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時間回到十五年前的2004年4月某日,大家不知道還記不記得一件事;那年漯河報紙和漯河電視臺曾報道:從沙河裡撈出的那口大鐵鐘的消息,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注和興趣。一個多月來不斷有人打聽大鐵鐘的來龍去脈。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消息一出,困擾文史學者和市民的具體問題有這幾項:一、這是哪個廟裡的鐘?二、它是哪年製造的?三、什麼時間掉到沙河裡? 四、為什麼掉到沙河裡?五、它現在的情況怎樣?我市著名的文史學者,也是編者敬仰的文史學者張福祥前輩曾經帶著這些問題,期間奔走數月走訪,對大鐵鐘的不凡遭遇總算理出個頭緒來。不但得到大鐵鐘的考證消息,順帶牽出漯河“烈女村”真實面紗。

這口鐘經過郾城文化局文物專家的精心處理,鐘上的斑斑鏽跡已全部剝離,鐘的真面目已顯露出來。鍾高約1.3米,粗約一摟半,八個面。鐘的頂部是兩個互相連接的雙龍頭,造型別致,想象獨特。兩龍頭的空洞是懸掛的穿空。鐘的肩部是用雙線鑄造的杯口樣大的八個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鍾肩以下是鐘的主體鐘身,也是八個面。四個面鑄的是花紋,線條流暢,花朵葉脈清晰可見。另外四個面鑄的是文字,漢體真楷,大部分都能認出。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歷經百年滄桑大鐘如今安詳的坐落於漯河化身臺興國寺

第一面的文字是:“郭茂春 周明順、袁萬春首事仝(音同)拜。住持人:師永康。漯河鎮廣聚和號。金火匠:劉松、鄧強。

這一面共33個字,出現6個人名。前三名所謂首事,就是廟會的會長。住持人師永康就是廟裡的方丈大和尚,另外兩個人金火匠是鐘的製造者。漯河鎮廣聚和號就是廣聚和這家企業贊助的。

第二面文字是:“各村首事:周榮歧、周之德、周蘊芳、周錦堂、周孟津、周金榮、周清照、朱麟趾,趙平心、王化南。

第三面的文字是:“陳錫麟、趙錦鐸、翟錦軸、胡天眷、翟興、應寶鴻、李錦堂、李錦華、李遂旺、李文風、孫景祥、郭登朝,

第四面的文字是:“大清國河南開封府許州郾城縣東十里烈女村公議供奉廟造神鍾一口重萬餘斤。宣統庚戌年三月十五日立。”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漯河張胡魏村胡大爺是村裡德高望重的文史愛好者,談論起張胡魏如何稱之為“烈女村”那是滔滔不絕。

鐘上的人名共是28個,他們要活著的話,都一百三四十歲了,難以找到。其中姓周的最多是8個,佔近三分之一。我把這28個人名全部抄下來並把字體放大,拿到前周、後周張胡魏等村讓20多位七八十歲的老人辨認。前周村的一位68歲名叫朱運章的村民指著朱麟趾的名字說,這是他老太的名。還有人介紹,周孟津的後代在後周。被採訪的老人都異口同聲地說,這口大鐘從沙河裡撈出來俺從報紙上、電視上都看到了,這是俺莊周大廟的鐘。根據鐘上文字提示,“郾城縣東十里”,也正是前周、後周、張胡魏一帶。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據村裡上歲數的村民說:貞節牌坊大致如圖一樣

那麼,鐘上說的“烈女村”又在哪裡呢?官方資料《漯河市地名志》和《源匯區志》都沒這個村名。還是這三個村的老人們說,烈女村就是張胡魏提起來這個村名,還有一個美好壯烈的傳說。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不知哪朝哪代南方有一個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張胡魏村東,又飢又渴,行走不動,這時,村裡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少婦,看到了這位舉子的難處,她衝破陌生男女不能接近的封建禮教,賙濟了這位舉子飯菜茶水。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張胡魏前街東頭拐角處就是是貞節牌坊當年座標,據胡大爺講:此處乃古官道,經此下西華、進古許州、達豫州及汴梁,北通京城之要道。註釋:紅線左側區域為牌坊處

少婦從此就被村上的人議論開了。閒言碎語傳到了丈夫耳裡,認為她敗壞門風,非打即罵。少婦不堪虐待為表清白,懸樑自盡。若干年後,趕考的舉子魁名高中,官升知府。有一天他來到張胡魏尋找恩人,聽說少婦因為他自殺不勝悲憤。於是,這位知府大人給少婦建一座烈女坊,這個村一度就叫烈女村。烈女坊在村東大坑的西北角,毀於1958 年,石坊旁邊的石碑至今還在小橋上棚著 。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周大廟正門口偏左屹立的碑文全貌

這口鐘的製造時間上邊寫得很清楚,即“大清宣統庚戌年三月十五日”,即1910年4月24日。這口鐘已經94歲了,為什麼要在農曆三月十五把鍾造出來?原來沙北這一帶13個村算是一個小行政區,清朝叫作段。那時期,前後周是一個村,叫灣周。灣周賣蒸饃的多,三月十五是蒸饃會,也是個行業公會。這一天要在周大廟(現在的八中)唱大戲,最多的次有五臺大戲。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周大廟古碑依稀看到有雕刻漢武帝字樣的文字

這十三個村敬的是龍王爺。這些村的地理環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南面東面都靠沙河,他們認為河水被龍王爺操縱著,因此,龍王爺在金三角是至高無尚的神靈,所以,劇團在這一帶演戲不能唱《困河東》。

據80歲的村民吳水說,周大廟的鐘要在每月初一、十五頭天晚上撞,平時不敲,這一方面是讓村民知道時間的具體運行週期,另外,也提醒村民明天是往廟裡進香的日子。清末民初,周大廟的面積很大,有好幾百畝,有一年發大水,數十個村莊的村民都往周大廟躲避水災,人口達十萬之多。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周大廟唯一遺存下來的古碑文

這口鐘是什麼時間走出周大廟的呢?據張胡魏村82歲的孫老太說:“老日來那一年,我生的俺大孩。俺大孩屬猴的。就是這一年的春天我看見一夥人(有十多個)把大鐘從村北往村南抬走了。” 日本人侵犯漯河是1944年5月3日,這一年按天干地支計算是甲申年,她說她大孩屬猴一點不錯。真是無巧不成書,2004年也是甲申年,正是一個甲子週期,這口鐘離開周大廟已整整60週年了。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位於漯河八中(現漯河實驗中學東校區)一牆之隔的周大廟,在學校南端路北皆是

為什麼要把它從沙北運往沙南?據老人們說,日本人侵華期間,日本的飛機多次轟炸漯河,飛機沒來以前要拉警報,警報器有時出故障,有人就想起用鐵鐘來代替警報器。大鐘拉到沙南放在了紅十字會(現在的三中南邊),當時的太平水會也在那,也可以預報火警。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這年的秋季,後周的村民們10多名去沙南搬運大鐵鐘,據74歲的村民周安邦說:“去沙南搬運大鐵鐘我也去了,那年我十四五歲,用牲口套的車,車上邊是大鐘,走到美國醫院(現基督教堂)河坡沙灘上,那地方是大高莊渡口,將要過河,只聽見沙河上游連聲炮響,人、牲口都驚了,大夥拉起牲口跑了,車軲轤陷到了沙灘裡。不幾天沙河水漲,連車帶鍾都衝進河裡,從此大鐵鐘再沒下落。”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漯河市志上記載1972年還是周大廟小學

漯河市志記載:周大廟小學改建為漯河第八中學,老人講現在周大廟大殿正是八中辦公樓處,上世紀七十年代,部分建築還有,後來全部扒了。這一切都非空穴來風。

另據大高莊71歲的村民高丙勳說,他12歲就在渡口撐船,大鐵鐘衝進河裡我也看見了,後來在河裡洗澡還碰著它呢。2004年4月5日晚上9點半左右,有幾個市民在老大橋西200米偏西北的地方用吸鐵石打撈鋼軌、炮彈之類的東西,無意中吸鐵石吸住了這個大鐵鐘。第二天報紙、電臺、電視臺都作了報道,引起廣大市民的關注和興趣,一時成為市民的熱門話題。

漯河“大鐵鐘”“烈女村”曠世真容


村民談起“貞節牌坊”都能說上一二,只是遺憾文物毀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編者聽說這口大鐵鐘露天存放在郾城文化局後院,它雖沒有水淹之災,但卻遭到烈日曝曬和風颳雨淋之苦。當年張福祥老師曾強烈呼籲建立博物館,也為的是大鐵鐘有個安身立命之處。為此:編者近期去郾城區文化局實地瞭解實情;一位張姓副局長熱情的說:大鐘在文化局暫存幾年後,經過有關宗教管理單位協調,最終移身千年古剎化身臺寺。

大鐘經歷百年歲月,歷經坎坷又一次進入古剎祈福於民,福佑漯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市文史學者張福祥前輩曾說:“每逢看到一件文物,一種幽遠的情結總使我割捨不下。” 今天大鐘終於皈依佛門聖地“漯河化身臺興國寺”也圓了前輩的夙願!

大鐵鐘給我們的啟示是,它傳承著漯河的歷史文明,它是一篇精彩的風俗志,它美麗的傳說至今打動著我們現代人的心靈,它對研究漯河風土民情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大鐵鐘上“漯河鎮”三個字,說明漯河鎮的地名確定不在民國年間,而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這為寫史修志者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