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神山醫院告別,為“邊境戰疫”聚力

位於武漢江夏區的雷神山醫院“休艙”了!4月14日上午,武漢雷神山醫院最後4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被救護車轉運至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至此,雷神山醫院所有病區患者“清零”。4月15日上午,雷神山醫院舉行休艙儀式。

在國人關於這場疫情的集體記憶中,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必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記。

2020年1月25日,那是一個萬眾矚目的非常時期。病毒的肆虐讓武漢市的醫療資源嚴重透支,就在患者床位嚴重不足,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堪稱最緊急的時刻,經中央批准,武漢市決定繼火神山後再度參照北京小湯山模式興建雷神山醫院,以應對新患者數量激增的勢頭。

在運行的67天裡,雷神山醫院共收治2011名患者,其中重症危重症千餘人,康復出院1900餘人,患者病亡率控制在2.3%左右。而今休艙,意味著這所戰地醫院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在休艙直播頁面,全國各地網友發來“賀電”,人們親切地以“關門大吉”一詞來表達他們對“雷神山”的特殊情感。這一切都因為在國人這裡,“雷神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醫院。

“雷神山”開工建設之初就是國人關注的焦點。網友以“雲監工”的方式密切注視著建設的任何進展,有的網友還給各種挖掘機、運輸車設備起了“小紅”、“小藍”的專用暱稱。病毒的肆虐之下,拔地而起的“雷神山”承載著愛與勇氣,更代表著希望。

“雷神山”創造了奇蹟。這座臨時醫院的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隔離區5.2萬平方米,病床1600張,可容納2000餘名醫護人員,但從工人進場施工到最後驗收移交,僅用了十個晝夜。奇蹟的創造者,既包括付出艱辛勞動的上萬名建設者,也包括為後勤保障積極奔走的各方力量。

追憶“雷神山”的奇蹟,當然更不能淡忘作為最美逆行者的醫護人員的奉獻。

每個醫學生走進醫學院那天,都曾舉起右手,鏗鏘有力地說出八個字:“健康所繫,性命相托”。而在主要收治危重患者的“雷神山”,醫護人員對這八字誓言的感受則更為真切。他們在病房的每一刻都面臨著危險和壓力,他們竭力向著最好的方向行走,但與此同時,也在做著最壞的打算。其實這就是戰場,這裡的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是英勇的戰士……

“雷神山”建設的速度讓人歎為觀止,投入運行後所取得的成績為世界所稱讚。這種速度和成績的源頭來自哪裡?一言以蔽之,源於對生命給予最高尊重的信念。與病毒賽跑,要竭盡所能搶救患者,建設的速度只有爭分奪秒,醫護人員也必須全力以赴。

因為對生命有著最高的尊重,也因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已融入民族的血液,在這個國家與疫病作鬥爭的歷程中,“雷神山”註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它是速度和奇蹟的代表,也是溫情和互助的象徵。雷神山醫院休艙,其創造的歷史永遠不會磨滅。

同樣是在15日,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180多名隊員踏上了離漢返京旅程,成為最後撤離的一支醫療隊,出發時,來自武漢的“戰友”及市民前來送行。同一天,雷神山醫院休艙、最後一支支援武漢醫療隊撤離,標誌著疫情防控中的“武漢保衛戰”已取得勝利。這一成果來之不易,而為了這一天,所有人的付出、奉獻都值得銘記和感念。

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仍不能掉以輕心。媒體報道,隨著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病例連日增加,黑龍江牡丹江綏芬河市成為抗疫重要戰場,為應對激增的境外輸入病例,多位醫護人員剛從湖北歸來,又再次出征。

征塵未洗,還沒來得及享受天倫之樂、品嚐“武漢保衛戰”勝利的喜悅,“逆行者”又進入了新的戰場,和平年代裡的英雄們,配得上最高的榮譽。

而在“雷神山”的速度和奇蹟之後,有理由相信這一次的戰疫會完成得同樣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