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上個世紀初,在河南信陽誕生了一位奇女子,名為韓素音,她是位作家,一生出版了近30部著作,不僅如此,她還有多重身份:中國第一代留學歸來的鐵路工程師的女兒,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國駐英武官的妻子,鐵幕時期穿梭於東西方之間的東西方國際友好人士,與周恩來、鄧穎超關係密切……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韓素音一家合照

15歲時,韓素音考入北平燕京大學學醫,之後留學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一生致力於中國和西方世界的溝通與理解,她是給毛主席和周總理寫過傳記的人,一本是《周恩來與他的世紀》,還有一本是《早晨的洪流——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韓素音並不姓韓,而姓周,原名周月賓,家譜上的名字是周光瑚,韓素音是她的筆名,這個名字是有深意的,有“漢屬英”的意思,儘管入了英國國籍,但是她的根是中華漢族人。在她看來她是四川人,是成都人,更是郫縣人。

老周家祖籍廣東,後在清朝移民到成都,以賣貨為主,後來通過艱苦奮鬥,躋身士大夫行列,成為書香門第,韓素音的曾祖父還曾經進入著名的成都尊經書院的“尊經17少年”。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韓素音與父親周映彤

但是韓素音1917年剛一出生,可以說是非同一般,堪稱異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她是跨國婚姻的產物,現在跨國婚姻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不過在上世紀初的時候是很稀奇的事情。

韓素音的父親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洋的學生,1903年到比利時攻讀鐵路與採礦專業,這位年輕人可以說是好學又英俊,深得比利時國國防部長之女瑪格麗特小姐的傾慕,由於身份太懸殊,一個是比利時的貴族小姐,一個是中國西南的農村小夥,就算放在現在這麼開放的年代,怕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韓素音

所以當時兩個人的愛情遭到了家庭的堅決反對,不過這兩位年輕人非常相愛,就直接“私奔”回到中國,在中國一共生活了好幾十年,生有一子三女,韓素音是長女,但是這位長女出生之後差點連國籍都沒有,估計當時有關部門不知道怎麼給她落戶口,因為這種情況還是頭一回。

童話的結尾一般都有這麼一句話,說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確實是很美好,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很難,這段跨國婚姻,本應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驚豔碰撞,但是在20世紀初,這種驚世駭俗的結合,留下的卻是苦澀和迷茫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瑪格麗特對中國這個東方古國可以說是充滿了浪漫的幻想,但是來到中國之後,就被殘酷的現實取代了,滿街的乞丐,蝗蟲災害,老百姓吃不上飯,這都非常的現實,而自己心目當中“東方王子”,也就是韓素音的父親,不僅沒有辦法真正保護好她,比如一些鄉里鄉親好奇的目光,而且也沒有辦法解決好家族之間繁縟習俗的糾纏。這當中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韓素音就是在這樣一種中西文化衝突的環境當中成長起來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韓素音小時候

她眼看著母親在中國家庭當中備受煎熬,童年時期就面臨著血緣和文化的雙重矛盾,無論是語言還是餐飲,無論是私塾教育還是修道院教育,她很難把這種差異整合到一起,所以就覺得很糾結很衝突。

比如母親瑪格麗特就不想讓她去學中文,但是她偏偏又非常喜歡中文,而且還連連高中,估摸著和她血液當中的中華元素有很大的關係。

1933年,年僅16歲的韓素音考進了燕京大學,兩年之後獲得獎學金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習深造,這期間,她逐漸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她認為醫學救人命,但是文學觸人心靈,她這段經歷和心理路程有點像魯迅先生。認定了自己的身份後,周月賓就用諧音改名為“漢屬英”,聲明自己是屬於英籍的漢人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韓素音一生經歷了三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黃埔軍官唐保黃,兩人一見鍾情後閃婚,但是這段感情確實過於理想化了,結婚之後,她才發現丈夫曾經讓自己感動的抗日激情,其實是他升官拍馬屁的一個包裝。

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因為這種中西文化的差異,韓素音婚後長期遭受家暴,唐保黃抱怨說韓素音太獨立,太有思想,不像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女人,他要用拳頭把韓素音這個西方女性重新塑造成為中國傳統女性,讓他聽話。

直到結婚十年之後,也就是1947年,唐保黃隨軍到東北打仗,在戰場上陣亡,這段婚姻才算隨之終結。韓素音將這段感情經歷寫成了《瑰寶》,後來被拍攝成電影《生死戀》。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生死戀》劇照

1952年,韓素音嫁給了一位英國的出版商康柏,開始了第二段婚姻,女作家和出版商的婚姻在外人看來是天作之合,但是這段婚姻也沒有維持多久。

四年之後韓素音去印度新德里度假,遇到了另一段感情,第三任丈夫陸文星,韓素音非常喜歡他,在她眼裡,這位印度上校既聰明又和藹還寬容,最重要的是他熱愛中國,這完全符合韓素音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感情,也成了韓素音一生當中愛情的最後一段傳奇。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韓素音和陸文星

因著身上有著非常濃厚的中國情結,韓素音對自己的故鄉成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她是英國公民,但是他一直對自己的家鄉非常熱愛。1939年底,韓素音第一次回到成都的時候,完全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尋根祭祖,這些經歷都被她寫進了自傳三部曲《傷殘的樹》、《凋謝的花朵》和《無鳥的夏天》

這本《無鳥的夏天》談到四川郫縣最多,講述了1938年到1949年期間,韓素音個人的生活情況,也穿插著廣闊的社會歷史事件,在她的書當中,經常會流露出濃濃的郫縣豆瓣的味道,那是一種鄉情。藉著她的文字,很多人才知道,成都不僅只有大熊貓,成都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還有郫縣豆瓣,那是古蜀國的發祥地,那是天府文化的承載之地。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凋謝的花朵》

我想當年如果郫縣搞一個推舉宣傳家鄉的最佳代言人的話,韓素音應該是最佳代表,因為她的文字到處都流露出對家鄉的一種眷戀和喜愛之情。她的作品主要取材於20世紀的中國生活和歷史,寫作內容基本都是關於中國的,有過去有當下也有未來。在那個特定的年代當中,韓素音是用英文寫的作品,因此為外面的世界瞭解中國提供了可能

韓素音的中國情結,讓她的作品當中無時不流露著對中國的愛,同時還具有對待歷史的獨特角度,她把個人經歷和現代和歷史發展過程,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而她的文字和她本人一樣優美,剛健清新。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也許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太瞭解韓素音,但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至少有幾億人知道韓素音這個名字。她曾採訪報道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採訪的照片經常在西方的報紙上出現,這讓西方人瞭解真正的社會主義中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裡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就是韓素音和跟周恩來的助手龔澎即喬冠華的夫人,是燕京大學的同學,因此韓素音得以在1956年的五月訪問新中國,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這幾十年當中,她的丈夫陸文星還多次陪同韓素音到中國,夫婦兩人為重修中印友好關係,做了很多工作,甚至韓素音還曾經擔任周總理和法國總統戴高樂之間的特使,為中法建交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離開中國,奔向中國:英籍的她揣著中國情,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重慶設宴招待韓素音陸文星夫婦

還有一點就是她一直支持中國的翻譯事業,專門提供了一筆贊助資金,設立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是目前中國翻譯界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個翻譯比賽,致力於翻譯事業的同時,發掘和激勵了一批又一批優秀青年。

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雨人生之後,2012年11月2日,96歲的韓素音在瑞士洛桑家中去世,她的一生也許可以用她自己的一句話來總結: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

巴山蜀水有傳奇,陌上花開出素音。

最是驚鴻鵝毛筆,歲月沉香風雅吟。

本文共計2800餘字,感謝大家的觀看!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古典詩詞的世界裡,她就是女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