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人物|13褚遂良

丹阳历史人物系列内容共85人,从古到今丹阳名人介绍和故事,关注作者连续阅读

褚遂良


丹阳人物|13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江苏丹阳人。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最后客死他乡。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如此伟大的人物,却在绝望中走完了一生。

褚遂良祖籍河南,西晋末年,其先祖褚契徙迁曲阿,落户里庄东褚村,为丹阳褚姓的始祖。褚遂良出身于名门望族,是褚契之九世孙褚亮之子。父亲褚亮官至散骑常侍,被史家称之为江左名流,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魏晋以来,形成了“学在家族”的传统,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博涉文史”,擅长书法,“工隶楷”。谁也没料到,正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让他成为朝廷重臣。

最初,褚遂良在秦王府里任铠曹参军,掌管兵器铠甲等事务。这个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酷爱书法。唐太宗贞观十年(636),褚遂良由秘书

郎迁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贞观十二年(638),他一直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这让他特别难过:“虞世南死后,再也找不到人谈论书法了!”大臣魏征听后,对他说:“褚遂良的字写得很好,下笔遒劲,有几分王羲之的感觉。”唐太宗喜出望外,即刻任命褚遂良为“侍书”。

褚遂良不仅书法水平一流,他的学识同样渊博。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疑惑地问褚遂良说:“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器物这样的小事,大臣们为什么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不能鼓励奢侈。如果把精力放在雕琢上,会妨害农业生产;要是漆器流行起来,接着就一定有人会用金子、玉石来造器具。过分浪费,国家就离危亡不远了。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唐太宗听了,不住点头。褚遂良总是这样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后来唐太宗感慨地说:“把道理讲好,也是要靠学识的。遂良博识,让人十分敬重。” 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古代皇帝,每天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褚遂良有段时间就负责干这个。有一次李世民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还没有听说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李世民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可见褚遂良的忠贞和鲠直。

褚遂良也确实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举谏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然而,唐太宗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于是,褚遂良成了唐代政坛上的重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病重的太宗在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当年汉武帝托孤于霍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我以后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又转头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八年后,被黜的褚遂良在写给高宗的信中曾提到:“当受遗诏,独臣与无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号恸,臣即奏请即位大行柩前。当时陛下手抱臣颈,臣及无忌请即还京,发于大告,内外宁谧。”事实也确是如此,高宗登上皇位,褚遂良功莫大焉。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其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653),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执掌朝政大权。然而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永徽六年(655),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会议。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我来吧。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

李治一开口,就把废后的理由提得很充分:“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众位卿家意下如何?”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去世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之后,褚遂良又直言不讳地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武昭仪曾伺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做何感想呢?”

这句话说到了李治的痛处,他羞愧无言。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李治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帷帐后偷听的武则天气得不得了,喊道:“怎么不杀了这个老混蛋!”长孙无忌连忙上奏:“褚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也不能加刑!”

最终,李治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显庆二年(657),又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都督。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四年(659),褚遂良在流放之地忧愤而死。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这相当于给褚遂良等人平反。武则天终究不是一个小女人,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

天宝六年(747),褚遂良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德宗贞元五年(789),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书法四大家”。 唐朝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很多都由褚遂良操刀。例如纪念长孙皇后的《伊阙佛龛碑》,纪念名相房玄龄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 《雁塔圣教序》,分别由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褚遂良书写,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


丹阳人物|13褚遂良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的指导。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唐人书评》称褚遂良的书法:“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不以唐书为意的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苏轼给褚遂良的书法概括了四个字:清远萧散。褚遂良的书法,从追求一种结构之美,演进成了追求意境之美。清代人所写的《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有人说欧阳询是一位“结构大师”,而褚遂良则是一位“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体现了一种飞动之美。唐代书家张怀瓘对此感叹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在他看来,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从“妍美功用”趋向“风神骨气”,书法艺术也从古典主义迈向浪漫主义。在唐朝乃至整个

中国书法史上,褚遂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薛稷等都曾师从褚遂良。

褚遂良还是一位书法鉴定高手,唐太宗李世民喜爱王羲之书法,到处求购,天下争献,以至良莠莫辨,真假难分。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丝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丹阳人物|13褚遂良

唐懿宗咸通年间,诏命褚遂良的后人将其灵柩运到丹阳,移葬于里庄竹塘村。元代《至顺镇江志》“丹阳•陵墓”中载:“褚遂良墓,在竹塘。今十都竹塘后西褚、万庄分途处,是其地也。其碣土人取以为桥,今不存。”原丹阳南乡的仙台观(又称黄堂院、云阳观)中,存有褚遂良所书石碑。明隆庆、清乾隆、清光绪《丹阳县志》中均有记载:“唐开元二十九年,有《润州曲阿县云阳观故监斋桓尊师碑文》,褚遂良书,今剥蚀仅成其半”。桓尊师,字探元,学仙术于云阳观,时人皆称其道行高深。唐开元十四年仙逝。《丹阳县志》还载:“望褚桥,在石城市(乡)邵殷岸村前,因褚遂良得名”。望褚桥,是丹阳境内的一座古代石桥。它横卧在导墅西下琴村西二百公尺、里庄竹塘村东五百公尺处的越渎河上,桥身后的村庄“绕云岸”,就是古时的邵殷岸村。古桥饱经历史风霜,已经显得苍老残破,但仍然保持基本完整,尤其桥身两侧的石条上,“望褚桥”三个镌刻的大字,依然完整清晰。此桥2007年被列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里庄有“元褚”和“东褚”两个大的村庄,两个村上早就没有一户褚姓的人家,多数住户都姓许。传说其实他们原都姓褚,褚遂良遭到武则天忌恨后,随时都可能有杀身之祸,灭门之灾,甚至还会株连到九族。为了躲避灾祸,于是东褚村上所有的褚姓族人,一夜之间,全都改褚姓许。

(丹阳历史人物系列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