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政治家崔浩曾力諫滅胡夏、北涼並出擊柔然,他的卓然才幹因何被誅滅九族呢?

鐵男春秋


崔浩被誅滅九族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修史內容犯忌

崔浩三朝元老,長期掌握權力,自以為是。最致命點是在續修史書中,對一些犯忌諱的記載沒有進行修飾或處理,記載犯忌諱的內容是崔浩被殺的最根本原因。

二.用錯人做錯事

崔浩修史中重用閔湛和郗標,導致做錯事,後果不可收拾,直接造成被殺。《國記》修撰完成後,閔湛和郗標出於私心建議崔浩將新撰寫的《國記》鐫刻於石碑上,讓天下人都可以看到。崔浩既然也同意了,讓人將《國記》全部刻在石碑上並立於郊天壇東。漢人看了石碑上的內容,茶餘飯後津津樂道。但是,鮮卑人看到了石碑上的忌諱內容,立馬向太武帝報告,於是太武帝大恕下旨將崔浩滿門抄斬,即著名的“國史之獄”。

三.得罪鮮卑貴族

崔浩企圖按照漢族的傳統思想,重新調整氏族的尊卑,得罪了大部分鮮卑貴族是崔浩被殺滅族的一個主要原因。公元431年,崔浩“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其表弟盧玄勸阻他“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意做這件事的人,能有幾人!請你要三思。”但是崔浩沒有聽進去,此舉得罪了眾多的鮮卑貴族,從此走到鮮卑貴族的對立。

四.被疑懷有私心

太子拓跋晃監國時,崔浩向太子推薦多個自已的人做郡守,太子不同意,但是崔浩卻力爭到底,並如其所願。事後太武帝得知很是不快,懷疑崔浩有私心,想獨攬朝綱,到處安插自已人。此事後,太武帝心裡疑其懷有私心,有了殺他的想法。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凝沙學史


歷史上有許多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最後因為一件事,不能讓領導滿意,從而招來殺身之禍,而崔浩不過是其中的一個。

崔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的謀士、大臣,為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寵臣。他的父親崔宏官至天部大人,封白馬公。崔浩是崔宏的長子,二十歲就參加工作,因字寫得好,被拓跋珪選為身邊侍臣。

拓跋嗣即位後,崔浩因為辦事能力強,深得拓跋嗣寵幸和倚重。

雖然能力很強,但崔浩為人恃才傲物,依靠拓跋嗣的寵信,經常在皇帝面前,指責其他北魏高官大臣,許多大臣對他都有意見和不滿。

拓跋燾繼位後,有很多人說崔浩的壞話,但拓跋燾沒有聽這些人的話,仍然信任他。

在以後北魏攻滅胡夏、平定北涼、北伐柔然等眾多大事面前,崔浩給拓跋燾出了許多謀略,這一切顯示出崔浩卓越的戰略眼光,北魏道武帝拓跋燾因此對其愈發信任和推崇。

崔浩信奉道教,他想讓天下人都信奉道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說服皇帝拓跋燾,讓其先皈依了道教。

在崔浩的鼓動下,拓跋燾開始滅佛行動,在全國範圍內滅僧毀佛,但太子拓跋晃推崇佛教,對拓跋燾的滅佛運動產生牴觸,並由此與崔浩等人結怨。

崔浩自恃聰明有才,加上拓跋燾的寵信,常常專制朝政。他的這一舉動,引起太子拓跋晃的不滿,對崔浩的怨言越來越大。

拓跋燾晚年,統一了中國北方。為彰顯自己的功績,公元439年十二月,拓跋燾命崔浩監秘書事,和高允等人一起修撰北魏國史《國記》,還特別交代崔浩,一定要從實記錄。

《國記》修撰完畢後,有人建議將所撰國史刻到石碑上,而崔浩做了一輩子的官,不知怎麼的,竟在這個時候,犯起了糊塗,居然採納了這些人的意見,在平城郊外祭壇的東邊,花了三百多萬錢,刻石立碑,有百步平方(約為17000平米)。

崔浩領導編撰的國史,關於皇帝的各種事情,都完整的記錄下來,一些不好的事情、言語都記得詳詳細細,沒有一點修飾和避諱。

石碑立在大路旁邊,來來往往的人都能看到,說什麼的都有,成了人們茶後飯餘閒談的段子。

鮮卑人看了都很氣憤,集體找拓跋燾反映情況,控訴崔浩的不對。拓跋燾非常惱火,為了平息大家的憤怒,他決定把崔浩處死。

公元450年七月,拓跋燾下令,將清河崔氏全族及崔浩同宗之人不論血緣遠近,全部處死。

在押往刑場的路上,數十個押送他的衛士,在他頭上撒尿侮辱他,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對他不滿。

一個人什麼時候,都應該有自知之明,不能因為自己是領導跟前的紅人,就看不起所有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領導不生氣,是因為你有用,領導生了氣,你有用也不用你了。


文華說歷史趣事


崔浩,字伯淵,南北朝時北魏政治家、軍事家。歷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身邊最重要的謀士,為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輔佐拓跋燾滅亡胡夏,平定北涼,擊破柔然,重開絲綢之路,官拜太常卿,司徒,封東郡公。可是,就這樣一位曾深受皇帝信任的柱國重臣最終卻落得個誅滅九族的下場,真是讓人既感到哀傷,又感到驚異。

崔浩為什麼會遭此大難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大肆滅佛,朝野非議。

崔浩篤信道教,排斥佛教,並且在鎮壓起義中,曾親見僧侶藏匿武器,於是便唆使太武帝滅佛。可是滅佛的手段過於殘忍,焚燒寺院,搗毀佛像,“一境之內,無復沙門”,大臣寇謙之曾勸告他不要殺僧過多,可是崔浩不聽,反而極力勸告拓跋燾要加大打擊佛教的力度,導致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2.崇尚漢家文化,忽視鮮卑貴族的想法。

崔浩掌權後,企圖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傳統思想,整理、分別和規定氏族的高下。盧玄勸阻他說:“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意做這件事的人,能有幾人!請你要三思。” 崔浩卻沒有聽從他的忠言,從而得罪了眾多的鮮卑貴族。

3.致命之禍,國史之獄。

太延五年,太武帝拓跋燾命崔浩等人續修國史,叮囑崔浩修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本來拓跋燾修國史的目的是給皇室後代看的,可是國史修完後,參與修史的閔湛、郗標為獻媚崔浩,建議他將《國記》刻於石碑上,以彰直筆。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讚賞。可是《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刻到石碑上每日供人閱讀,很快就招來了議論。鮮卑貴族看後,無不憤怒,先後到拓跋燾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拓跋燾命令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崔浩被捕後,承認自己曾經接受過賄賂。其實他對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拓跋燾親自審訊他時,他惶惑不能應對。後來拓跋燾一怒之下便將崔浩誅滅九族。

總之,崔浩因得到皇帝的賞識,驕傲自得,不聽勸告,大肆宣揚漢家文化,不重視鮮卑貴族的文化和感受,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即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