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散文的特點是什麼?能用6個字概括嗎?

淡泊老居士


標準答案是“形散而神不散”,剛好六個字,出自高中的教科書,但是我更願意在這裡聊聊自己的拙見:自由,共情,生活。

其實“形散而神不散”是我認為非常中肯的答案,但是得出這個答案的角度是從讀者出發的,散文讀起來通篇輕快流暢,看似隨意,其實能感覺到作者一以貫之的情感和觀點,是為神形兼備。

但是我更願意從作者的角度來討論散文作品,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多一分記敘則像小說,多一份說理則像雜談,散文的寫作必須完全由情感主導。

我們先說自由,既然散文來源於情感,那麼它就不必受到嚴謹格律的限制,不必講究記敘的邏輯,也不必琢磨議論的結構,而是隨心所欲的情感抒發,是將無形無質的熾熱感情化為文字,將自己心中的感動用自己認為最美的方式呈現出來,散文即是自由,是主題上的自由,也是表達模式上的自由。

舉個例子,周作人先生的名作《喝茶》,著名的散文了,那種閒談的口吻,那種信手拈來的語句,平平凡凡的一碗茶在他筆下摻入了他內心的感情,“在江村小屋裡,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閒話,那是頗愉快的事”閒談一般的口吻,卻展現著作者的審美情操,這便是隻有散文這種全無拘束的文體才能達到的效果。

再說共情,天下文章大多不是寫給自己的,小說是給別人講故事,議論是給別人講道理,只有散文才是真正把自己的感情寫在紙上供人感受的。散文就是要“百里壯麗河山不入我字行,千般思緒流轉自成我篇章”,要把散文裡的世界都染上自己內心的顏色,再把這顏色映入讀者的眼簾。

再舉個例子,周作人的哥哥周樹人,魯迅先生向來是以雜談出名的,但是總所周知,他的散文也相當出彩,印象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寫的是自己與先生的往事,但是對祖國孱弱的悲痛,對先生關心他的感謝,對拯救祖國的堅定信念,就從字裡行間湧了出來,讀完全篇,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藤野先生的嚴謹和溫柔,而是那句“學醫救不了中國人。”作者的喜怒哀樂就直接的感染了讀者,這便是散文所獨有的共情能力。

最後是生活,散文是不宜從大處下筆的,無論文章背後有著多麼大的格局,為了表現細緻的感情線索,從小處著手比較容易寫出優秀的散文,散文的自由來自生活中心靈的自由,散文的共情傳達的是生活中感受的情緒,自己的生活才是散文創作的源泉,不同於可以虛構的小說,也不同於高談闊論的議論,散文只有來自生活才能打動人。

例子也不需要更多了,周作人先生的茶中蘊含的美,正是他在生活中追求和感受的美,周樹人先生對國家名族未來的思索更是從少年時期就未曾忘記的情懷,我們的生活或許沒有那麼多的大喜大悲,但是路邊一朵可愛的花,天上一朵靈動的雲,哪怕是早餐的豆漿格外的甜,也都是我們可以寫進散文裡的生活。

從寫作者的角度來看散文的特點,大概也就是這三者了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番劇小推單


意象,意境,意韻。

上面六個字就是散文寫作必需具備的要素。

所謂意象,就是作者想要描述的事物,這事物大到宇宙,小到昆蟲,不論是美還是醜,是陰暗還是陽光,都在作者描述的範疇之內,也就是說作者的知識儲備和視野很重要,也就說,要言之有物,不能於空中樓閣裡大發感慨。

所謂意境,就是客觀景象與主觀感受相互摻和的文字表現,是虛實相生,意與境諧後所產生的語言的魅力,但這魅力不是靠你在文中塞入多少華美辭句。

所謂意韻,就是要有深刻的內涵,於很一般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同凡響的意義來。而不是日記或流水賬般的平鋪直敘。

散文之所以稱之為散文,是因為文散而意不能散,那意就是一條穿珠子的線,只要兩頭打了結,那珠子不論怎麼滾動都不會散落掉的。至於那珠子是否璀璨?取決於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文字功底。

一個散字為文中騰出好多的空白,那空白就是使讀者產生想像或聯想的地方。當然想像和聯想是要建立在被其文字魅力所感染之後。


楓葉173


神聚,達意,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