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故宮被更多人看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鵑

從古代帝王宮殿到現代國民博物館,今天的人們從東華門出發沿著筒子河向前行走,穿過午門進入故宮,總是會對湧入眼前的恢宏建築心生震撼。這份震撼不僅源於故宮三大殿和後兩宮紅牆黃瓦、飛簷翹角之間的建築之美,更為叩擊心絃的是,這裡的一牆一瓦一磚都積澱了600年的歷史,都蘊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美。

故宮的建築之中隱藏哪些奧秘?從9月10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重磅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故宮午門展出,以18個歷史節點為經緯,介紹紫禁城的規劃、佈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等等,陳列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向來往遊客講述600年裡緩緩流淌的歷史。

從西雁翅樓的“宮城一體”到午門正樓展廳的“有容乃大”,再到東雁翅樓的“生生不息”,故宮1420年到2020年間重要節點裡的大事件一一湧入筆者眼前,從明代籌備竣工到清代建築佈局變化,再到如今煥發生機的歷程逐漸清晰起來,故宮的神秘面紗也隨之被揭開。刻滿歲月印跡的琉璃、滴水等古老構件,記錄歷史的泛黃老照片,都是紫禁城的見證者和記錄者,也是故宮故事的無聲講述者。然而,最令筆者感到震撼的是,不論擇中立宮還是建築之初的採木採石,不論城池規劃還是宮門取名,看似熟悉的故宮隱藏著許多陌生的學問,擁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作為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木結構建築群,故宮能夠穿越600年風雨屹立不倒,即便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也得以完整保存,文物南遷歷經劫難無一受損,這厚重的歷史感怎能不叫人驚奇和感喟。

面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我們不僅油然而生豪邁的文化自信,也更希望把故宮之美弘揚開來、傳承下去,讓故宮被更多人看見,讓紫禁城在歲月更迭中流動起來。值得欣喜的是,這座以“故”為名之“宮”,既堅固不摧,又不過時顯老。近年來,從故宮日曆、摺扇等文創類產品,到詮釋工匠精神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再到文化創新類真人秀《上新了·故宮》,故宮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時尚,越來越接地氣。故宮文化不再拘泥於四方四正的紫禁城裡,而是藉助各種新形式新手段飛入尋常百姓家。種種創意和創新都是想把故宮講述得更鮮活一些,讓我們的古建築得到更多人的認識和關注,讓更多人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丹者為紅,宸者為深,丹宸指紅牆黃瓦的深宮大殿,丹宸永固寄託著紫禁城始終堅固不摧的美好寓意。“永固”當然不僅指建築的堅固,也指文化根基的堅固。在展覽現場,觀眾或在展窗前久久駐足,依稀辨別著金磚、地磚上因為年代久遠早已模糊的字跡;或是與朋友邊觀看邊討論,還原歷史真實的面目;或是意猶未盡地感慨展品根本不夠看,期盼了解更多關於故宮的知識。越來越多的人懷揣著一顆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心走進故宮、品讀故宮,新時代的“網紅”打卡地就能被更多人記住,就能真正實現固而不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