也被自己的身份困住,給公主的指婚也是迫於當時的社會背景。



那麼多年臣子和百姓都認定了公主和李瑋的婚約,認為他們是天定良緣,必須要在一起。當公主偏離他們預設的軌道,想和別人在一起,很多人無法接受,臣子怪公主不守婦道,很多百姓也會覺得公主傷風敗俗。全國上下的輿論壓力席捲而來,宋仁宗即使想成全女兒的意願也回天乏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