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到自己存在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我該如何自我救贖?

崔亞玲


我是一位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心理諮詢師,在高校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結合你提出的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答:

首先,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這一點我們要有科學的認識

所謂心理問題也稱心態失衡,是指一個人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不健康狀態,具有明顯的偶發性和和暫時性,常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常由一定的情景誘發,脫離該情景個體的心理狀態則完全恢復,不存在心理狀態的病理性變化。在心理諮詢中,我們一般按照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把心理問題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可疑神經症。

你說自己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但是你沒有描述自己有哪些心理行為方面的表現,因此無法判斷你說的存在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因此,我建議你最好到你們當地醫院心理諮詢門診或者社會上的心理諮詢機構,請心理諮詢師給你做一個診斷,看你有沒有心理問題,你的心理問題有多嚴重,然後再根據情況做出下一步該怎麼做。

請你一定要樹立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的科學觀念,有了心理問題最忌諱迴避自己的心理問題,不及時求助;心理問題的輕重變化,關鍵在於個人的自我調適,以及調動社會支持系統,否則就會向心理疾病方面轉化。

其次,提高個人的心理調適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有心理問題沒有關係,每個人都有心理功能的自我調適能力,關鍵是自我調適,我能夠認識到自己可以通過自我調適來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的目的;心理調適是指當個人出現一些心理壓力或心理行為問題時,能夠主動的運用心理學的一般知識和方法,進行自我調節,緩解壓力和解決心理行為問題,達到身心健康的狀態,感受幸福快樂的過程。 例如當個人出現心理失調或心理不健康,如心境不佳、心情浮躁、壓力無法疏解、情緒失控等時,我可以自我調適;按照心理活動的規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的心態與工作、生活的外部環境相適應,避免消極的不健康的心態出現。

再次,心理健康自我調適的方法

心理健康調適或維護,意味著我們每個人要發展出一些適合自己的心理健康自我調適的策略,來幫助你解決心理問題。一是心理有問題,先自己解決,調動自己的資源,家庭資源(社會支持);二是請同事、同學、朋友等介入,組成友情聯盟,幫助你擺脫精神痛苦;三是在你自己無法解決,他人幫助依然不能擺脫精神痛苦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心理學工作者的專業幫助,請他們幫助你解決心理問題;五是掌握快樂免疫法,即人生十項分析法,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不外乎以下這些,按其意義可以歸納為10項,這些問題解決不好會導致我們出現心理衝突,自我糾結:1)精神,探討人生的意義或信仰宗教;2)健康,包括身體及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3)知識,不僅是指書本知識,而是包括我們在生活中所有可掌握的學問和技巧;4)修養,對人、事、物的態度及行為,你做的如何?5)愛情,兩情相悅的戀愛及婚姻;6)家庭,夫婦、子女、父母、親戚等;7)朋友,你覺得應當瞭解、關心、分享、支持的人;8)社會,你自己涉及的生活和工作的世界;9)事業,你稱為“工作”的行為,並對社會有所貢獻;10)財富,錢財及你所擁有的一切物質的東西。你是如何看待它們的,如何解決因它們而起的問題? 以上回答僅供你參考,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心理老師左叔


你說的嚴重的心理問題具體指什麼?嚴重程度需要專業心理評估才能確定哦,我是心理諮詢老師,如果有需要幫助,可以給我留言[微笑]希望能幫到你[微笑]


古月話心理


如果感覺自己存在很嚴重的心理問題,立即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是至關重要的。這可以避免我們走很多彎路,使問題得到最有效和及時的干預。


同時,我覺得也有必要談一談那些“彎路”。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彎路”似乎是我們在現實中更願意採用的方式,卻無法及時有效地幫助我們,有些還可能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1. 參加心理學證書考試

很多朋友希望通過考證,督促自己學習心理學,期望在取得證書的同時,自己也會明白很多問題,心理問題也會得到解決。這種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基本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學習心理學能夠補充一些知識,但這僅僅是學習內容的充實,和自我探索,有所領悟,付諸行動,達成改變的心理成長過程區別很大,無法有效地幫助我們從多年形成的內在模式中跳出來。


2. 閱讀心理學書籍

與上一點類似,閱讀和探索、領悟、改變的過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時,閱讀過程中還需要注意這兩個問題:


第一,甄別書籍的質量。有些書會以心理學作為賣點,但實際上並不具備過硬的專業度,從而可能會對讀者產生誤導。這方面的選書,可以參考權威的心理學機構和媒體的推薦,也可以聽聽身邊學心理學朋友的意見。



第二,避免簡單套用概念。有些書會強調心理學中的專業用詞,比如防禦、原生家庭等。在不具備專業指導的情況下,讀者有可能會簡單地套用這些名詞來解釋自己的問題,並有可能使問題加劇。


比如,有些朋友在讀到原生家庭的時候,會認為自己的一切問題都是原生家庭的錯,也因此認為自己這輩子全毀了……還有可能一下把多年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造成家庭關係的進一步緊張。


3. 核對症狀

覺察到自己的狀態不好時,有些朋友會上網搜索一些症狀表現,來核對自己的“症狀”,然後就給自己下了“診斷”,造成了焦慮。還有朋友會加入各種“病友群”,在群內和群友核對症狀,也會造成焦慮。


這樣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確實在實際效果上,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沒有幫助,反而加重了焦慮。


4. 沉迷喝酒、遊戲等

這樣的行為容易導致成癮,使我們越來越遠離現實生活和心理問題本身,是應避免的做法。


最後,意識到自己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有采取干預的意願——這本身也是對成長的一種強烈渴望。因為每次成長的關口,都是我們舊有的模式難以適應當前的發展需要,而以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提醒我們要有所成長了。記得有一位諮詢師前輩和我聊成長這件事時,提到“誰痛苦,誰成長,誰成長,誰自由”,我印象很深!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助到你!加油!



歡迎【關注】我,心理諮詢師大盟,與你分享有關心理學的知識與見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