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靜,應該讀什麼書?看文化類視頻能代替讀書嗎?

農家小莉在寧夏


心不靜就不要讀書了吧,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風吹拂過你的臉龐,感受一下河水翻滾的聲音,再聽聽那一聲聲清脆的鳥鳴,人生豈不快哉?心自然也就靜下來了。還有一些可以幫助你心靜下來的書,我推薦林清玄的書籍《身心安頓》《煩惱平息》。還有就是一些描寫自然的詩歌了。例如木心的,顧城,泰戈爾的都可以。

文化類的視頻是代替不了讀書的,咱們又不是小寶寶了,可以拾人牙慧,有些東西自己思考出來的才是最好的。就好像現在流行寫書評,我不知道別人對這個的定義是什麼,也沒太去關注過。我的定義是,市面上書這麼多,大家的時間這麼少,比起一本書花費的時間,看一下書評或者短視頻,可能僅僅花費幾分鐘,看看感不感興趣,有沒有自己想要獲得的點,有,就再花時間去看一下,如果沒有,那麼果斷放棄這個。(現在市面上書太多了)

書評人是在用自己幫大家排坑,畢竟,做文化類視頻的人和寫書評的人真的能夠寫的比原作者優秀嗎?答案大多是否定的,我最近也在寫書評,我在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寫,或者說按照我希望從別人那裡獲得到什麼而寫。當然我覺得自己寫的肯定也沒有原作者好,不然出書的可能就是我了。(畢竟學經濟的,不是文學專業,在某些方面可能思維方式還是沒有那麼僅僅追求文字之美,哲學之思。我還是比較看性價比的。嗯,自我批評,俗人一個。)

不然,大家也不會是大家,經典也不會是經典了。


留白掌櫃


想心靜,讀什麼書?心不靜,讀西廂!


寒江獨釣釣魚臺


要想心靜,首推看書,看紙質書。手裡拿著一支筆,旁邊一個筆記本。每讀到精彩處,把它畫出來,抄在本子上。記得時候,可以記關鍵詞,記書的頁碼,便於以後重複讀的時候,有重點的讀,節約時間。停下來想一想它的美在哪裡?是語言美,還是語言背後的哲理服人?是屬於世界觀的範疇,還是方法論的範疇?和現實生活有沒有聯繫,對自己的啟發有哪些?孔子的學生子夏說過,“博學而篤志,近問而切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道德經》《易經》這些典籍,要善於從大自然中,身邊的生活中尋找經典作品裡的原始的“象”,沿著作者“言……象……意”的思路逆行回去,從而由繁到簡,感悟天之道人之道。比如說“有無相生”這個概念,我是從紅綠燈現象裡體悟到了其中的無中生有、有中含無的秘籍,有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爽快。看文化視頻,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僅僅作為一種輔助的方式是可以的,對於加深經典的理解有幫助,但不可依賴,不可以它為鄰。如果那樣的話,你會更浮躁,更找不著北,最後只能是歌曲裡唱的,“亂亂亂頭緒,傷傷傷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