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博覽 | 居安思危(二)

“教材博览”系列以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彭门创作室编写,泰山出版社出版)为基础,精选教材内容,品读古籍原典,聆听经典故事,为广大师生提供课下学习的途径与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博览 | 居安思危(二)


单元导读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条件。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充满了先哲的智慧。它既适合于个人,也适合于国家。它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不要老看眼前,还应对将来作打算,深谋远虑。孟子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原典示例01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来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孟子•离娄下》

译文

君子有终身的忧思,却没有一时的痛苦。不过,像这样的忧思倒是有的:例如,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成为天下的榜样,名声可流传到后代。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人,这一点是值得忧思的。忧思又怎样呢?像舜那样就是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君子就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了。不仁的事情不做,不符合礼的行为不做。

原典示例02

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译文

孔子说:“我听说无论是诸侯或大夫,不担忧财富不多,只担忧财富不均;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如果财富平均,就没有所谓贫穷;境内和谐团结,就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覆。”

故事链接

唐太宗居安思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目睹了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切身感受到隋朝统治者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登基之初,吸取了隋朝速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唐盛世的景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博览 | 居安思危(二)

贞观初年,唐太宗居安思危,认为是隋炀帝不修仁德,专横残暴,征求无度,导致了百姓的愤懑,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他便注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节俭民力。针对官僚机构中官多职滥,人浮于事的现象,唐太宗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于是下令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十分之九。在外交上不断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残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一改统治者贵华夏,贱夷狄做法,采取安抚、怀柔政策。认为对少数民族不能妄加猜忌,要多施恩布泽一视同仁,这样大家才能减少冲突和内耗,从而和睦相处。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唐太宗总是思谋长远。有一次,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护理调养。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大臣们听到这番话,对太宗居安思危、勇于纳谏十分佩服和赞赏。

选自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彭门创作室编辑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