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一年級時學習也能跟上,現在孩子上二年級了,卻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了,該怎麼辦?

誰的大碗麵


學習是一種習慣,是一種養成。二年級的孩子就出現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問題,我認為是學習習慣沒有養成的關係。

要養成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全依靠老師,因為老師要照看一個班幾十個孩子,不可能每一個孩子都能照顧到,越是學習不是很好的學生,他的表現欲就不強,老師有時就看不到他。而學習好的孩子,表現欲就強,老師反而可以時刻關注到。所以還是要靠家長來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第一,家庭要有學習的氣氛和氛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學習同時帶動孩子學習,家長要對新知識有興趣,要學習和了解,不要忽視這些,你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讓孩子感覺學習就是自然的事情,應該是事情,是美個人的事情,不是強加給他的事情。

第二,家長要善於引導,比如你讓孩子拿一個蘋果,再拿一個蘋果,這就是數學的一加一。孩子有兩個蘋果,讓他吃掉一個蘋果或者給別的小朋友一個蘋果,這就是一減一,從小的實際生活中的事情引導,循序善誘,讓孩子感覺生活狀態就是學習狀態,不把學習當成負擔的一個事情,孩子學起來就自然了,也就學的進去了。

第三,家長要教會孩子把生活化的語言轉成書面語言,比如,兩個蘋果吃了一個,就是二減一,類似這種轉化,對小孩子是很重要的。

第四,要教會孩子舉一反三,從兩個蘋果吃了一個蘋果到兩輛汽車開走了一輛汽車,都是二減一,要讓孩子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總之,引導孩子家長要用心,不可急躁,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使孩子漸入佳境。





Keiram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已經有20年的小學教育經驗了,遇到過很多種類似這樣的情況,初入學時成績挺好,然後慢慢慢慢的會出現學習困難。


剛上一年級孩子還能跟得上。是因為一年級的學習內容有好多是重複性的。一年級學習的好多是在幼兒園學前班都是有接觸過的。比如,一年級的數學在上學期只學到了20以內的加減法,而到了一年級結束也就學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很多很多的孩子在幼兒園就已經會計算簡單的加減法了,所以一年級的時候,孩子們都分不出來學習能力的強弱。到考試往往是百花齊放。有一次我帶了一個一年級班級,期末考試的時候,光100分的就有33個,全班同學只有一個最低分兒是88,其餘的都是90分以上。而隨著年級的增高,往往孩子們的差距就會拉出來了,體現這種差距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孩子們的學習力。

所以我對你的建議是: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很多種。比如,認真聽講、認真思考、做事專心有條理。對於孩子來說,然後很多知識都是聽來的,所以會聽的孩子往往是會學習的孩子,當孩子在課堂上的眼神是飄忽的,甚至是呆滯的,那麼不用考試,就可以斷定這個孩子肯定是有學習困難的。

家長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集中精力做某件事的好習慣。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興趣的事來鍛鍊孩子專注力,也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培養孩子的持之以恆的精神。還有,對於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事,家長就不要包辦代替。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樣孩子才會做事有條不紊。比如說同樣是寫作業,有的孩子到家以後坐在學習桌前拿出來課本開始寫,而有的孩子寫作業之前會東翻翻西翻翻,拿出來沒寫幾個字兒,又會換一本書寫另一門的作業,甚至寫錯了一個字兒去找橡皮又翻遍,整個書包找不到。這種做事沒條理的壞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和一切學科的學習都密切相關。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大量的閱讀不但能拓展他的知識面,也能提高他的理解能力,更能鍛鍊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能力在今後的各科學習中都是必備的基礎。

就拿數學為例子吧,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數學大多時候還停留在直接的計算上面,但是隨著知識的加深,數學對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僅憑一知半解就下筆去計算,往往會造成糟糕的結果。其他學科亦是如此,學科之間的學習都是相通的。有了較強的學習力,自然就會戰勝學習困難。


總結語:一二年級僅僅是小學階段的開頭,孩子學習有困難,跟不上節奏也不要怕,就從以上兩個方面來兩手抓。一手抓良好的習慣,一手抓閱讀理解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孩子會邁過這道門檻,學習之路越來越順暢。

歡迎關注我,專注解答教育問題,力求給您提供有價值的教育建議,助力您解開教育困惑。


吉老師


剛上一年級,科目比較簡單,甚至好多私立幼兒園都是講授過一年級課程的,好多孩子覺得科目簡單就忽略了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但是二年級以後,隨著課程的進一步深入,基本上幼兒園的老本也吃的差不多了,好多孩子一年級時學習習慣又沒養成,很容易出現掉隊現象。如果這時不補救,真正的拐點會出現在三年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3年級現象”。


二、三年級孩子跟不上進度該怎麼辦呢?

1,首先,找到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

家長仔細觀察一下,跟老師溝通一下,自己的孩子自己最瞭解,:是上課聽課狀態不行?專注力不夠?還是課下作業不認真?還是不會高效的學習和思考?還是情緒因素、身體因素影響。

2,搞清楚原因後,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找到原因後,家長要引導孩子,對症下藥,有針對性的做出改變。

如果是學習方法問題,我家長就要查閱資料,或者請教老師,其他家長,幫孩子找到一個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學會獨立思考。

如果是上課專注力的問題,那就相應的做一些專注力的訓練,提高課堂效率。

如果是情緒因素,身體因素。。。就要相應的改善孩子所處的環境,保障孩子在身心健康的環境裡成長。

怎麼幫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1課堂效率的提高:時多練練專注力,寫數,讀書的訓練,舒爾特訓練法。。。

2,提供安靜整潔的學習環境,書桌上少放和學習無關的東西。

3,家長多注意自己的教養方式,不要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

4,幫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有助於提高專注力。

5,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的興趣和目標,查漏補缺,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6,適當的獎懲機制,目標細化,任務清晰,目標和獎賞升級制度。

7,教會孩子高效聽課記筆記的方法。

8,引導孩子自主思考。

通過以上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探索,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習變得輕鬆化,常態化。


我是一年級寶媽,歡迎關注,一起討論交流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