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五次南侵大明為了什麼?是不是因為袁崇煥幹掉了毛文龍?

勞倫斯602


相信有不少人認為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是致使皇太極南下侵略大明的重要原因。毛文龍被殺,等同於將埋藏在皇太極後方的一顆“定時炸彈”完全拆除了。沒有了後顧之憂的皇太極才敢肆無忌憚、一次又一次的南下侵略大明。而毛文龍的被殺也被認為是袁崇煥最終被崇禎皇帝凌遲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裡姑且不討論袁崇煥之死是否跟擅殺毛文龍有關,但毛文龍之死雖然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皇太極南下的決策,但絕不是主要因素。皇太極五次南侵大明最根本原因還是為了後金(大清)政權的生存問題,其次是因為當時大明已處於風雨飄搖之境,大清有取而代之的機會。

小冰河時期的特殊自然災害對大清造成巨大影響。

很多人將明朝的覆滅歸結於明朝小冰河時期特殊的自然災害。因為極端的天氣讓以農業經濟社會的大明朝陷入了“飢寒交迫”的困境。

“自去歲(崇禎元年)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殆年終而樹皮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墜而死。”

連年的旱災讓老百姓們顆粒無收,饑荒遍地。底層百姓的生活無以為繼,隨之而來的就是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軍起義,而大明王朝也因為內部的叛亂最終亡國。


可是,受到小冰河時期特殊自然災害不僅僅是大明朝。在關外草原生活的遊牧民族政權—後金(大清)同樣深受影響,甚至後果更加嚴重。遊牧民族對於草場的依賴性極高,而連年的自然災害讓草場快速退化,最終導致後金(大清)政權的生存空間急劇壓縮。沒有足夠的生存環境,南下擴張成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唯一選擇。

大明已岌岌可危,大清有機可乘。

隨著崇禎皇帝誅殺袁崇煥,唯一可以鎮守邊關、阻止皇太極南下的重要大將不復存在,相當於大明內部幫皇太極解決了一道難題。而愈演愈烈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將整個大明朝內部攪得天翻地覆。大明王朝的內部鬥爭消耗巨大,讓盤踞在關外的大清皇太極看到了逐鹿中原的曙光。大明的最高決策層始終不能統一意見,同時對農民起義軍和大清八旗子弟兵“雙線用兵”,兩頭來回奔波折騰,生生將大明這條破船給拖垮。


本就因為黨派鬥爭而使得朝政腐敗嚴重的大明朝風雨飄零。加上“雙線作戰”的錯誤戰略方針,大明朝的破滅已經近在眼前。隨著洪承疇、祖大壽降清,盧象升戰死,孫承宗殉國,能夠阻止皇太極南下擴張的人只剩下孫傳庭與吳三桂。大明的實力越來越弱,而可以阻擋皇太極的對手越來越少,此時的皇太極面臨著南下侵略最好的時機。

所以說,毛文龍的死只不過是減少了後金(大清)南下侵略大明的一些顧慮。如果說小冰河時期的特殊自然災害是客觀原因,那麼面對可以將大明取而代之的機會就是主觀原因。基於後金(大清)面臨的生存環境以及整個天下局勢轉變,皇太極南下侵略大明是必然的結果。


我是月關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創回答。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感謝。


月關略萌


他是為了到中國來參加“打擂臺做皇帝大賽”的,兩千多年來的中華凝聚力正源於這個大賽。


榮恥鑑定師


皇太極五次南侵大明,就是當強盜來劫掠的,和袁崇煥除掉毛文龍沒有半點關係。反而,他巴不得毛文龍早點死呢!

毛文龍死之前擔任皮島總兵。皮島在哪裡?鴨綠江朝鮮境內。滿清佔據遼東,因為渤海的緣故,朝鮮和大明各佔一角,這就形成了一個夾擊之勢。毛文龍佔據皮島,就是給滿清添亂的,不讓他們全力進攻大明。

皇太極時代,大明軍力弱,但國家大啊!而且還有各種火器。清軍直接硬碰硬,討不得半點便宜。所以,在遼東打了那麼多年,連山海關的邊都沒摸著。但當時大明因為缺錢,長城各處殘破不堪,多年未修,可以從很多地方進入大明。而恰好滿清有騎兵,便從這些地方偷入大明腹地。搶錢,搶人,搶一切東西。

皇太極進來之後,發現中原的明軍弱的不敢想象,面對少量清軍都不敢攻擊。而且,他們要比遼東的百姓要富裕的多,每次入塞都能得到大量財物。所以,皇太極搶掠上癮,多次入塞。另外,還有深層次的原因是,大明很大,現在內憂外患,容易打。不趁這個機會,不斷進攻大明,使他衰弱。等他恢復過來,慘的就是滿清了。而且皇太極雄心勃勃,一直想進入中原,稱霸天下,攻打明朝是他的既定目標。

袁崇煥比較愚蠢,除掉了毛文龍,卻沒找到合適的人來替代他。最後的結果是皮島各部發生內亂,有些直接投靠了皇太極,反而讓滿清入塞免除了後顧之憂。

如果毛文龍不死,皇太極不可能那麼多次輕鬆入塞,或許局面會大大不同。從這點,皇太極應該感謝袁崇煥殺了毛文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