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衝刺:9大力量參與,四地賽馬加速

本報記者 李暉 北京報道

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試點工作進入衝刺階段。

近半個月內,央行多次對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進行表態,引發市場對DC/EP試點落地加速的預期加大。4月14日晚,兩張在社群中流傳的截圖顯示,中國農業銀行正在對DC/EP的錢包進行內部測試。15日,亦有消息稱DC/EP將於近期在蘇州相城區機關單位以交通補貼形式試點落地。

對此,有接近監管的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目前階段暫無法回答相關問題,可持續關注官方口徑。

某大行人士向記者透露:該內測版本應該只是階段性產品,目前試點城市深圳、蘇州、成都、雄安四地在場景方向分工上各有側重。

此外,不止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試點主體在此前媒體披露的四大行和三大運營商之外,螞蟻金服和騰訊亦有角色扮演,但具體入局形式和場景範圍尚未明確。

記者注意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專利檢索”中顯示,2月以來,多個“支付寶(杭州)技術有限公司”作為申報人、涉及“數字貨幣”的專利申請被公佈,顯示其在承接數字貨幣流通上進行著持續技術準備。

試點落地加速 採取全新支付系統

由於此次流出的錢包應用是內測版,沒有進入白名單的用戶無法註冊使用,記者只能通過前端顯示和應用截圖瞭解其基本功能,從公開信息上看,其基本反映了央行此前對DC/EP的一系列定位描述。

APP前端顯示,該款錢包基本包含了“掃碼支付”“匯款”等日常交易的基礎功能。比較特殊的功能是“碰一碰”及“DC兌換”。其中,“碰一碰”實質反映了央行對DC/EP支持“雙離線支付”的技術定位,即兩部手機接觸一下即可實現交易,以確保“網絡和通訊斬斷”等極端情況下的貨幣流通。

而“DC兌換”則是用於銀行賬戶內的存款(M2)等值兌換成DC/EP(M0),反應出DC/EP側重“M0替代”的定位——數字貨幣的存/取體現為用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屬於M2)和數字貨幣(屬於M0)之間的相互轉化。

根據此前央行官員公開表述,DC/EP具有多重特徵:包括M0屬性、中心化管理、具備法償性、不可重複花費性、可控匿名性等等。

事實上,這並不是央行數字貨幣試點進度的第一次“流出”。2019年10月,網絡上曾有未經確認的“工銀數字貨幣錢包”APP相關服務協議截圖流出,截圖顯示,該錢包是法定數字貨幣的載體,是依託法定數字貨幣流通體系的支付工具。

此外,根據彼時協議內容,是將錢包根據實名程度分為四級,透露對DC/EP流通中如何進行“匿名性”處理的探索。而此次流出的農行測試錢包中,用戶亦可在相關選項中對四類錢包級別進行選擇。

從C端視角看,上述產品功能體驗與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支付工具沒有太大區別,只是背後的貨幣屬性和流通路徑有所不同。

去年12月,有權威人士就在私下向記者表示:由於央行數字貨幣主要注重M0替代,清結算形式與傳統電子支付系統不同,未來也會推出“雙離線”、智能合約等複雜功能。

此前,央行數字貨幣雖然確定了“雙層運營體系”(央行到商業銀行/商業機構一層、商業銀行到用戶一層),但體系之下的流通形式並未清晰,特別是清算機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未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包括穆長春在內的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四位成員在《中國金融》上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不建議基於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彼時,一位接近課題組人士向記者私下表示:數字貨幣DC/EP系統是一套新支付系統。

有清算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們看到的跡象確實表明DC/EP是獨立的一套系統,清算機構如何參與還要等高層明確。

技術賽馬激烈 多頭力量入局

事實上,由於央行數字貨幣的推進動見觀瞻,權威官方聲音始終有限,公開披露信息多針對頂層設計和技術路線選擇。今年1月央行發佈的《盤點央行的2019:金融科技》中提及,2019年央行基本完成法定數字貨幣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但DC/EP如何流通、參與機構有哪些、會對現有產業鏈產生哪些影響不甚明確。

據此前《財經》報道,在試點方面,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推出的是“賽馬模式”,參與試點方自行選擇場景和技術路線,如果試行效果好,不排除直接採用。

一位長期研究央行數字貨幣並參與地方DC/EP落地項目的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試點的相關分行“跑馬圈地”激烈,形式探索上可能會有“類消費券補貼”“精準扶貧”等方向嘗試。

記者注意到,按照媒體報道在蘇州相城區的試點形式——通過在數字錢包以交通補貼形式發放。如果該補貼在使用場景環節亦是定向的,那實質就具備了“類消費券”的特點。

而上述大行人士則透露:各地的競爭還是相對有差異化,各家銀行亦會強調與場景資源優勢相結合,比如成都相對側重三農場景、蘇州側重貿易。

在去年《財經》報道中透露,參與央行數幣項目試點的機構包括國有四大行與三大通訊運營商。

不過前述國有大行人士和清算行業人士向記者證實:螞蟻金服和騰訊方面均參與和DC/EP流通的相關方案設計,以何種形式參與“試點”尚未可知。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方面對此均未予置評。

該清算行業人士認為:既然是DC/EP,就不存在支付通道一說了。AT兩家參與,並非其作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錢包”屬性,而是因為二者旗下均有銀行機構,錢包只是銀行這個運營機構觸達用戶的工具。

記者注意到,至少從專利申請來看,支付寶一直在進行持續準備。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專利檢索”中顯示,今年2月以來,以“支付寶(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申請人,涉及“數字貨幣”的專利密集增加,截至記者發稿達到5項。上述專利的申請時間多為去年下半年,內容覆蓋錢包開通、交易處理、匿名交易系統、賬戶控制等,基本覆蓋對DC/EP發行流通的完整承載。

此外,工商銀行在國有大行中專利數量亦較為突出,其涉專利申請包括“一種基於數字貨幣的商戶收單方法及系統”“基於數字貨幣的離線支付方法、終端及代理投放設備”“一種基於eID的數字貨幣錢包認證系統及方法”等,涉及了DC/EP的雙離線技術要求和最終受理形式。

此外,包括清算機構、ATM設備、U盾設備商、運營商等產業鏈上下游機構亦有涉足。記者查閱發現,包括中國銀聯、中國聯通、廣電運通(002152.SZ)、飛天誠信(300386.SZ)、四方精創(300468.SZ)等公司有1項或多項涉及“數字貨幣”的專利申請,顯示產業鏈上下已在為承接DC/EP的流通未雨綢繆。

而去年12月,曝光的內部文件截圖顯示,騰訊內部發布了《關於成立數字貨幣研究項目組(虛擬組織)並指定相關負責人的通知》,明確該組織負責數字貨幣研究項目各項工作推進,跟進落實政府相關部門最新政策,開展數字貨幣相關研究、業務模式創新及應用場景落地驗證。

此外,雖然四大行以外的銀行暫時還未參與DC/EP試點,不過有區塊鏈領域從業人士向記者透露:一些股份行亦在籌備與法定數字貨幣相關的項目,不排除在未來逐步入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